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從開拍以來,有關(《長江七號3》的相關故事就不斷傳出,最集中的焦點莫過于周星馳的改變,現(xiàn)在,塵埃落定,它也確實顯示出了許多不同以往周星馳電影的地方,但不得不注意的是其中仍有某種守恒:周星馳仍然在堅持著自己的夢、不斷地實現(xiàn)著自己的夢,而變與恒兩方面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關鍵詞]《長江七號》變恒
《長江七號=》是一個夢,是一個有關窮人的夢,夢里有天降神力的幫助,夢里有好人得好報的溫馨。然而這個夢并不是虛無縹緲的,夢里有底層民工生活的艱辛,也有窮人家相濡以沫的親情。
這個夢乍一看與周星馳以前的夢不同。最大的不同恐怕是科幻因素的加入,據(jù)說是中國首部科幻片的《長江七號》將外星寵物這種奧妙的東西引入了窮人的生活世界,并因此使單薄的父子情得到了升華。這里,父子間有一個基本和諧——打破和諧——復歸和諧的發(fā)展過程,打破和諧的事件就是外星寵物——七仔的出現(xiàn)。七仔出現(xiàn)前。父子倆雖家徒四壁,幾乎任何生活用品都是從垃圾堆里淘來的,唯一的生活樂趣就在共同消滅蟑螂上,但也能自得其樂。七仔出現(xiàn)之初。兒子成績下降。父子矛盾出現(xiàn),但后來父親在建筑工地不幸摔下致死,七仔犧牲自己的能量使父親復活,生活終于歸于相對和諧。科幻因素的加入使整部電影蒙上了一層鮮明的夢之色彩,不但使片中的父子有了實現(xiàn)夢想的可能,而且讓觀眾的夢想也有了某種寄托之所。
其次還有選材方面的變化,周星馳跳出了對功夫的祭奠,不僅走出了香港,回到自己的祖籍地寧波拍攝,而且將目光對準了內(nèi)地民工這一特殊群體。在城市的燈紅酒綠中,民工的生活顯得與整個城市那么不協(xié)調(diào),也因此常常被人忽視,但《長江七號》卻讓這個群體的生活浮出水面,成為人們關注的中心,同時也再次展現(xiàn)了底層民眾頑強生活的精神支柱,“只要有骨氣,不吹牛,不打架,努力讀書,到哪里都會受到尊敬的。”“我們雖然窮。但不說謊,不去偷不去搶,你要努力讀書,將來做一個有用的人”,這樣的訓誡太讓人熟悉了,也太容易引起共鳴了。而在一向灰暗的民工生活里,加入頗具夢幻色彩的外星人可以說讓民工生活也有了某種依托,使那被鋼筋水泥禁錮的想象力釋放了出來,從此有了飛翔的翅膀。無論這種嘗試是否是成功的,但作為一個在中國人心中已經(jīng)有顯赫名聲了的電影人,能用一己的影響力關注生活在城市底層的灰色群體,這已經(jīng)足夠值得肯定了。比較那些片面追求豪華場面和遠離生活的“大導演”們,我們更應該欣賞這種扎根底層、傳達普通民眾心聲的精神。
還有一大變化是周星馳本人的變化,這點,眼尖的媒體早就發(fā)現(xiàn)了。雖然曾經(jīng)主持過兒童節(jié)目四年,但以前的他一直表示討厭小孩,電影里也甚少出現(xiàn)小孩的身影,更不用說做主角了,而這部電影的戲里戲外。我們都能看到他父愛大發(fā)的表現(xiàn),不但在電影中極力渲染父子親情,將家庭溫情作為一大賣點,而且在電影之外也儼然父親一般地毫不吝嗇自己對小主角的愛。雖然在采訪中仍然表示對于不乖的小孩仍然不喜歡。而且有種害怕承擔“父親”這個責任的心理。但經(jīng)過時間的磨洗,經(jīng)過閱歷的逐漸增長。周星馳確實成熟了一些,在四十多歲的年紀上才撿拾自己的父子親情,也許有點晚,但總算來了,而且彰顯出正面面對并且彌補自己所謂童年陰影——缺失父子親情的努力。
雖然周星馳在有意識地追求改變,不想固守過去的自己,從《少林足球》到《功夫》再到《長江七號》,每一部都宣告著一種改變的努力,而《長江七號》的變化尤為明顯,但我們?nèi)匀豢梢园l(fā)現(xiàn)這其中的某種守恒或不變,其實變是因為他總在努力圓夢。讓自己的夢一個一個在電影里實現(xiàn)。而不變也源于他是一個有夢而且能堅持夢想的人,不變之一是他所塑造的依然是小人物,也許與自己曾經(jīng)當過“小人物”的經(jīng)歷抑或某種情結(jié)有關,即便在成為大家心中的“大人物”之后,覺得自己“還是小人物”的感覺使他總不由自主地將目光投向“小人物”這一容易被人忽視卻總用自己的方式生活著的群體。他用一部部電影告訴人們,小人物也是人。而且可能是生活得更有骨氣更有精神的人,他們完全應該受到社會的關注和尊敬,《長江七號》塑造的“人窮志不窮”的建筑工父子也完完全全屬于社會底層的小人物。
