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大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探究性出發(fā),以南開大學大學英語的新的教學模式為例對自主學習的內涵,自主學習對教師的要求以及影響自主學習的因素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自主學習 獨立性 教學
一、引言
現(xiàn)代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要求個體能主動地攝取最有用的信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是現(xiàn)代教學改革的必然發(fā)展趨勢。而在傳統(tǒng)的大學課堂上往往是教師講授和提問,學生大多被動應付,接受性地學習。要想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教學關系,應當將教師講、問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發(fā)展為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探索、研討交流的自主學習。
二、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內涵
大學生自主學習是指大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已減少,自我管理、自我選擇的能力增強,學習的自覺性、獨立性已有所提高。作為具有獨立性的學習者,大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可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獲得知識,并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冷余生、解飛厚,2006)。研究表明,目前我國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并不強。在對學習策略所作分析中發(fā)現(xiàn),我國學生的學習策略應用水平普遍較低,在學習策略的十項要素中,僅有時間管理和專心2項達到普通水平標準(得分50%以上),其余8項均在普通水平以下,類似的問題在遠程與開放學習的學生身上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劉盈,2004)。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在教師或他人的協(xié)助下,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動建構者。
自主學習一詞具有兩個方面的涵義:
第一,學習者自身的主體性和自律性:即學習者只有對某項事物具有內在的探求動力、進行充分的感情投入、參與積極的情境體驗,才有可能真正理解與掌握該項事物的規(guī)律,也就是說,學習者需要自主地確定自身的學習目標、自主地選擇合適的材料、自主地進行過程評價、自主地進行觀察、思考、想象、創(chuàng)造等一系列活動,才有可能成為學習過程的主人。
第二,學習者的依賴性和互動性:自主學習不是完全不受干擾、自我封閉的學習過程,而是和其他各種學習方式一樣,時刻與周圍的環(huán)境發(fā)生著這樣那樣的聯(lián)系,這些環(huán)境包括師長、同伴、家人、親朋、學習環(huán)境等,整個學習過程在與環(huán)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響過程中發(fā)生著不斷地變化和調整。作為教育機構與教育者而言,正是基于學習者對環(huán)境的依賴性和互動性,才有可能對學習者進行一定程度的干預,促使其最終具有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與此同時,學習者也根據環(huán)境要求和所提供的條件進行自我調控。
可見,在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中,既要充分激發(fā)其自身的內在動力,又要盡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只有內外動因相互結合,才能促進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影響自主學習的主要因素
1.觀念和心理因素
中國傳統(tǒng)把教育稱作“傳道、授業(yè)、解惑”,崇尚的是“師道尊嚴”,這種觀念至今仍主宰著學習過程的整體局面。雖然教育界已提出要用“學習”的理念取代“教育”的觀念,即以“自主學習”取代傳統(tǒng)的面授,以“學習者中心論”取代“教師導向論”,以“知識的建構理論”取代傳統(tǒng)的“知識灌輸理論”,以“理論實踐結合、注重探究性學習”取代傳統(tǒng)的“教材中心論”等等,但是人們心理上仍然更趨向于面授與大班教學,特別是當純粹的自我學習因缺少與外界的溝通與交互,而造成心理上的疲憊與對學習內容的厭倦時,更會迷戀傳統(tǒng)面授。筆者認為,自主學習是一種能力,但也是一種心態(tài),需要與教師、同伴、學習過程等相互交互得到不斷強化。
2.受教育者的個人背景與學習目的因素
受教育者的個人背景與學習目的極大程度上決定了其個人的學習能力,也就是說學生是為了掌握知識,還是為了文憑,或者僅僅是因家人的逼迫等,這種學習目標的明確與否就決定了其學習積極性大小、學習主動性強弱,以及最終的學習效果好壞。
3.學習成效評價體系因素
以考試為例,傳統(tǒng)的考試以筆試、閉卷為主,而且主要考學生的記憶。而對于年齡很大的成人學生而言,他們的記憶能力相對較差,但由于他們有著生活經歷與工作經驗,他們對事物本質的理解和知識內在規(guī)律的悟性可能并不弱。
4.教學環(huán)境因素
由于現(xiàn)階段我國的高等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學習支持服務體系很不完善,教學質量很難保障。比如教學過程缺乏設計,教學資源建設過于薄弱,網上課件是教材的翻版,且教材本身也空洞乏味,根本不適合自學。
四、自主學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模式
基于培養(yǎng)獨立性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理念,很多學校在不同的學科進行了教學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積累了一些經驗。南開大學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正是一個典型的范例。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為載體的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教師教、學生學、網絡輔導的三位一體的新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和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使他們自己能掌握和控制學習過程,選擇自己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評估自己的學習效果。
新教學模式實施初期,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課前認真制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內容和設計教學活動,并且課前教師與學生充分溝通,使學生明確教學目標和補充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由最初的導演、評委和主演向配角、觀眾轉變,而學生由最初的配角、觀眾向導演、主演和評委轉變,逐漸減弱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在第一學期的第一、二周之內,教師幫助學生建立學習小組,學習小組的成立有助于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加課內外學習活動。
通過對實驗班學生的問卷調查,數(shù)據分析顯示學生的學習責任感和學習決策能力都明顯增強,85%學生認為他們對于學習目標、課堂學習過程、課外學習過程及學習結果負完全責任;83.7%學生認為他們能對課堂學習、課外學習和評估學習效果做決策。
五、結語
實踐證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增強有助于其學習效果的提高。并且,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與其學習目標、學習需求、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自主學習內容和教師作用密切相關。如何設計和建立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新的教學模式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冷余生,解飛厚.高等教育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劉盈.開放辦學環(huán)境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培養(yǎng)問題[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