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歐洲歌劇產生于十六世紀末“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它是詩,樂、劇、畫、舞交融的綜合藝術,歌劇作為世界的藝術珍寶,是世界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國家、民族音樂水平的。重要標志,當今的歌劇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性現象,為不同膚色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所喜聞樂見。
[關鍵詞]歐洲歌劇 美學特征 審美欣賞
“歐洲歌劇”一詞如今已是眾所周知的語匯。特別是近十幾年來,歐洲歌劇經典接二連三地登臺,人們大開眼界,歌劇以自身神奇的魅力傳達給人們美的享受,是其他任何藝術形式都無法與之相媲美的。那么。歐洲歌劇究竟是什么?我們該如何欣賞歌劇呢?下面我就從歐洲歌劇的起源、歌劇藝術的美學特征、歌劇的審美欣賞等幾方面來分析。
一、歐洲歌劇的起源
歐洲歌劇,最早產生于十六世紀末“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1597年由羅馬作曲家佩里和佛羅倫薩詩人里努奇尼創(chuàng)作的抒情音樂戲劇《達芙妮》,常被認為是第一部歌劇,描寫了太陽神阿波羅初戀的故事,但現已失傳?,F存最早的歌劇是1600年上演的由佩里和里努奇尼為慶祝法王亨利五世與美第奇家族的瑪麗的婚禮而創(chuàng)作的《尤麗狄茜》。此后幾百年間,歌劇在整個歐洲迅速發(fā)展,逐漸完善,并形成多種風格和流派,于十八、十九世紀達到黃金時期。
二、歐洲歌劇的美學特征
歐洲歌劇是以音樂為中心要素的綜合性高雅藝術,也是詩、樂、劇、畫、舞交融的戲劇舞臺表演藝術結合體,具有鮮明的藝術美學特征:
1、“寫實”求真的美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給戲劇下過定義:“以行動中的人為模仿對象,以動作為模仿方式,即為戲劇?!币蚨?,歐洲歌劇作為戲劇體系的突出代表,“再現”、“模仿”奠定了其“寫實”求真的傳統。它承續(xù)了古希臘藝術,偏重再現生活,注重酷肖原物,強調真與美的統一,強調模仿與寫實,形成了色彩濃重、熱情洋溢的“寫實”求真的美學表演體系。
2、“復調”立體的美
歐洲歌劇是一門充滿活力、極富動感的立體舞臺藝術。從歌劇序曲奏出第一個音符直到劇終幕落時?;仨懺谌藗兌叺淖詈笠皇缀铣?、重唱或詠嘆調,歌劇藝術就一直處于運動狀態(tài)中。歌劇中的音樂、劇情、人物的性格與命運、舞蹈場面的表演,都在時間流程中逐步展現:歌劇中人物的動作與交流,都有空間的移位與舞臺上的調度。隨著歌劇各種藝術因素的不斷發(fā)展、演變,多聲部的交織、對比。節(jié)奏間的疏密、錯落,旋律走向中的起伏、變化。舞臺布景、道具、不同服飾造型的變幻,以及穿插于各場景中的風俗性舞蹈。使歌劇的主題鮮明,人物刻畫生動。戲劇沖突尖銳。情節(jié)推進更為扣人心弦。歌劇中詩、樂、劇、畫、舞這些藝術因素在持續(xù)運動中,時而融合。時而對照,歌劇多側面、多變幻的“復調”立體建構美由此呼之欲出。
3、戲劇音樂化的美
歌劇之所以有別于舞劇、電影等動態(tài)綜合藝術,就在于戲劇的音樂化。歐洲歌劇是以劇本歌詞為基礎,以作曲家的音樂為主線,戲劇隨著音樂歌唱展開。因此,德國人通常把歌劇稱為“Singspiel”,即是“帶音樂歌唱的戲劇”,并通過音樂(聲樂與器樂)來揭示劇情的發(fā)展和進行人物的塑造。歌劇中的音樂表現是以戲劇框架為基礎。情節(jié)發(fā)展為線索,戲劇人物為手段,并將富于色彩性的管弦樂與旋律性的聲樂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襯托?;樯x。
三、歐洲歌劇的審美欣賞
在各類音樂藝術中,歌劇屬于較易欣賞的。因為它有三條闡釋的途徑:臺詞、音樂和視覺畫面,彼此有助于相互理解。