不變的還有他對夢的執(zhí)著,周星馳依然在用電影的形式實現(xiàn)著自己的夢,編織著新的夢。在這部電影里,他仍然延續(xù)了自己對偶像的崇拜和模仿,七仔的一系列動作和那標志性的“嘎扎”聲都是周星馳曾經(jīng)模仿李小龍的橋段,還有作為斯皮爾伯格迷而選擇的科幻題材等。正是因為這些,《長江七號》被很多人批為“抄襲”。也有人說這只是他為了慰藉“星迷”,作為商業(yè)電影的一種宣傳手段而已,科幻和親情確實是這部電影的賣點,窮人的堅守、父子親情、生活悲喜劇加上科幻的元素,讓人既能感受到現(xiàn)實的親和。又能體驗夢境的自由。作為一個電影人,用觀眾最喜歡的東西討好他們,完全是可能和必要的,但我相信任何人在考慮市場的同時也會盡力保留自己的想法,我更愿意認為這是他一直以來堅持自己夢想的表現(xiàn),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偶像的敬意和紀念。由崇拜偶像到模仿偶像,周星馳也像所有追星族一樣,只是他有機會用電影的形式表達出來罷了,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完全可以體會到他是一個很有堅守的人,無論歲月怎么流逝,他卻一直保留著始于青少年時代的夢。
因此。雖然很多人批評這部電影失去了周星馳的代表風格,他們希望看到周星馳欺負人的場面,想要重溫周氏的言語和動作,其實這只是一廂情愿,也是狹隘的表現(xiàn),對于一個有追求,不斷嘗試新我的人來說。固守過去無疑是進步的絆腳石。細心的觀眾會發(fā)現(xiàn),周星馳的改變并不是突變,而是一種漸變,從《大話西游》開始他就慢慢將搞笑的任務分配到了其他角色上(在《長江七號》這部片里承擔這個任務的是小學生和周主任)。而他不但慢慢從搞笑的中心退出,也逐漸由主角退到配角,由紅花退到綠葉,《長江七號》里,周星馳所做的只是將這種轉(zhuǎn)變又推進了一步,自己不但變成了完全的配角。而且自始至終都是處于弱勢的小人物。
其實從他表現(xiàn)自己風格的開始。他就從沒有讓自己的電影完全淪為搞笑,搞笑的同時總能讓人心里有點沉重或者不舒服。《武狀元蘇乞兒》里的由高高在上到落魄潦倒再到重振江湖,《百變星君》里的由逆子到孝子的轉(zhuǎn)變,《喜劇之王》里小人物的掙扎。無一不引起觀眾的某種思考。周星馳也曾經(jīng)說過最好的喜劇是讓觀眾能“笑中帶淚”。因此他的電影在走過形成風格的階段之后,都在努力追求某種深度,要么使人思考,要么表現(xiàn)勵志,而這次用親情這種最普遍的東西觸動人心,也是對電影深度的一種追求。只是觀眾不習慣看到以前屬于完全主角的“搞笑”淪為裝飾。以前處于附屬地位的“深度”卻變成主角,也許是我們太懷舊。也許是我們不愿看到周氏標志的消失,但最好的方式是尊重,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改變的權(quán)利,與其在一種模式里掙扎到被人厭棄,不如勇敢接受新的挑戰(zhàn)。因為搞笑笑則笑已。畢竟遠離現(xiàn)實,將搞笑永遠作為最主要的追求只會令自己干涸而死,那只不過代表人生的某個階段罷了。當閱歷越來越豐富時。開始面對存在于更多普通人中的現(xiàn)實,將同情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底層生活的民眾也是很自然的轉(zhuǎn)折。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可能經(jīng)歷這樣那樣的改變,以前深信不疑的某日可能視為洪水猛獸,以前反對的某日可能特別支持,既然這是人之常情,我們又有什么必要要求周星馳一直保持“無厘頭”的風格呢?
因此。你盡可以批評他失去了周氏特色的語言幽默,甚至僅剩了最后那句“我覺得我好英俊”的大冷笑話,你也可以懷疑死而復活的神話和一個建筑工人有沒有可能將小孩送進貴族學校,甚至貴族學校的漂亮女老師有沒有可能與建筑工人發(fā)生感情。但是。不要忘記,這只是一個夢。既然是夢,就有它超現(xiàn)實的地方,但如果能從這個夢中找到我們緬懷的東西,生發(fā)我們向往的東西,如果能從這個夢中獲得某種感動,或者某種升華。那我們何必還拘泥于夢的細節(ji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