筆者近來翻閱宋明時(shí)期的詩文,發(fā)現(xiàn)許多描寫峨眉山的詩,將峨眉山說成“眉山”。比如:南宋孝宗時(shí)任參知政事的王之望所作的《和許總卿》詩:“我登峨眉山,偉觀天下少。觀公驚俗句,更覺眉山小。短章鋒斬絕,大篇?dú)馍铊谩<埍帜?,讀誦不能了?!痹僬?,筆者參與研究的宋代《長江萬里圖》(見《文物天地》2007年第12期)中,嘉定府峨眉縣境內(nèi)的山就標(biāo)明是“眉山”。
明永樂年間大學(xué)士解縉所作《文毅集》中有一首贊美峨眉山的詩歌,詩名就是《眉山天下秀》:“峨眉春月斗嬋娟,雷砰夜響空中泉。江南客子喜空翠,踏遍平羌江水邊。歸來夢(mèng)寐繞巖壑,千花爛錦明帷幄。起來如在峨眉顛,畫史新圖為君作。隴西太白去不還,浣花堂草苔石斑。西川風(fēng)景世間少,令人長憶峨眉山!”此詩后被曹學(xué)佺收錄在《石倉歷代詩選》中,詩名仍為《眉山天下秀》。明正統(tǒng)年間進(jìn)士周洪謨也以《眉山天下秀》為題作詩一首:“大峨兩山相對(duì)開,小峨迤邐中峨來。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須涉海尋蓬萊?昔我登臨彩云表,獨(dú)騎白鶴招青鳥。石龕石洞何參差,時(shí)遇仙人拾瑤草。丹崖瀑布連大河,大鵬圖南不可過。晝昏雷雨起林麓,夜深星斗棲巖阿。四時(shí)青黛如繡繪,岷嶓蔡蒙實(shí)相對(duì)??嗌K草木枯,但愿再出三蘇輩。”周洪謨的這首詩被收錄進(jìn)《全蜀藝文志》、《四川通志》及清嘉慶十八年版《峨眉縣志》,詩名仍是《眉山天下秀》,而1997年出版的《峨眉山志》改詩名為《峨眉天下秀》。
明代四高僧之一的紫柏尊者來游峨眉山,作《眉山歌》,首句就是:“君不見,眉山高入云霄際,翠靄氤氳三萬里?!笨芍鞔藢?duì)峨眉山簡(jiǎn)稱為“眉山”。今峨眉山白龍洞附近廢棄的古游山道上一處山巖上依稀可辨的明代大學(xué)士趙貞吉所作《眉山歌》詩文石刻,即是實(shí)證。
清代也有詩歌稱峨眉山為眉山。清康熙年間任峨眉縣令的房星著,寫有《登峰頂》詩:“眉山勝概甲西川,今得攀藤躡曉煙。壑?jǐn)嗄侵褂袕剑崎_方見頂支天。俯看群岫皆培(土婁),遠(yuǎn)帶長江盡婉蜒。已著此身塵世外,更于何處覓飛仙?!鼻宕娙死钫{(diào)元《題靜齋弟峨山臥游草》詩:“眉山何處問蒼穹,云雨迷離雪嶺東。怪道臥游山不上,峨陰終日撲簾櫳?!痹娙朔Q峨眉山為眉山。
關(guān)于峨眉山名眉山之說,1997年出版的《峨眉山志》載:“明萬歷三十年(公元1602年)七月,袁子讓官嘉州知州時(shí)來游,在《游大峨山記》一文中謂:唐代文學(xué)家元結(jié),官湖南零陵縣令時(shí),在其著文中,常將當(dāng)?shù)刂?、水、石等,均以‘吾’字冠其首,曰吾山、吾水、吾石等。后皆為地名。峨山之‘峨’,也是先我而游者,冠之以‘我’的緣故?!惫糯拔帷?、“我”相通,“吾眉山”即“我眉山”。大概又因眉山巍然高峙,巍峨壯觀,遂演為“峨眉山”;而任豫《益州記》“兩山相對(duì),望之如蛾眉”之說,不可盡信。劉琳《華陽國志校注》指出,任豫“此說實(shí)望文生義”。
峨眉山名眉山之說,還可從古代于峨眉山下置眉州、眉山縣,取峨眉山為名,得到旁證。民國12年版《眉山縣志》記述眉山縣沿革稱:“西魏廢帝二年,改青州為眉州(《元和志》:‘因峨眉山名’),后周復(fù)曰青州。宣帝天成元年,又曰嘉州?!脚d國初,改通義縣曰眉山縣(蘇軾詩: ‘眉州眉山共一城’)。”《元和郡縣志》和《太平寰宇記》亦稱:因州轄區(qū)內(nèi)有峨眉山而命名為眉州;眉山系眉州首縣,為州治所在地,故名。樂山市方志學(xué)者毛西旁則在《樂山市建置沿革志》指出,隋煬帝大業(yè)三年(607年),廢眉州,改置眉山郡,至大業(yè)十一年(615年),于今樂山市境西部置綏山縣;又注云:“一說置眉山縣,治今峨眉符溪鎮(zhèn)。”倘若其說不誤,則可證在隋代,“眉山”之名已出現(xiàn),并以此指今之峨眉山。
峨眉山在古代又名牙門山?!独m(xù)漢志》犍為郡劉昭注引張華《博物志》:“南安縣西百里有牙門山?!眲⒘铡度A陽國志校注》云:“按牙門山即峨眉山,牙與峨,門與眉,古音俱相近,因此‘峨眉’‘牙門’皆僅記錄其音耳,此當(dāng)是古蜀人原有稱呼?!?/p>
由此似可得出峨眉山名稱的演變脈絡(luò):古蜀人稱峨眉山為牙門山,后因山形如眉,名其狀稱“眉山”,遂演變?yōu)椤拔崦忌健薄ⅰ拔颐忌健?;又因眉山巍峨高聳,再演為“峨眉山”,意即巍峨的眉山。但眉山之名,至明清時(shí)仍被文人詩家沿用。
作者單位:峨眉山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