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歷史上最嚴重的人道災難,發(fā)生在一場政治風暴之后
時隔不到一年,曾在去年夏秋兩季因國內沖突而引發(fā)全球關注的東盟國家緬甸,再次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不同的是,此次緬甸面臨的是一場來自大自然的災害,以及隨后產生的人道災難。
5月2日,隨著強熱帶風暴“納爾吉斯”(Nargis)在緬甸低洼的伊洛瓦底三角洲登陸,風暴已經導致執(zhí)政的軍政府將全國“七省七邦”行政轄區(qū)中的仰光、伊洛瓦底省、勃固省、孟邦和克倫邦列為重災區(qū)。
據(jù)緬甸官方最新統(tǒng)計,已有2.25萬人在風暴襲擊中喪生,另有4.1萬人失蹤。而來自聯(lián)合國的數(shù)據(jù)表明,緬甸此次受災人口達到2400萬,占該國5300萬人口的近一半。
雪上加霜的是,此次風暴襲擊的是緬甸主要的稻米產區(qū),這不僅導致緬甸出口稻米的原計劃無法實現(xiàn),同時也對已面臨供應不足的國際糧食市場產生沖擊。今年以來,由于一些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暫停出口,國際稻米價格已上漲3倍。而包括小麥、玉米和大豆在內的主要作物,也因為需求攀升而價格高企。
世界糧食供應的緊張形勢,已經迫使聯(lián)合國專門成立由秘書長潘基文領導的特別小組,要求發(fā)達國家為聯(lián)合國糧食計劃署提供緊急資金援助,并在播種期內向農民提供化肥和種子,以此確保下一季糧食收成。
目前,不斷上漲的食品價格,加上飲用水的缺乏,以及政府對如此規(guī)模災害的準備不足,都使災區(qū)的情況不容樂觀。加上緬甸軍政府在接受國際援助方面猶豫不決,緬甸歷史上最嚴重的人道災難還未平息。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亞太研究室主任沈世順告訴《財經》記者,此次緬甸損失慘痛,其原因不單是自然災害,而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沒有從2004年印度洋海嘯中吸取教訓,沒有預警機制,抗災能力薄弱,使緬甸此次在巨大災難面前應對乏策?!鄙蚴理樥f。在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災害中,數(shù)個東南亞國家遭受慘重損失,約有超過22萬人死亡,緬甸也是受災國家之一。
作為上世紀40年代東南亞地區(qū)最富裕的國家,緬甸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國,有著“亞洲糧倉”的美譽。此外,包括石油、天然氣、硬木、寶石在內的豐富自然資源,也成就了緬甸這個富庶之邦。據(jù)統(tǒng)計,世界上75%的柚木出自緬甸;538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儲量,也使得在能源價格攀升的今天,緬甸能坐擁一筆巨大的財富。
但從代議制政府到軍政府長期的政策失誤,不僅沒能保持緬甸曾經的繁榮,相反使緬甸成為聯(lián)合國名單上最不發(fā)達的20個國家之一。
相較40%的國家軍費預算,政府在國民教育和醫(yī)療衛(wèi)生方面的投入均不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在周邊國家經濟增速普遍高企的背景下,緬甸的GDP年增長率只有2.9%,是大湄公河流域經濟增速最低的國家。
生存狀況的不斷下滑,經濟民生的長期不振,再加上尚顯脆弱的民族和解,為要求實現(xiàn)政治改革的民主運動創(chuàng)造了充分的條件。從1988年震驚世界的“八月風暴”,到去年8月15日的大規(guī)??棺h活動,其導火索都是重要生活資料的短缺和與之俱來的價格上漲。
國際層面,隨著1988年的“八月風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開始對緬甸實施制裁。內容包括中斷經濟援助、取消貿易優(yōu)惠政策。實施武器禁運,以及禁止國際性金融機構向緬甸政府發(fā)放除人道援助外的貸款。
在內外壓力之下,緬甸軍政府在1993年召集制憲國民大會,宣布由后者負責起草緬甸自1948年建國后的第三部憲法。
但制憲的過程卻耗時良久,直到2004年5月,已更名為國家和平和發(fā)展委員會(SPDC)的軍政府才下令召開第一屆制憲會議。去年夏天,軍政府鎮(zhèn)壓大規(guī)??棺h活動后,制憲會議才在去年9月3日完成制定新憲法指導原則,規(guī)定四分之一的議席將由軍方委任的代表占據(jù);總統(tǒng)也應是軍人;軍方還要控制國防和內務等要害部門。此外,軍方可以自行編制預算,同時保留宣布國家緊急狀態(tài)以及在必要時實施軍管的權力。
根據(jù)這一原則成立的國家憲法起草委員會,在今年2月19日宣布完成新憲法起草工作。而早在今年2月9日,緬甸軍政府發(fā)表聲明宣布,緬甸將于5月10日就新憲法草案舉行全民公決,并在2010年根據(jù)新憲法舉行多黨制大選。
“納爾吉斯”強熱帶風暴正趕在新憲法草案全民公決之前到來。目前,緬甸軍政府宣布部分災區(qū)的公決將推遲舉行,但全國其他地區(qū)的公決依然如期舉行。軍政府在災難面前依然按照原定計劃進行投票,一方面體現(xiàn)其對國家控制力的自信,另一方面也顯示軍政府不希望既定路線被突發(fā)性事件打亂的想法。
實際上,鑒于緬甸軍政府同民主派長期的矛盾,于5月10日舉行的圍繞新憲法草案的全民公決,圍繞災后救援和重建的爭論,政治因素參與其中已然不可避免。
就在5月6日,美國總統(tǒng)布什簽署法案,授予緬甸民主運動的代表人物、全國民主聯(lián)盟(NLD)領導人昂山素季國會金質獎章。而就在同一天,布什也宣布美國海軍已準備向緬甸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前提是獲得軍政府的同意。法國外長庫什內更是要求聯(lián)合國援引2005年通過的責任條款:在一國主權政府無法履行其對本國人民責任時,國際社會有權不經該國授權,直接向該國民眾提供援助。
鑒于此,國際救援努力有可能演變成又一場緬甸軍政府同西方的對抗,演變成軍政府同民主派新一輪的對峙,從而放緩緬甸融入國際社會的進程。不過,考慮到災難這一背景,緬甸政府在國內外兩條戰(zhàn)線上的對立,不太可能演變成新一輪的制裁或者流血事件。畢竟,賑災工作才是未來一段時期緬甸政府和社會,以及國際社會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