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綜述了國內(nèi)關聯(lián)理論的相關研究成果,分析關聯(lián)理論對閱讀理解認知過程的解釋力,探討在外語教學中如何運用關聯(lián)理論的相關知識來指導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 關聯(lián)理論 閱讀理解 閱讀教學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國內(nèi)語用學研究的深入,一些學者對關聯(lián)理論(Relevance Theory)的研究也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從關聯(lián)理論的介紹引進,到逐步運用于外語教學,一些學者作出了貢獻(何自然,1997;何兆熊,2000;熊學亮,1999;熊學亮、曲衛(wèi)國,2007等,對關聯(lián)理論的研究,以及冉永平、張新紅對關聯(lián)理論與翻譯研究(2007)。將關聯(lián)理論運用于閱讀理解及閱讀教學的研究也取得了成績(施慶霞,2001;王盼妮,2001;金杰,2006等)。
閱讀教學的宗旨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實際的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許多英語教師往往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教學的效果仍不甚理想。許多教師注重對篇章中語言的理解而不是對作者意圖的理解,注重語言或篇章結(jié)構(gòu)的分析,而忽視閱讀技能的培養(yǎng)。要在英語教學中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技能,一方面,教師必須首先對閱讀這一行為有一個準確的認識,即閱讀理解是一個明示-推理的動態(tài)認知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遵循閱讀的原則。另一方面,學生借助于概念意義的語言知識不難理解明示信息,但是對于暗含話語信息的理解往往感到很難。因而常常會出現(xiàn)這樣幾種情況:過分依賴詞典釋義,生搬硬套;能夠理解句子里的每一個詞,以及句子的語法結(jié)構(gòu)、語義關系,卻不理解整個句子的語用關系;偏重于孤立地對每個句子的理解,而忽視了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抓不住段落的主要思想,對推理、判斷、結(jié)論、評價等一些較高層次的理解把握較差;對文章中出現(xiàn)的隱喻、反語等修辭格無法辨認和理解。這些問題嚴重地制約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解決這些問題,提高學生的語用及語篇意識,已成為閱讀教學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而關聯(lián)理論為這一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論依據(jù)。
二、關聯(lián)理論對閱讀理解的解釋力
關聯(lián)理論是在20世紀80年代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是一種有關語言交際與話語理解的認知語用學理論。該理論是在格賴斯(Grice)會話含義的理論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旨在發(fā)展一個具體的心理認知模式,提出有關人類交際交流的新理論”(何自然,1997:139)。它從認知角度研究語言交際,揭示了信息接受者理解和推斷信息發(fā)出者真實意圖的心理認知過程,并從揭示語言理解的規(guī)律和原則來達到對語言應用規(guī)律和原則的認識。
關聯(lián)理論吸收了當代認知科學、心理學以及行為科學的某些研究成果,從語言哲學、認知心理學、交際學等多學科的角度對語言交際做出解釋,它將認知與語用研究結(jié)合起來,將語用學研究的重點從話語的產(chǎn)生轉(zhuǎn)移到話語的理解。它提出認知環(huán)境以及交際主體之間的關系,這些觀點對在語言學習與語言運用過程中出現(xiàn)的語際語言現(xiàn)象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關聯(lián)理論把語言交際看作是一個明示-推理(ostensive inference)過程,并從認知的角度提出語言交際是按一定的推理規(guī)律進行的認知活動。Sperber和Wilson認為,人類認知事物時總是遵循著關聯(lián)的原則——“任何明示性的交際活動都意味著本活動有最佳的關聯(lián)性”(Sperber Wilson,1986:158)。就言語交際來說,交際雙方所說的話都必須和整個話題以及對方前面所說的話相關聯(lián);人們正是根據(jù)話語之間彼此關聯(lián)的信息來理解說話人的意圖。他們還認為,對話語的理解過程不僅是一個推理的過程,而且是一個明示推理的過程?!懊魇尽焙汀巴评怼笔墙浑H過程的兩個方面?!懊魇尽笔菍φf話人而言的,說話人通過某種使聽話人“顯映的”(manifest)方式進行編碼、表達意圖就是指說話人“明確地向聽話人表示意圖的一種行為”(ibid,1986:49),如果聽話人能明了說話人所作的明示行為,那么我們就說這種明示行為便是向聽話人顯映的?!巴评怼笔菍β犜捜硕缘模犜捜藨{說話人所提供的顯映的方式進行解碼,并將解碼所得到的證據(jù)作為前提的一部分,再結(jié)合聽話人本身的認知語境(舊信息)對話語信息(新信息)按一定的方向進行推理,最終達到對話語信息的正確理解(何兆熊,2000:182-186)。
