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有效、高效?答案當然是策略多多而又路程漫漫。但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fā),凸顯學段教學的特征,卻是任何時候都必須特別關注的。我曾兩次聆聽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執(zhí)教低段課文《落葉》,并反復研讀課堂實錄,試圖以此為例,提取出低段語文有效教學的關鍵詞。
一、情境:一碗美味的營養(yǎng)湯
德國一位學者有過一個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你無論如何也難以下咽,但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教學情境就是以直觀方式再現(xiàn)書本知識所表征的實際事物或者實際事物的相關背景。
片斷一
師:我知道有的同學到過北京,說說你到過哪些地方?
生:故宮……
師:有哪個同學到過香山公園?(學生沒人舉手)那好,咱們現(xiàn)在就出發(fā)。(課件播放香山美景,同時引背《山行》)
師:是啊!這枝葉把香山打扮得怎么樣?用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來形容你們自己的感受。
生:美麗、漂亮、壯觀,我太喜歡這里了,這里太美麗了……
片斷二
師:這一片一片的樹葉從樹上落下來,都落到哪里去了?快讀讀。
生:地上、河里、溝里、院子里。
師:我要考考你們了。(教師隨機在黑板上畫出簡筆畫,一邊畫,一邊提示這是什么地方呢,這又是哪里)
師:有同學心領神會,可惜這些字寶寶(教師手里拿著“地上、河里、溝里、院子里”這幾個詞語)迷路了,誰來幫助他們,把他們送回家。
(學生把帶有生字“地上、溝里、河里、院子里”的卡片貼在畫中)
師:快看他們幫忙幫得怎么樣?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有一個學生置疑)為什么“溝里”在這?這是地上!(學生貼在山與山之間了)
生:我的意思是山和山的連接的地方。
師:我知道你的意思,我理解你。
師:還能在哪里找到溝里?(一名學生重新來貼上)
師:你(原來的學生)問問她,她為什么貼在這里?
生:因為溝里就是這些水流出來的地方。
師:你覺得她說得對不對?應該對她說什么?
生:謝謝你幫助我!
師:快給他們掌聲,他們幾個合作給詞寶寶找到了合適的家。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而低段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又明顯缺乏,因此給學生以直觀情境,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效率。片斷一中,竇桂梅老師以課件播放香山美景,讓學生身臨其境,一下子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贊嘆香山公園“美麗、漂亮、壯觀”,發(fā)出了“我太喜歡這里了,這里太美麗了……”的感嘆。在識字教學中,竇老師又以簡筆畫描繪出一個“自然”情境,讓學生帶著生字詞走進“自然”,將識字與認識事物緊密結合在一起,學生似乎是在觀賞自然景物的不經意中便輕松準確地理解了詞語的意思,而仿佛沒有經歷認知、思考和辨別的學習過程。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薄霸诳赡艿姆秶鷥龋磺惺挛飸M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見的東西應盡量地放在視官的跟前,一切聽得見的東西應盡量地放到聽官的跟前……”竇老師正是根據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創(chuàng)設出有效的直觀情境,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形成感性認識,并促進理性認識的發(fā)展。
二、情趣:色香味中最為先
學習是學生的自主行為,教學就是要喚醒和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其核心動力是什么?且聽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朱熹云:“中心喜悅,其進自不能已矣?!贝髱焸兊恼嬷埔姛o不告訴我們,教學必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學生認知活動的動力。低段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轉移,自控能力較差,又活潑好動?!懊總€兒童都是一個天生的玩家”,低段語文教學更要從幼童的特點出發(fā),寓教學于活動之中,以情趣盎然的活動吸引學生、教化學生。如果把課堂看作一盤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情趣”可謂五味之首。
片斷三
師:(課件出示第一小節(jié))同學們放開聲音讀一讀。你們發(fā)現(xiàn)沒有,有一個詞連續(xù)出現(xiàn)了兩次。
生:一片。
師:(在黑板上畫兩片樹葉,然后明知故問)我明白了,這是一片,這也是一片,那“一片一片”就是兩片了?
