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介紹了經典模式理論及此后發(fā)展起來的五種有影響力的外語學習動機模式,并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對激發(fā)外語學習動機的方式做了進一步的探討。
關鍵詞: 外語學習 動機模式 外語教學
引言
外語學習動機研究迄今為止已經有五十多年的歷史,各種動機理論模式相繼建立,使得這一領域的研究發(fā)展得相當成熟。對動機模式的研究有助于進一步理清動機的要素、結構和影響因素,進而指導外語教學。本文從Gardner的經典動機模式出發(fā),回顧了幾種有影響力的外語學習動機模式,并在這些模式的指導下對激發(fā)學習者動機做了進一步的探討。
一、外語學習動機經典模式:社會教育模式
二語動機的研究起源于加拿大學者Gardner,經過一系列理論和實證研究,Gardner和Lambert提出了二語學習的社會教育模式,這一模式探討了影響二語學習的五大因素:動機、態(tài)度、融合性、工具性及語言焦慮。其中,動機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他一切因素都要以動機的存在為前提。Gardner(1985)對動機的定義是:學習者為達到某種學習目的而作出的努力以及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xiàn)的積極態(tài)度。由此可見,學習動機模式可以從三個角度來測量:動機強度、學習語言的愿望、對目的語文化的態(tài)度。這一模式強調了“語言態(tài)度—動機行為—學習成績”三大因素的線性關系,即語言態(tài)度影響動機行為,動機行為影響外語學習效果。
經典模式主要從宏觀角度研究外語學習動機,忽視了教學環(huán)境及學習者認知過程等對動機的影響。因此,針對經典模式的不足,許多研究者開始進一步發(fā)展動機模式。
二、外語學習動機模式的新發(fā)展
進入20世紀90年代,外語學習動機模式得到了如火如荼的發(fā)展。研究者們不再拘泥于社會心理學框架內的研究,而是結合認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神經生物科學、行為主義理論等領域的成果進行研究,拓寬了動機研究的范圍。
(一)Gardner和Tremblay的發(fā)展動機模式
認知心理學在這一時期產生了豐富的動機理論,包括期望——價值、自我效能、歸因、目標及自我決定理論。在這些理論的啟發(fā)下,Gardner和Tremblay于1995年提出了經典模式的發(fā)展模式,在態(tài)度和動機行為之間增加了目標顯著性、效價和自我效能三個因素,使他們的動機理論成為有機整體。如圖所示:
目標顯著性指對學習者來說,設定目標可以引導注意力、激勵個體的毅力并制定合適的計劃。效價指學習者賦予其行為目標的價值。自我效能指人們對于一定時期內能夠達到目的的信念。對于外語學習來說,自我效能高的學生對學好外語有較強的信心,對自己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并能持之以恒完成學習任務。(秦曉晴,2002:76)。
發(fā)展模式從認知視角出發(fā),將動機研究引入更深更廣的領域,并且重視教學環(huán)境對學習動機的影響,彌補了宏觀研究的不足。
(二)D?觟rnyei的外語學習動機三維建構模式
另一個具有影響力的是D?觟rnyei的動機三維模式。他將動機分為三層:語言層面、學習者層面和學習情況層面。語言層面指目的語的特點、文化、社團以及目的語在社會環(huán)境中的地位會影響外語學習者的目標取向和動機行為。學習者層面指與學習者相關的個性特征和情感因素。其中最關鍵的是自信心,直接影響學習者的動機和學習效果。學習情況層面是與學習情境相關的因素,包括三部分:與課程相關的因素:教學材料、教學任務、教學方法等;與教師相關的因素:教師的性格、行為、教學風格等;與學習集體相關的因素:集體凝聚力、集體規(guī)范、集體目標等(D?觟rnyei,2003:11)。
動機三維模式重視學習者個體和學習環(huán)境對動機的影響,有助于課堂教學下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在類似中國這樣一個單語環(huán)境里,課堂教學是外語學習的主要方式,因此三維模式在國內動機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三)Williams和Burdner的動機擴展模式
Williams和Burdner將動機因素概括成兩類: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包括:外語學習興趣、學習價值、學習者個體特征、情感因素等;外在因素包括:學習環(huán)境、指導教師等。這種側重于影響因素的分類與D?觟rnyei的三維建構模式相似,但卻缺少對語言層面因素的歸納,因此沒有后者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大。
(四)Schumann的神經生理動機模式
