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典
《權利、合作與福利的經濟學》
(英)羅伯特·薩格登著,方欽譯,韋森審訂,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這部作品的英文本和中譯本,都稱得上是“經典”。根據作者的自述,1982年,他在訪問“公共選擇研究中心”時,接受了布坎南的建議,開始閱讀休謨的《人性論》。而后,“行為規(guī)范”是怎樣形成的,這一揮之不去的主題伴隨了他20年。
作者最近的一篇工作論文,主題仍是“規(guī)范的形成”。他沿著休謨、斯密和后期的哈耶克的“自發(fā)秩序”思路,以博弈論方法探討社會規(guī)范的形成與演化問題。作者敘述的核心部分是“產權”問題——在“鷹—鴿”博弈視角下分析產權的形成與維持。但是,他的理論關注似乎始終是演化博弈的“均衡”概念,包括它是否存在,它應如何被界定、理解和運用于現(xiàn)實社會。無疑,這些問題也是中國經濟學家理論興趣的焦點。
《不確定狀況下的判斷:啟發(fā)式和偏差》
(美)丹尼爾·卡尼曼、保羅·斯洛維奇、阿莫斯·特沃斯基著,方文、吳新利、張擘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國內經濟院系和管理院系正流行“行為經濟學”,這部經典恰逢其時。由于以前國內經濟學界對這門學科的長期忽視,這部作品的中譯者們來自北京大學社會學系。2002年宣布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時,此書第三作者已經去世,獎項由第一作者卡尼曼與實驗經濟學家史密斯分享。
“行為經濟學”研究最多的主題是“有限理性現(xiàn)象”,最常見的就是在有風險或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行為?;蛟S再過數(shù)十萬年甚至數(shù)百萬年,人類的頭腦才可能演化至更理性的狀態(tài)。屆時,我們或許會對概率事件具有直覺,如同我們的幾何直覺一樣。因此,書中第34章“論統(tǒng)計直覺的研究”,非常重要,它可以引導讀者深入思考這部作品其余各章的主題。
知識與情趣
《自由的倫理》
(美)穆瑞·羅斯巴德著,呂炳斌、周欣、韓永強、朱健飛譯,梁捷審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作者是米塞斯在上世紀50年代的學生,也是新奧地利學派掌門人之一,1995年辭世,生前曾以“市場無政府主義”聞名。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他創(chuàng)立了“古典自由主義雜志”和“古典自由主義黨”,從而使“l(fā)ibertarianism”這一詞語有了社會哲學之外的現(xiàn)實政治意義。
他的“自序”是這樣開篇的:“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圍繞著人類自由的主題而展開的。我確信,盡管每一個學科都有它自成體系的內容和完整性,然而,從最終的分析來看,所有的科學和關于人類行為的學科都是互相關聯(lián)的,從而可以融入一個關于個人自由的‘科學’或學科?!?/p>
今天,當教育的普遍失敗和教育管理體制的官僚化,讓我們由衷體會到跨學科研究和跨學科閱讀的迫切性時,這段文字顯得格外親切。
《我和你:人際關系的解析》
(美)朱瑟琳·喬塞爾森著,魯小華、孫大強譯,柏曉利審校,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當人均收入水平及增長速度達到某一閾值后,幸福感不再隨收入上升而增加,甚至有下降趨勢。這一事實使西方學術界再次確認,人際關系對幸福感有重要意義。如海勒在20年前已反復告誡的那樣,幸福不僅依賴于發(fā)展機會和社會正義,而且依賴于情感生活。
作者最近來華講學,為我們帶來她1996年出版的這部通俗讀物。這位優(yōu)秀的女性心理學家以講故事的方式,向讀者呈現(xiàn)了她關于人際關系的病理學分析,圍繞八個維度分別展開,還論及這些維度在病態(tài)兩極的臨床特征,例如,人與人之間距離太遠導致“冷漠”,距離太近又導致“窒息”。
《求醫(yī)不如求己3》
中里巴人著,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2008年11月第一版
憑借此書前兩冊,作者已蜚聲海內外華人社會。在第三冊里,鄭先生不再講解各種方法,而是融會西醫(yī)(免疫學原理),貫通中醫(yī),講解養(yǎng)生的原理。
過去五年,由于藥品、醫(yī)院及大眾醫(yī)療服務體制的普遍失敗,傳統(tǒng)醫(yī)學和東方養(yǎng)生之道迅速復興。中國人似乎首先在身體方面意識到必須走中國人自己的路,因為,或許身體是最難以西方化的。稍后,中國人將會更強烈地意識到,他們在情感和精神方面,也必須走自己的路。
本刊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