從關聯(lián)理論的途徑研究閱讀,突出了閱讀者的認知特性,它研究讀者的交際能力,也就是閱讀理解能力。讀者要具有對原文產(chǎn)生多種闡釋并根據(jù)關聯(lián)原則從中選出一個最佳理解的能力。根據(jù)關聯(lián)理論,閱讀理解是一種語際闡釋活動,也就是讀者盡可能進行關聯(lián)性程度最大的邏輯推理,從而理解作者意圖的語用推理的心理過程。關聯(lián)理論對指導外語閱讀教學,提高閱讀技能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參考和實踐意義。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向?qū)W生傳授關聯(lián)理論的相關知識,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運用關聯(lián)理論進行推理,進而提高他們的語用識別能力。
三、閱讀課教學關聯(lián)理論的運用
在具體的閱讀課教學過程,教師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技能,把教學重點從句子水平提高到語篇水平上。在課文講解過程中,除介紹背景知識、解釋具體的詞匯、語法、典故外,應重點分析文章的文體、篇章結(jié)構(gòu)、句式、修辭及寫作特點,并把寫作及翻譯技巧貫穿其中。要求學生找出文中使用的承上啟下及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詞,找出每一段落的主題句,概括段落大意,搞清語篇結(jié)構(gòu),分析作者的主要觀點及全文的中心思想。通過尋找明示信息來推導作者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因為讀者要讀懂英語課文,就要熟悉英語文章的結(jié)構(gòu),從而跟上作者的思路,加快理解的速度,加深理解的程度。
(一)運用關聯(lián)理論推測詞義
在閱讀中遇到生詞是正常的,如果每遇到一個生詞就停下來查詞典,勢必會大大降低閱讀速度,而且還會影響閱讀效果,制約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一個詞在詞典中可能會有很多種釋義,如果過分地依賴辭典釋義,往往不能準確地把握詞義,尤其是一些隱含有特殊語用關系的詞,這是因為英語詞義對語境有較強的依賴性,必須結(jié)合語境才能做出有效的推導。推斷一個詞的詞義,可以在上下文中找關聯(lián),關聯(lián)性越強,推斷的準確性就越高。關聯(lián)理論認為尋找關聯(lián)是正確認知的基礎。例如:
Tom got on the motorbike,I sat behind him on the pillion,and we roared off into the night.(引自王艷:2007)
句中的pillion為生詞,依據(jù)上下文語境,結(jié)合記憶中被激活的有關motorbike的圖式草案,根據(jù)現(xiàn)時語境假設,pillion與motorbike最為相關。我坐在他身后,那么我只能坐在摩托車的后座上,所以可推導出pillion為摩托車后座。
(二)運用關聯(lián)理論推測話語涵義
Sperber和Wilson(1995)提出了兩條關聯(lián)原則:一是認知原則(即人類認知常常與最大關聯(lián)相吻合),二是交際原則(即每一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它本身具有最佳關聯(lián))。任何話語都是有關聯(lián)的,話語的推理過程就是尋找關聯(lián)的過程。最大關聯(lián)是指交際中聽話人在理解話語時付出盡可能小的努力而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而最佳關聯(lián)則是指聽話人在理解話語時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獲得的足夠的語境效果。為了確定說話者的真實意圖,聽話者需要尋找話語和語境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通過推理推斷出語境暗含,最終取得語境效果,達到交際成功。人類認知通常需要最大相關性,而交際活動則尋找最佳相關性。例如,
A:Do you like rugby?
B:I am a New Zealander.(引自李佐文,呂佳:2003)
這里B的話語給A提供了一個推理的認知語境,使A獲得“B is a New Zealander.”這個信息,再從這信息中構(gòu)建“New Zealanders like rugby.”這個語境假設。然后A就以這兩項信息為前提進行邏輯推理,即從B提供的明示信息中,分析其暗含前提,推斷出其暗含意圖,最終獲得“B likes rugby.”這個語境效果。又如:
A:Would you drive a Mercedes?
