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以其對譯文的功能、接受者,交際情景、交際媒介等因素的重視,對“譯文要忠實于原文”這一傳統(tǒng)概念提出了挑戰(zhàn)。
[關(guān)鍵詞] 功能派翻譯理論影視語言影視翻譯
一、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
20世紀(jì)70年代在德國興起的功能派翻譯理論提出“翻譯時一種行為”,引入了“翻譯要求”(transoation brief)的概念,強調(diào)交際目的。在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中,我們就會提及三位杰出的理論家:雷斯的“功能翻譯批評理論”、費米爾的“目的論”、曼塔利的“翻譯行為理論”。
在上述三人的翻譯理論中,費米爾的“目的論”最為重要,對外宣翻譯有著特別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澳康恼摗敝杏幸粋€重要概念,即“翻譯要求”。它包括譯文的功能、譯入語接受者、接受譯文的時間、地點、譯文傳播的途徑以及產(chǎn)生或接受譯文的動機。一般來講,“翻譯要求”指導(dǎo)整個翻譯過程。此外,“目的論”中有三個重要的法則,即目的法則(skopos rule)、語際連貫(intertextual coherence)、語內(nèi)連貫(intratextual coherence)。語際連貫指的是譯文與原文之間存在的某種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也常被稱為對原文的“忠實”(fidelity)。語內(nèi)連貫指的是譯文在譯入語文化及交際情景中應(yīng)該有意義,它強調(diào)譯入語文化及交際情景。費米爾認(rèn)為,語際連貫或“忠實”應(yīng)從屬于語內(nèi)連貫,同時兩者有都從屬于“目的法則”。
費米爾認(rèn)為,翻譯中的最高法則應(yīng)該是“目的法則”。也就是說,翻譯得目的不同,翻譯時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換言之,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的策略、方法。對于中西翻譯史上的直譯、意譯之爭,乃至近二三十年譯界廣泛討論的形式對等與動態(tài)對等,“目的論”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釋。翻譯中到底時采取直譯還是意譯,或是采取直譯加意譯,都取決于翻譯的目的。
二、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給我們的啟示
按照費米爾的理論,譯文是否忠實于原文,要依交際情景、譯入語文化以及譯文交際目的而定。這樣一來,就對人們多年來一味追求忠實原文,而不考慮交際目的的做法提出了質(zhì)疑,“為一些違反現(xiàn)有翻譯標(biāo)準(zhǔn)但卻實際檢驗十分成功的翻譯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引起人們對一些傳統(tǒng)上不提倡、但從譯文功能角度來看有時是必須的翻譯方法重新評估”?!白g文要忠實于原文”這一傳統(tǒng)概念受到了挑戰(zhàn)。由于在“目的論”中原文的地位降低了,因此為實現(xiàn)交際目的和功能,對原文作恰當(dāng)?shù)脑鰟h以及改變原文中某些形象都是可行的。例如:
在描述17世紀(jì)英國清教徒橫渡大西洋前往美洲的電影《五月花號》中,有一名乘客霍普金斯的妻子在船上生了一個兒子?;羝战鹚垢吲d極了。他就說:His name Will be Oceanus-Oceanus Hopkins!這句話若是直譯,則為“他將取名為歐謝納斯——歐謝納斯·霍普金斯尸中國觀眾就無法聽懂霍普金斯把兒子取名為“歐謝納斯”的用意,而西方觀眾一聽就懂,因為“Oceanus”這字是拉丁語中的“海洋”,英文的“ocean”就源于此字。但是若把這句話譯成“給他取名為海洋——海洋·霍普金斯廠也不妥,因為“海洋·霍普金斯”是個不中不西的名字。因此這句話譯為“給他取名為海洋——海洋的孩子!”這樣既能讓中國觀眾聽懂,又比較通順。
三、影視翻譯
在經(jīng)濟與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電影和電視作為文化的載體和媒介,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以及跨文化交流的使命。影視作品的翻譯和傳播很大程度上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了解和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比起文學(xué)翻譯,影視翻譯有其不可逾越的特殊性。翻譯所面對的并非是單一的文字文本,而是由圖像、畫面、聲音、色彩等特殊的表意符號所融合而成的多重符號文本,受到傳播中空間和時間的制約。比起歷史悠久的文學(xué)翻譯,影視翻譯還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lǐng)域。
3.1 影視語言的特點
影視語言的特點有:聆聽性;綜合性:瞬間性;通俗性和無注性。以上五個特點的存在,從而產(chǎn)生了影視翻譯的特殊要求。
聆聽性:欣賞文學(xué)作品是通過眼睛閱讀的,而影視作品的語言則是通過耳朵聆聽的。例如“he、she、it”這三千字,譯成漢語分別為“他、她、它”。這三個漢字雖然發(fā)音一樣,但外形不同。所以用耳朵聽的時候常會產(chǎn)生誤解。
綜合性:文學(xué)作品是書面文字的藝術(shù),而影視作品是綜合性藝術(shù),觀眾在聽到演員說話的同時還看到演員的表演。當(dāng)然還有畫面的各種變化以及音樂和音響效果等。對于影視翻譯工作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認(rèn)識到演員的對白和表演兩者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這兩者是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后者對前者不僅起著輔助性的作用,也起著制約性的作用。
瞬間性:讀者對于小說中人物的語言或情景的描述若看不明白,可以反復(fù)地閱讀,因為那是印在紙上的文字。影視劇的觀眾卻沒有這個條件。影視劇中人物的對白是有聲語言,一瞬而過,若聽不懂只能放棄,即不能讓你再聽一遍,也不容你思索,因為一思索便聽不清后面的內(nèi)容。因此影視對白的譯文必須流暢通順,含意明白,讓觀眾一聽就懂,不能讓他們傷腦筋地思索。
通俗性:要求影視對白通俗易懂,不僅僅由于其瞬間性,更由于影視觀眾面之廣。讀文學(xué)作品必須有一定文化程度,但即使文盲也看得懂影視。這就要求影視語言雅俗共賞,老少皆宜。
無注性:文學(xué)翻譯遇到讀者難以理解之處可以在該頁或該章節(jié)之處作注解,但影視翻譯工作者卻享受不到這種待遇。這就給譯者帶來很大的困難,也是影視翻譯的最難的地方。
3.2 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與影視翻譯
根據(jù)以上我們討論的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接受者是決定譯文目的主要因素,那么我們來討論一下影視作品如何翻譯。
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翻譯,例如在《大飯店》(HOTEL)中,有一天飯店的老板Mrs.Cabot在飯店的餐廳里請一位飯店業(yè)巨頭Jake吃飯。Jake吃了后很滿意,稱贊廚師手藝高,卻想不到這位廚師竟然是女的,原文的一段對話:
Jake:A fine lUnch.Victoria.Mycompliments to your chef
Mrs.Cabot:She'll be grateful to knowthe source of the compliment
Jake:She?
Jake在稱贊午餐很好以后請Mrs,Cabot向廚師致意。后者的回答中表明廚師是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