生:不,是很多片。
師:你想畫下來,把你的感受告訴大家嗎?(學生到黑板上畫)
師:還有同學想說嗎?
生:一片落下來,又一片落下來,然后又一片落下來。
生:樹葉接連不斷地落下來。
師:(對畫畫的學生)你是不是還想畫下去,為什么?
生:葉子多了才是一片一片地落下來。
師:把這種感覺送到這句話里再讀讀,讓我們感覺眼前是“一片一片”的樹葉落下來。(學生動情地讀,很有滋味)
片斷四
師:快看,誰來了?他們又是怎么做的呢?用你的讀告訴大家!(學生讀)
師:小動物們也和你們一樣高興呢!他們是怎樣做的?(學生答,教師根據發(fā)言板書“爬、坐、游、躲、藏、飛”這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語)
師:我們來做個游戲?,F(xiàn)在你們就是可愛的小動物。我說一個詞語,你們就用動作表現(xiàn)出來。但有一個要求,看誰的動作有創(chuàng)造、誰動作美。
師:螞蟻“爬”。(學生表演,動作各不相同)
師:小魚“游”。(學生表演,動作各不相同)
生:小魚“藏”。(學生大多鉆到桌子底下)
師:燕子“飛”。(學生表演,動作各不相同)
師: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真了不起,比如,你們表演小魚“游”過來,有的這樣,有的那樣。(教師模仿學生不同的動作)
師:真有意思!還想表演一次嗎?看誰反應快、動作美!準備。
師:現(xiàn)在比誰做得快!我只說一個字。
師:爬、游、飛……(學生表演)
師:躲!(學生大多鉆到桌子底下)
師:我發(fā)現(xiàn)了,我發(fā)現(xiàn)了!(剩下幾個學生完全鉆到桌子底下)
師:藏!(學生一愣,不知怎么辦,因為再鉆到桌子底下就和“躲”重復了??墒且粫?,他們又鉆到桌子底下了)
師:我又是誰也沒看見!
師:坐!(學生全部坐好了)
師:剛才一個動作是“躲”,一個是“藏”,從你們的動作可以知道這兩個詞的意思有時候是一樣的,因此我們可以把這兩個字加起來,就叫——
生:躲藏。
師:帶著剛才表演的感受讀這個詞語。
繪畫是小學生運用感性形式表達理性認知的重要方式,更是低段小學生非常喜愛的活動。片斷三中對“一片一片”的理解,竇老師先在黑板上畫兩片樹葉,然后明知故問:這是一片,這也是一片,那“一片一片”就是兩片了?這一“錯問”,激起了兒童“好為人師”的特性,孩子們紛紛給老師“指正”,然后在老師的允許下,“賴”在黑板前開心地畫起了一片又一片樹葉。在這樣充滿情趣的對話和繪畫中,孩子們悄然理解了詞語的意思。而竇老師對“爬、坐、游、躲、藏、飛”這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語的教學,更像是在游戲,而并非教學,孩子們高漲的熱情、幸福的笑臉,便是他們生命拔節(jié)的脆響。特別是對“躲”與“藏”的表演,從孩子們的神態(tài)和現(xiàn)場表現(xiàn)來看,幼童的天真可愛讓課堂成了最令人向往的地方。由此亦可見,“情趣”教學當是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策略之一,它“追求的便是持久的、使人奮發(fā)的學習興趣,它將眼光放在蘊藏著極大潛能的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對學習有影響的心理領域,讓學生正確的動機、熱烈的情感、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等心理因素,始終參與和調節(jié)學習活動”。(楊屹 《情趣課堂:打通教師與學生的生命世界》,《中國教育報》2006年9月4日)
三、情感:開啟“好感回報法則”
現(xiàn)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是一個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情感過程和認知過程的統(tǒng)一。教學中,師生情感的參與有利于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開發(fā),并直接影響著課堂效率。贊可夫曾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求,就能發(fā)揮高度有效的作用?!狈e極向上的情感對人的認知有巨大推動作用?!叭说乃枷胫挥斜粷夂竦那楦袧B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考”。(列寧)
片斷五
師:(學生自己練讀課文后)誰來讀讀,大家來聽,傾聽別人就是好的習慣呀!他讀得怎樣,評價一下。(學生讀)
師:我要跟你握握手,知道什么原因嗎?
