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的對立,并不妨礙他們在文學上惺惺相惜。這種品質(zhì)在如今的作家當中,已經(jīng)非常罕見了
1941年的一天,幾個英國特工撬鎖潛入紐約洛克菲勒中心的日本領(lǐng)事館。他們的目標是日本人的密碼本。參與這次行動的成員之一,是英國前海軍情報員伊恩弗萊明。此人后來成了間諜小說家。這段經(jīng)歷后來出現(xiàn)在他的小說《皇家賭場》中。出于文學夸張的需要,小說主角007開槍把一個日本人給殺了。
當時英國人窮于應(yīng)付德國的攻勢,為此急需把中立的美國拖進戰(zhàn)爭。首相丘吉爾想出一個歪招。他召集了一幫不像間諜的間諜。這些人大多是帥哥,給人印象吊兒郎當。丘吉爾的算盤,是利用這些年輕人的魅力,讓他們混跡于華盛頓的上層社會,影響美國的決策和輿論。除了弗萊明,他們當中日后出了大名的,還有以賽亞柏林和羅納德達爾。
今天我們知道達爾,是因為他的兒童文學,尤其是《查理和巧克力廠》。達爾的正式身份,是英國駐美使館的助理空軍武官。他在華府的主要任務(wù),是在各種社交場合偷聽美國大人物說話。他還好賭。一次在牌桌上,把平生第一筆稿費輸?shù)镁?。這種做派,加上儀表出眾,談吐機智,身邊自然少不了女人。其中之一就是女參議員魯斯。除了身為政要,魯斯的丈夫還是《時代》周刊的老板。這種人物的枕邊風,情報價值自然很高。對他青眼有加的,還有第一夫人伊琳娜羅斯福??偨y(tǒng)夫人喜歡他的兒童故事,還邀請他去白宮。
總統(tǒng)本人具有明察秋毫的識人之能。他找了個機會,旁敲側(cè)擊地提醒達爾,意思是說,小伙子,別以為我不知道你是干嘛來的。達爾在美國的主要成果,是結(jié)交了一些影響公眾輿論的新聞界人物,包括馬什和李普曼。這是于公。于私,是他把早期的空戰(zhàn)小說,賣給了迪斯尼。
英國作家服務(wù)于秘密部門的傳統(tǒng),濫觴于16世紀都鐸朝的克里斯多夫馬洛。只是到了達爾這撥人,老大帝國已是慌不擇路。至于他的同胞弗萊明,也只能向壁虛構(gòu)007這樣的英國版超人,一個失去帝國的帝國主義者。
最近還有一本講英國作家的書很有意思。作者利波多夫的職業(yè)是律師,但他的書一向銷路不錯。他的《同一個人》融入了他多年業(yè)余研究伊夫林沃的心得,出版時剛好趕上沃的小說《故地重游》拍成電影。電影是1981年版英國同名電視?。▏鴥?nèi)譯做《故園風雨后》)的重拍,效果沒法跟舊版相提并論,但媒體上話題不少。利波多夫的書也由此沾光。沃比上述的弗萊明和達爾年長半代,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大人物,不止一本書成為經(jīng)典。這不是個討人喜歡的家伙,從小欺負同學,長大變成一個思想反動的勢利眼。一個人成長在等級森嚴的社會里,想不勢利都難。這個中產(chǎn)階級子弟(老爸是出版商)總想混入上流社會。他費盡心機娶到的名門閨秀卻對他不忠。他想投海自殺,又被水里的海蜇嚇回岸上。他隨后皈依了天主教。天國里沒有公爵和平民。
和今天的勢利小人不同,沃的攀龍附鳳,很大程度上出于審美需要。而且他絕不是孬種?!岸?zhàn)”期間,他也沒在后方閑著。他的作戰(zhàn)表現(xiàn)勇敢到近乎魯莽。后來他得到夢想的一切——財富、名聲、地位、體面的婚姻,但他知道這些都是鏡花水月。在《故地重游》一書里,一個中產(chǎn)階級子弟目睹牛津時代貴族同窗的家族日漸敗落;那種悲凉之霧遍布華林的氣氛,全是作者有感而發(fā)。
《同一個人》不是伊夫林沃的個人傳記。這本書還有一個傳主,就是和沃同齡的喬治奧威爾。在讀者印象里,奧威爾在人格上和沃完全相反。這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同樣深諳保守社會的等級差異,但他所作的是跟這一切作對,雖然這種自我改造并不總是成功。一次他跟一個工人套近乎,結(jié)果對方一聽他的伊頓口音,立刻叫他“大人”。
奧威爾也上過戰(zhàn)場。在西班牙內(nèi)戰(zhàn)期間,他被佛朗哥一方的狙擊手打穿了脖子。僅差毫厘,我們就看不到《動物農(nóng)莊》和《一九八四年》了。他從小在寄宿學校挨人欺負,于是對強權(quán)恨入骨髓。他批判斯大林式集權(quán)政治的文集,行文之尖銳,就連T.S.艾略特這樣的編輯都不敢發(fā)稿。作家湯姆沃爾夫有個說法:從小欺負人的,長大變成保守派;從小被欺負的,大多成為自由派。好像有理。
利波多夫把沃和奧威爾比喻為同一個人,意思是他們都是同一個社會、同一個時代的產(chǎn)物;而且政治立場的對立,并不妨礙他們在文學上惺惺相惜。這種品質(zhì)在如今的作家當中,已經(jīng)非常罕見了?!?/p>
李大衛(wèi):作家,評論家,現(xiàn)居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