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和諧文化的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亨廷頓提出的“文明沖突論”雖然背離了以階級對抗為核心的社會對抗是文明發(fā)展的動力這一馬克思主義原理,但它對我國進行和諧文化建設有不可忽視的警示作用。
[關鍵詞] 文明沖突論; 和諧社會; 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 G1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7-1962(2008)16-0031-02
美國著名政治學專家塞繆爾·亨廷頓根據冷戰(zhàn)后文明內部以及文明之間發(fā)生的局部沖突,在他的《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得出結論:“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共產主義世界的崩潰,冷戰(zhàn)的國際體系成為歷史。在后冷戰(zhàn)的世界中,人民之間最重要的區(qū)別不是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的或經濟的,而是文化的區(qū)別”?!霸谶@個新世界中,區(qū)域政治是種族的政治,全球政治是文明的政治。文明的沖突取代了超級大國的競爭”?!拔宜谕氖?,我喚起人們對文明沖突的危險性的注意,將有助于促進整個世界上文明的對話”。這就是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盡管亨廷頓是站在美國文化優(yōu)越的角度思考國際政治與文化的關系,帶有許多的偏見和不實之詞,但是,他的這一結論著實讓我們認清了文化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從反面給中國和諧社會建設予以提示,即和諧文化建設在中國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無論是研究歷史,還是預測未來,都應把文化或文明作為一個重要的精神性的因素考慮進去。和諧文化既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動力,更是具有和諧理念、包容精神和開放眼界的文化。
一、立足本國,抓文化特色
文明沖突論者亨廷頓不僅使我們注意到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而且還使我們注意到了一種文明向另一種文明投誠的后果:“其他國家的領導人有時企圖擯棄本國的文化遺產,使自己國家的認同從一種文明轉向另一種文明。然而迄今為止,他們非但沒有成功,反而使自己的國家成為精神分裂的無所適從的國家。”同時亨廷頓也清楚地看到“非西方文明一般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價值”。([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誠然,民族的獨特文化(語言、宗教、價值觀等等),正是確認其獨立身份的重要支柱。一個民族背離了自己的傳統(tǒng),就像斬斷了賴以生長的根系。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都必須以自己國家的文化道德傳統(tǒng)和價值觀念作為指導。
文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特定時代、特定地域代表著特定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等的文明一旦產生,就會很快得到固化,有其相對的穩(wěn)定性。這種相對穩(wěn)定的文明,必然會產生一種無形但卻強大的力量去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融、積極交流的過程中,把我們的好東西變成世界性的好東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保ㄙM孝通:《從反省到文化自覺和交流》,《費孝通文集》,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395頁)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民族性,一是堅持文化建設指導思想的先進性,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二是堅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總體要求;三是堅持弘揚民族精神,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公民的基本任務;四是堅持唱響社會主義文化主旋律,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基本方針;五是堅持文化創(chuàng)新。總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立足于現代化建設實踐,積極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二、著眼世界,促文化共融
“文明的沖突”基于這樣一種認識:即在未來的歲月里,世界上將不會出現一個單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將有許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共存。盡管亨廷頓花了大量的篇幅來論證“文明的沖突”,但我們應該看到,亨廷頓的觀點最終是要落實到文明的對話與諒解上來的,“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設性的道路是摒棄普世主義,接受多樣性和尋求共同性”。(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2002年版,第6、369頁)“多元化的世界則是不可避免,因為建立全球帝國是不可能的。維護美國和西方需要重建西方認同,維護世界安全則需要接受全球的多元文化性。”“如果世界上存在文明沖突的危險,那么文明對話就成為必要文明”。同是哈佛大學教授的杜維明也贊同亨廷頓這一觀點。我們從歷史發(fā)展的總體上看,在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域之間的文明發(fā)展應該是以相互吸收與融合為主導?!安煌拿髦g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鑒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則仿效拜占庭帝國?!保_素:《一個自由人的崇拜》,胡品清譯,時代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世界文化應該具有多樣性,在這種背景下,中華和諧文化應該開展文明對話,使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堅持多樣文化的互補共融。
堅持文化共融,要以和為貴,采取平和安祥的價值取向?!昂秃稀蔽幕枷?,是中國儒家傳統(tǒng)思想的精華,集中體現在儒家提倡的“仁愛、和諧、誠信、中庸”等倫理思想中,這種思想不僅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自然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還強調要“克己復禮”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諧文化建設也離不開這種“和合”的思想。判斷我們對內對外文化交流成功與否的標志就是看能不能以和為貴,容忍對方的不同。在容忍的前提下,有了解對方的意愿,交流才有可能。
堅持文化共融,要有厚德載物、兼容并包的文化態(tài)度。如費孝通先生所說,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定自己的位置,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種文化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fā)展的共處原則?!?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就是說,未來的文明重構既不是東方文明化,也不是西方文明化。對中國和外國的文化交流,我們既要“拿來”,又要“送去”,實現“拿來”與“送去”的統(tǒng)一。在堅持文化共融中,我們還需要正確對待文化融合與文化沖突,正確把握文化開放與文化安全的關系。中國文化要以寬廣的心胸氣度積極汲取外來文化的精華,反對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殖民主義,維護自己的文化安全。
三、面向未來 謀文化和而不同
亨廷頓認為,現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像日本、新加坡和沙特這樣的國家,是現代的繁榮社會,但分明是非西方式的社會?!霸谖磥淼臍q月里,世界上將不會出現一個單一的普世文化”,“人們所屬的文明是他們強烈認同的最大的認同范圍。文明是最大的‘我們’,在其中我們在文化上感到安適,因為它使我們區(qū)別于所有在它之外的各種‘他們’”。和諧文化建設既要走全球化道路,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成果,同時也要堅持走自己的特色,摸索出一條“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的道路。歷史表明,中國在引入西方文化時目的在于造成本土文化的進一步強化。馬克思是從西方引入的理論,但它引入之后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并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而應用。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倡導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構筑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模式,亦沒有盲目西化。
“和合”文化不僅強調“和為貴”,而且強調“和而不同”,承認不同文化的差異性。我們強調文明的和諧,目的是使諸種文明之間求同存異,以求得共同發(fā)展。但我們決不是唯和諧論者。就是說,決不能不分是非,強調無原則的和諧。我們所倡導的和諧文化,是有差別的和諧文化。不同文明體系之間的差異,才使和諧有了必要和可能??梢?,差異是和諧的必要條件。試想,如果沒有了差異,整個世界只存在同一的文明形式,還有什么和諧可言?有差異就有斗爭和摩擦,而通過斗爭和摩擦,矛盾得以解決,從而達到新的和諧。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政法學院)
責任編輯史小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