B:I wouldn’t drive ANY expensive cars.(引自彭琳:2003)
從表面上看B的回答與問題不相關。要理解B的話,A必須進行推理。在推理前,A的認知語境里已有了關于Mercedes的認知草案。為了尋求關聯(lián),A必須根據(jù)當時的語境,并結(jié)合認知語境,提出語境假設,再從中推斷出語境暗含。其推理過程如下:
a. Mary will not drive an expensive car.
b. Mercedes is an expensive car.
c. She will not drive a Mercedes.
由此可見,c改變了A的認知語境,同時得到這個假設所付出的努力又最小,與B的回答的關聯(lián)度較大。因此c是B的真實意圖。
(三)運用關聯(lián)理論理解語篇
語篇的關聯(lián)主要是通過語法手段如照應、替代、省略、對偶、語態(tài)、時態(tài)、數(shù)目等,或詞匯手段如重復、同現(xiàn)、同義、反義、闡釋、語義等,或結(jié)構(gòu)如等級、次級等方法體現(xiàn)語篇結(jié)構(gòu)和意義的表征因果關系。語篇關聯(lián)無論是語法上、詞匯上、結(jié)構(gòu)上,作為語言與文化、語言與思維、語言與語義、語言與形式、預設與期待的紐帶,只能是意義上的關聯(lián)(盧植,2003:27,轉(zhuǎn)引自金杰,2006)。閱讀課上要是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程序:詞匯——課文(分析句子結(jié)構(gòu)、譯成中文)——練習,課堂大部分時間都將花費在詞匯講解和語法分析上,而且教師給的例句往往缺少上下文,學生不能正確理解應在什么環(huán)境中使用,則往往會造成學生在閱讀時不善于抓住字里行間隱含的意義及段落的中心思想,一遇到較高層次的理解題,如推理、結(jié)論、評價等就常顯得不知所措。若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對段落或語篇的理解上,根據(jù)篇章中的字面信息,結(jié)合當時的語境假設,進行思辨、推理,以尋求最佳關聯(lián),獲得相應語境效果,則能夠正確理解語篇。例如:
John was in the bus on his way to school.He was worried about controlling the math class.The teacher should not have asked him to do it.It was not a proper part of the janitor’s job.(引自李佐文,呂佳:2003)
當讀完第一句話,多數(shù)讀者可能推斷John是個學生,乘車去學校。因為構(gòu)建這個語境假設與一般讀者的百科知識相一致,讀者付出的努力也較小。但當讀到controlling the math class時,讀者的推理又可能改變,因為這一新信息與前面的語境假設相矛盾。依據(jù)關聯(lián)理論,當新信息與現(xiàn)實的語境假設產(chǎn)生矛盾,或者新信息足以否定現(xiàn)實的語境假設時,就會產(chǎn)生新的語境效果。于是推斷John是一位教師。而第三句的新信息使讀者的推理又回到前者,因為教師顯然不是John,直到第四句讀者才能得到正確答案,即John是學校照管房子的工友??梢?,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要依據(jù)作者的明示信息,不斷檢驗、修正語境假設,尋找到新信息與語境假設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才能正確有效地理解整篇文章的意圖。
四、結(jié)語
閱讀理解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認知過程,關聯(lián)理論的語用學、認知心理學、交際學的特征使得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更積極地尋找篇章、話語中的邏輯關聯(lián),對閱讀能力的提高必將發(fā)揮積極的作用。用關聯(lián)理論指導閱讀教學將會提高學生的詞匯、語法等微觀技能,還可提升他們對文章的宏觀把握能力,進而從總體上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Sperber, D.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2]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何兆熊主編.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金杰.閱讀理解教學中的關聯(lián)原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3).
[5]李佐文,呂佳.從關聯(lián)理論看閱讀理解的心理過程[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3,(4).
[6]羅明燕.關聯(lián)理論與大學英語精讀教學[J].中國大學教學,2006,(5).
[7]彭琳.關聯(lián)理論、常規(guī)關系與跨文化閱讀理解[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3,(4).
[8]冉永平,張新紅.語用學縱橫[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施慶霞.關聯(lián)理論與閱讀理解教學[J].外語教學,2001,(3).
[10]王盼妮.論關聯(lián)理論對閱讀理解的解釋能力[J].山東外語教學,2001,(3).
[11]王艷.關聯(lián)理論的語境觀[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5).
[12]熊學亮.認知語用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13]熊學亮,曲衛(wèi)國.語用學采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