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日語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是日語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日語閱讀課程教學中,筆者就日語閱讀課程的特點和重要性、日語閱讀教學理論日語閱讀教學方法等進行了一些探索。
關鍵詞: 日語閱讀 特點和重要性 理論 方法論
一、日語閱讀課程的特點和重要性
日語閱讀教程可以選用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題材、不同時代的文章,可以不受文體的限制。廣泛閱讀不僅能夠提高閱讀文章的能力,同時還能使學生廣泛地了解日本的社會文化,甚至可以說是了解日本的“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學生可以及時了解日本社會的實際情況和新動向,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材選擇上要盡可能“新”。同時日語閱讀課程教學著重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主,所以教師在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方面要下工夫。
二、日語閱讀教學理論
在日語教授法中存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種教學處理法。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通過對課本所寫的句子、語句意思和語法關系逐一進行分析來把握整體就叫自下而上的模式,即“字—詞—句—文—段落”,這是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強調對文章進行仔細的分析,使學生理解文章,通常用于精讀。而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常識、閱讀技巧對文章進行推測、預料而確定假說,然后對教材進行摸索并確認假說的處理,即“推測—文章—文字”相互交流。這種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開動腦筋,不是被動而是主動地去閱讀文章。這兩種教學方法各有利弊,所以應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而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因內容多、范圍廣,所以筆者都采用了自上而下的模式進行教學;而在詞匯教學時,也會結合自下而上模式教學法的一些優(yōu)點。
三、日語閱讀教學方法論
1.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閱讀作為一種知識的教學,就整體而言,以往存在著明顯的誤區(qū)。其重點都是落在理論知識的傳授上,過分注重理論而忽視實踐,忽視能力的培養(yǎng)。就現(xiàn)狀來說,學生不是缺乏理論,需要的是強化實踐,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
(1)精簡語法、單詞,淡化理論色彩。
對于在課文中出現(xiàn)的一些語法現(xiàn)象及單詞、詞匯,應根據(jù)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實際水平選擇必要的語法項目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對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語法項目沒有必要作毫無意義的講授。并且在教學中要盡量淡化一些理論色彩,不要讓學生望而生畏,除了一些必不可少的概念、理論之外,應盡量少用專業(yè)術語。
(2)緊密聯(lián)系實際,強化具體應用。
學習語言規(guī)律,如果只停留在概念的辨析和規(guī)則的認識上,不與語言的實際運用相結合,就很難使學習主體真正掌握這語言能力。因為語言規(guī)律的學習只有在具體的語言實際中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而且必須得反復進行這種實踐,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下驗證才能加深印象。所以必須緊密聯(lián)系語言實際,強化具體運用。
2.靜態(tài)與動態(tài)相結合
靜態(tài)的閱讀教學,是指以脫離具體的語言背景和語法結構作為分析對象的教學。動態(tài)教學是指教師依據(jù)教學要求、教材內容及相關的社會實際,在課堂上開展以學生為主體,以參與性、自主性、趣味性、創(chuàng)造性為主要特征的多種活動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提高覺悟的一種教學方法。兩者在閱讀教學中應該結合運用,相輔相成。傳統(tǒng)的教學多是一種靜態(tài)的教學,應該說這種教學是必然的,但靜態(tài)教學本身還存在著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因此有必要加強動態(tài)教學。那么如何加強呢?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著手:
(1)教室的利用。
筆者認為閱讀理解應以學生的學為主,課堂上教師起引導作用。教師只是問題的設定者,理解問題主要是靠學生自己或學生之間的相互討論來完成。所以對于教室的利用應該是教師要盡量走下講臺,到學生中去,讓學生四五個人圍成一桌,便能輕松地觀察學習者之間的討論,加入其中。這既有利于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實際閱讀情況,有的放矢地教學,又有利于學生循序漸進地積累閱讀經(jīng)驗,提高閱讀能力。
(2)教材的選編。
閱讀教材的選定應該要遵循以下的原則:A.題材的廣泛性;B.題材的切實性;C.題材的趣味性;D.題材的交叉性。交叉性是指從“縱”和“橫”兩點來開展的。所謂“縱”即從社會不同的層面來運用,使學生全面了解日本社會;所謂“橫”即從報刊的各個欄目選出。
(3)教師與學生的互動。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過分強調教師“授”的作用,學生只是被動地“聽”,消極地接受信息。而現(xiàn)在的教學方法強調要激活的自主性,調動學生的思維。教師在“輸入”的同時,要注意傾聽學生的“反饋”。教師要從主講人變成啟發(fā)者,讓學生相互之間加強交換意見和互相提問。教師只需對閱讀文章的難點、疑點進行設問,無需對文章的詞匯、語法進行大量的準備,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
(4)教學流程。
對于文章的學習,筆者將其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在閱讀文章之前,應積極啟發(fā)學生讀解知識的能力,如何啟發(fā)學生的讀解能力呢?以下是筆者的幾個嘗試:A.就讀解的題目跟學生進行交流;B.對難解的重要詞匯進行重要講解;C.對文章的文化背景進行講解;D.對作者所處的文化背景進行講解。
第二階段:閱讀之后,對于文章中難懂的詞匯由學生分組提出,并由教師統(tǒng)一講解,最后針對文章設定問題。這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A.讓學生概括大意,找出文章各段之間的關系;B.對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進行提問;C.對于難理解的單詞,句子進行提問。
3.糾錯與示正相結合
中外語言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規(guī)范地使用語言的能力,示正與糾錯相結合是比較有效的途徑。
“糾誤”是閱讀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使用時一定要把握一個合適的度,而我們教師都喜歡用一個非常長的復句作為例子讓學生去理解。要理解正確,這個過程很艱難,會錯誤百出,而學生的閱讀理解錯誤不但數(shù)量多,而且式樣多,一味地糾誤不一定能夠完全奏效。因而除了糾正學生已犯的錯誤之外,比較有效的方法就是告訴學生正確理解的意思。錯誤的理解千奇百怪,而正確的卻有一定的軌道可循?!耙徽偃f邪”未嘗不是一個有效的方法?!敖虒W生什么是正確的”就是我們這里說的示正。如果只是從消極的方面講怎樣理解是不好的,而沒有積極地去講該如何理解才好,那么會容易把學生引向謹小慎微、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路上去。糾正學生閱讀理解的錯誤,還是應該從正面講解和練習入手,多講解如何正確地理解,告訴學生多練習錯誤自然會慢慢地減少。
因此,糾誤與示正,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偏廢的兩種教學方法,在具體的運用中應該有機地結合。在糾誤中告訴學生什么樣的表達是正確的,而在示正時也可提醒學生怎么樣的表達是不正確的,雙管齊下,才能更為有效。
通過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訓,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學過的知識,了解日本社會,開闊視野,增強學習日語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生對日語的綜合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