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全盤否定美國金融系統(tǒng)
(《財經網》9月17日 “為什么說美國金融體系是‘次級’的?”)
文章分析,不無道理,但就此言定美國金融系統(tǒng)是次級的,論證上還有欠缺。
次級的定義是什么?低息的環(huán)境,全球化造成的廉價商品的泛濫是外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金融系統(tǒng)的內部固然問題多多,只能說系統(tǒng)運作偏離了軌道,不能調整,須外力干預,讓系統(tǒng)內部優(yōu)化。
標題“次級”有助于吸引眼球,卻易誤導讀者,以為美國的系統(tǒng)要全盤否定了。金融的進步,業(yè)務模式也好,監(jiān)管機制也罷,從來沒有最優(yōu),只有更優(yōu)。金融系統(tǒng)中,市場、機構、產品、專才、知識、技能的積累,凡此種種因素摻和互動,決定了進化過程的漫長。捷徑誘人,但風險巨大,機會成本極高。中國的路,還很長很長。
《財經網》網友
“土地財政”和政府救市
(《財經》2008年第19期“‘地王’褪色”)
對于很多地方政府來說,土地出讓金占財政收入的60%甚至更高這一事實,使其對房地產的高度依賴已經欲罷不能。這意味著,一些地方政府在房地產市場擁有巨大的利益。房價下跌,“地王”褪色,將直接導致地方政府收入的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其救市的沖動將很難抑制。在西安等地,地方政府事實上已經開始行動了。
在房地產價格已經嚴重背離其市場價值、民眾已形成房價下跌預期的時候,一些地方政府的行動,已經是逆市場和民意而動了。這種行為的后果將是嚴重的——“劫富濟貧”,加劇貧富差距和對立;給民眾以錯誤的預期;加劇房地產市場投機;積累更大的泡沫和風險;成為開發(fā)商“輸贏通吃”的工具,引發(fā)強烈的道德風險,等等。更重要的后果是,政府的救市行動將使一些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更加依賴,其職能轉變也將遙不可及。
房地產市場調整,對很多地方政府來說,意味著陣痛,但也是一次改變“土地財政”的契機。在房地產市場剛剛調整的時候,急急忙忙去救市,最終只能以短暫的快感換得長期的痛苦。
北京 蒙令華
中國房市不應救
(《財經網》9月9日“政府補貼購房有用嗎?”)
救不救房市,首先必須弄清楚,中國的房地產是不是存在泡沫,價格和國民可支配收入之間是不是差距太大。假如有泡沫,為了以后健康的發(fā)展,政府就不應該出臺補貼之類的刺激房市的政策。即使出臺了,泡沫終將破裂,政府最終是在浪費納稅人的錢。同時,補貼政策對那些在高位買房自住的人更加的不公平,對暫時沒有買房計劃的人也不公平。
《財經網》網友
政府行為亟需市場化
(《財經》2008年第19期 “中小企業(yè)融資難在制度變革”)
政府亟需采用更加市場化的手段,對中小企業(yè)融資市場進行引導。
一、健全中小企業(yè)管理機構。中國的中小企業(yè)管理機構比較分散,時常出現(xiàn)多頭管理、機構和職能交叉重疊的現(xiàn)象。
二、促進立法和法律的實施。如應對《擔保法》《物權法》進行修改,擴大抵押和質押的范圍,使動產也可以抵押、質押;為了保證債權人的利益,《破產法》應考慮優(yōu)先保護有抵押和質押的擔保債權。另一方面,應提高司法效率,簡化訴訟程序,使中小企業(yè)融資中的糾紛能及時解決。
三、完善中小企業(yè)信用擔保體系。要明確中小企業(yè)信用擔保機構是事業(yè)法人還是企業(yè)法人,是否在經營中以獲取利潤為首要目標。
四、大力發(fā)展民間金融。由于民間金融存在信息成本、交易成本、擔保等方面的優(yōu)勢,政府應該增加民間資本進入市場的渠道,使地下金融規(guī)范化和合法化。
廣州周東洲
中石油回購擾亂了市場的估值
(《財經網》9月22日 “中石油集團增持上市子公司6000萬股”)
中國石油的做法,徹底擾亂了整個市場的估值體系,用很小比例的流通量抬高價格,這在任何一個公平的市場都是一個股價操縱行為。可以看看那些借殼上市的券商股,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例子。為何不在香港市場回購?價格相差如此遠,這實在讓人不解,這里面恐怕是政治因素在起作用?,F(xiàn)在股市下一個炒作對象就是回購概念股,瞄準的就是流通量小、總股本高的國企股。
《財經網》網友
尋找“替罪羊”當止
(《財經》2008年第19期“‘大小非’偽命題”)
在股市巨幅調整的過程中,“大小非”只是一只“替罪羊”。其原因在于,“大小非”流通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股權分置改革之初就已經確定了的,其影響也早就應在市場上反映出來。即使對股市下跌有助推作用,也絕不可能是根本原因。
對于監(jiān)管部門來說,“指數(shù)監(jiān)管”是屢受詬病卻得到其堅決執(zhí)行的方針。和證券市場的基礎性建設相比,監(jiān)管部門對指數(shù)的漲跌顯然更在意,上漲時嫌漲得太快,下跌時又覺得跌得太快,天天被股指牽著鼻子走。這一點,從融資融券、股指期貨、創(chuàng)業(yè)板等新政策一拖再拖,相應的監(jiān)管措施霧里看花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股市“過山車”式的走勢,說到底是中國證券市場發(fā)展不充分、制度不完善和監(jiān)管不到位造成的。將原因歸于“大小非”,只是一種借口。沒有這種借口,也會有其他的借口。市場應停止這種尋找“替罪羊”的無聊游戲,轉而尋求市場的基本面建設。
廣州 魏斌
中國增長放緩風險高過通脹
(《財經網》9月16日 “羅奇認為中美應對危機戰(zhàn)略堪憂”)
目前全球范圍內確實存在流動性過剩導致的通脹壓力增大與總需求急劇下降的兩難困境。但對中國來說,由于經濟增長方式的獨特性,外部需求下降將導致增長急劇下滑,而貨幣供應過剩的情況在央行連年的貸款直接控制和外匯管制下相對來講不是很嚴重。因此,當前中國增長放緩的風險明顯高過通貨膨脹的風險,支持增長是比較保險的做法。當然,中美兩國都存在結構性的問題,但是結構性問題不是一兩年能解決的,也不是簡單的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能解決的。同意羅奇的看法,世界經濟很有可能進入一個漫長的調整期,但目前看來這也是相對較好的結果了。
《財經網》網友
PPI與CPI為何弱關聯(lián)?
(《財經網》9月12日“PPI與CPI間的弱關聯(lián)”)
中國的經濟還是外向型出口主導的,歐美經濟下滑,進口下降,中國本來用于出口的產能只能回到國內找市場。而國內
老百姓的購買力又不足,出口回流,加劇了過剩。工業(yè)品的價格怎能漲得起來,PPI也只能企業(yè)自己消化了。食品價格為何在漲?很簡單,整體而言,食品是非貿易品,不存在出口回流加劇過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