生:我讀得很好!
師:知道好在哪兒嗎?“當”是一個多音字,你讀對了!
師:我們就要像這個同學那樣讀準確。(學生齊讀)
師:(對另一個學生)接著讀。(學生讀)
師:我也要跟你握手,知道為什么嗎?提示一下,這里也出現(xiàn)了這個“當”。
生:這里有一個多音字,我讀對了。
師:這個“當”在這里一會讀作“dàng”,一會讀作“dāng”,你看他一遍就讀得這么準,我們來讀讀。(學生齊讀)
師:(對第三個學生)繼續(xù)往下讀。(學生讀)
師:有個字音——“藏”,他讀得怎么樣?(指另一名學生評價一下)
師:請你看著他的眼睛說。
生:(該生對著剛才朗讀的同學)你讀得很好,你這次比原來讀得好,我要表揚你。
生:謝謝你!(同學們鼓掌)
師:就是因為你讀得好啊,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才得到這樣好的評價呢。繼續(xù)讀。(學生讀)
師:這么短的時間檢查同學們讀課文,我發(fā)現(xiàn),你們讀得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
生:棒!
片斷六
(教師扮演“落葉”與學生對話)
師:喂,你是誰?
生:我是小魚!
師:小魚怎么過來呀!(學生游到“落葉”后面)
師:小朋友們“送”他一個字!
生:藏。
師:你藏在我這里干什么呀?
生:我把你當作傘,我在下面躲雨呢!
師:感覺怎么樣?
生:很舒服!
師:小魚就這樣告訴我你的感受吧!(學生說)
師:還有小魚嗎?你藏在下面干什么呀?
生:遮陽。
師:變成自己的話說,我就愿意聽你對我說!(學生說)
師:還在下面干什么?
生:我把落葉卷起來當肉餅吃。(學生笑著讀)
生:我藏在下面怕釣魚的把我釣走!
師:你太聰明了,我就愿意做你的安全傘。
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為,在人們之間建立良好的感情關系時,“好感回報法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們總是“喜歡愛自己的人,而討厭恨自己的人”。(朱燦苗 《語文課中的情感教學》,《語文天地》2005年7月)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以自己的激情點燃學生的激情,教師的真情投入“可以使學生產生同樣的或與之相似的情感”。低段小學生更易情緒化,因而低段的語文教學就應該投入更多的激情、熱情與真情,為課堂教學提供一個良好的情緒背景。片斷五中竇老師評價學生的朗讀,學生從“我要跟你握握手”“我也要跟你握握手”中感受到的是老師的真誠、贊賞與關愛,從“請你看著他的眼睛說”中體驗了平等、友好和熱情,因而他們才會自信地用一個字來形容自己讀課文——棒!片斷六中,竇老師把自己化作“落葉”,語言平等親切、神態(tài)天真頑皮地與學生對話,竇老師儼然也成了一位“小朋友”,孩子們自然會大膽張開想象的翅膀,無拘無束地和她進行對話了。低段的語文課堂,就是一個豐富的情感世界。只要老師充滿激情,就能點燃學生的激情;只要老師付出真情,就能喚醒學生的真情;只要老師釋放熱情,就能收獲學生的熱情。只有情感飛揚的語文教學,幼童的學習才能興致勃勃、興高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