20世紀90年代,John Schumann在二語習得領域中首次引入了腦神經學方面的理論,這一舉措在二語習得研究中有著革命性的意義。在Schumann的動機模式中,最關鍵的部分是刺激評價系統(tǒng),它在人腦中的作用機制有五個維度:新穎性,指刺激的意外程度;愉悅性,指刺激物的吸引力;目標價值,指刺激物能否滿足需求或達到目標;處理潛力,指個體處理事件的能力;自我形象和社會形象,指事件是否與社會規(guī)范相符合(D?觟rnyei,2003:10)。
神經生理動機模式將動機結構簡化成五個維度,是所有動機結構的簡化模型,但它沒有解釋動機的本質和內部要素的關系,應用范圍比較有限。
(五)D?觟rnyei的以過程為導向的動機模式
以上提出的動機模式都是從靜態(tài)的角度研究。近年來,D?觟rnyei開始從動態(tài)的角度研究,提出了以過程為導向的外語學習動機模式。D?觟rnyei將動機過程分為三個部分:行動前階段、行動階段和行動后階段。行動前階段指學習者根據自我需求選擇學習動機;行動階段指學習者抱著學習動機實施動機行為學習外語。行動后階段指學習行為結束后,學習者對整個過程中動機的回顧和評價。這一模式將動機看成變化發(fā)展的過程,與以往的靜態(tài)研究相比有更大的實踐指導意義。
三、外語學習動機模式與外語教學
D?觟rnyei(D?觟rnyei,2001:116)曾指出:教師幫助學生增強外語學習動機是教學效果的核心所在。在中國這樣一個與目的語接觸少的單語環(huán)境里,學習者主要靠課堂來學習外語。因次,教學活動對外語學習動機有重要的影響。在上述各種動機理論模式的啟示下,教學活動可通過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來激發(fā)學習動機。
(一)為激發(fā)動機創(chuàng)造條件
根據D?觟rnyei三維模式可知:動機策略只能在適當的學習情景中應用。運用動機策略之前,必須首先滿足學習情景的三要素。因此要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課堂環(huán)境,編寫對學習者有吸引力的教材,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培養(yǎng)學習集體的凝聚力。
(二)激發(fā)學習者動機
根據Gardner擴展模式中的目標顯著性理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明確教學活動宗旨,盡量使教學活動豐富多彩,吸引學生積極參與。這就要求不僅教學內容要新穎,課堂組織也要靈活多樣,適當穿插語言游戲,有效實施電化教學,增強學習動機。
(三)保持和保護學習動機
根據D?觟rnyei三維模式中的學習者層面理論,自信心影響學習者的語言焦慮和自我效能。課堂是一個容易威脅面子的環(huán)境,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焦慮,失去自信心。教師應以鼓勵為主,讓學生感到自己的進步,消除對外語學習的焦慮和恐懼;在課堂教學和批改作業(yè)中要及時肯定每位學生的成績,保持學習動機。
結語
本文介紹了幾種有影響力的外語學習動機模式,這些模式都重點描述了動機的內在結構和要素,但對各要素之間的關系還缺乏科學全面的解釋,對動機的本質也尚無定論,動機理論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此外,D?觟rnyei的以過程為導向的模式是這一領域的新成果,而國內實證研究中還缺乏對這一理論的應用,因此需要進一步開展對動機的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1]D?觟rnyei,Z.,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M].England:Pe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1:116.
[2]D?觟rnyei,Z.,Attitudes,orientations and motivations in language learning:advances in theor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A].Malden:MA,Blackwell Publishing,2003:3-27.
[3]Gardner,R.C.,Social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4]Gardner,R.C,P.F.Tremblay.Expanding the motivation construct in language learning[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5:9,505-520.
[5]秦曉晴.動機理論研究及其對外語學習的意義[J].外語研究,2002:74,4,74-79.
[6]秦曉晴.第二語言學習動機研究及其存在的問題[J].外語教學,2003:24,3,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