1、從劇情概要中感知歌劇
歌劇是“劇”,所以它具有“劇”的特點。如情節(jié)、人物、特定的環(huán)境,以及在情節(jié)發(fā)展過程中的懸念、矛盾沖突、高潮、最后的結局等。
在欣賞歌劇時,我們試先閱讀該劇的劇情概要或者該劇的劇本臺詞能幫助自己更好的感知歌劇。若歌劇采自于著名的故事。我們可以盡量去讀讀原著。譬如: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的歌劇《茶花女》。通過閱讀該劇劇本,由此了解到該劇講述了一個淪落風塵但仍然憧憬幸福生活的妓女曲折而不幸的經歷,然后再去聽劇中的那首耳熟能詳的《飲酒歌》,你將不僅能感受到音樂所傳達出來的歡樂,還會對這歡樂背后流露出的辛酸為之動容。
2、從音樂構成中體驗歌劇
法國劇作家博馬舍曾經說過:“音樂在歌劇中就如同詩句在話劇中一樣。是更加宏偉的措辭,表達思想和感情更加有力的方式?!睘榱烁玫貙σ徊扛鑴∵M行審美欣賞。了解歌劇的音樂構成十分必要。
歌劇的音樂構成分為聲樂演唱和器樂伴奏兩大部分。
(1)旋律性的聲樂演唱
聲音是傳情的主要因素。歐洲歌劇在19世紀40年代,隨著威爾第愛國主義歌劇的興起。加之樂隊擴大,配器加濃,要求聲樂側重于表現激昂慷慨的情緒,即用濃重的胸聲、宏大的音量和圓潤的音色。即通常人們所說的美聲唱法,以及旋律性的聲樂演唱,以達到剛勁奔放的戲劇效果。一般來說,歌劇聲樂是以詠嘆調為主。并輔之以宣敘調、重唱、合唱和朗誦、對白、道白。
詠嘆調是歌劇的主要組成部分。以獨唱形式出現,具有高超的技巧性和豐富的表現力,多是對角色內心繁復的心理刻畫。宣敘調亦稱朗誦調,是一種以語言音調為基礎、吟唱性質的曲調,以獨唱形式出現,用以代替對白的歌唱,節(jié)奏自由,伴奏簡單,通常是用來交待與展開劇情。重唱是指幾個演員按各自的聲部同時演唱。表現各自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意念,常出現在敘事或強烈矛盾的情景中。合唱是歌劇中多聲部的聲樂曲,表現眾多人的情感、行動與意志,是塑造群體音樂形象的手段之一。朗誦、道白、對白則指的是有器樂部分襯托的與無器樂部分襯托的“說話”。
(2)交響化的器樂伴奏
歐洲歌劇中的音樂除了旋律性的聲樂演唱以外,還有交響化的器樂伴奏。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擔負著塑造人物、表達劇情、渲染氣氛的職責。歌劇中的器樂部分主要包括:序曲及間奏曲。
序曲,是指在歌劇揭幕前,由樂隊合奏的管弦樂曲。作曲家常在這采用歌劇中重要詠嘆調的旋律素材。給以觀眾劇情暗示(如喜劇或悲劇性質、情節(jié)發(fā)展脈絡等)。間奏曲是歌劇場與場之間、幕與幕之間演奏的器樂合奏。它對劇情的發(fā)展起到銜接、過渡或緩沖、加劇等作用。
3、從社會反響中了解歌劇
歐洲歌劇作為綜合性的舞臺藝術。是人們社會生活、文化傳統、民俗風情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積淀下來的一種高層次的精神產品。由于歌劇既能表現較復雜的思想感情。又能反映重大的社會性和哲理性的問題,因而從社會反響去了解歌劇意義也是極其深遠的。譬如:俄國作曲家穆索爾斯基的歌劇《鮑里斯·戈都諾夫》,揭示出17世紀沙皇統治階層中的齷齪、黑暗以及各階層人們的不同反映,而實際是影射19世紀俄羅斯貴族統治時期民眾的不滿與憤怒。
總之,歌劇作為世界的藝術珍寶,是世界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國家、民族音樂水平的重要標志。當今的歌劇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性現象,為不同膚色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民所喜聞樂見。親近歌劇,聆聽和欣賞歌劇。接受歌劇藝術美的熏陶,將使我們每個人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