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字是表意文字,組成漢字的部件可拆可合,離合漢字部件可以達(dá)到新穎別致或含蓄幽默的效果,因此化形析字一直是歷代文人喜歡的一種辭格,廣泛運用于對聯(lián)、字謎等的制作中。本文從化形析字的概念入手,用舉例的方式分析了化形析字的類別、用途以及功能和效果。
[關(guān)鍵詞]化形析字 離合 增損 拆形
漢字是由部件組合而成的表意體系文字,字形與字義之間有很強的理據(jù)性。組成漢字的部件往往能獨立地表示意義,這就使得大多數(shù)漢字可以自由的拆分組合?;挝鲎志褪抢脻h字這種特殊的結(jié)構(gòu)特點,通過對漢字部件的拆拼離合,增損漢字字形來委婉含蓄或機智地表情達(dá)意的一種辭格。
古往今來,化形析字一直受到文人的青睞。在日常生活當(dāng)中,應(yīng)用很廣。綜合起來,化形析字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化形析字的類別:離合法、增損法、拆形法
1.離合法。在字形結(jié)構(gòu)上把漢字的部件進行分析,并重新組合而構(gòu)成新字的一種方法。它充分利用漢字由部件構(gòu)成的特點,對原有的漢字部件按照自己的需要重新進行組合,達(dá)到自己說話寫文章的目的。比如《紅樓夢》王熙鳳判詞“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此生愛慕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薄胺缠B”即“鳳”字,“二令”即“冷”字、“人木”即“休”字,作者運用離合法巧妙的寫出了其命運結(jié)局。據(jù)《清朝野史大觀》中記載,和珅邀請紀(jì)曉嵐為自己新建的涼亭題字,紀(jì)曉嵐送其“竹苞”二字,和珅以為是褒獎之詞,隆重張貼并四處炫耀,最后被同僚一語道破。實際上紀(jì)曉嵐此處就巧妙地運用了離合法,把“個個”合為“竹”字,而“草包”合為“苞”字,罵和珅之流是“個個草包”。
2.增損法。在原字的基礎(chǔ)上增加或減少部件而成另一新字。使用這種方法可以曲折地表達(dá)思想感情,一般用于想說而又不敢明說或不好明說的情況下,讓聽者自己去領(lǐng)會、體味個中真味。如魯迅《且介亭雜文集》二集序“昨天編完了去年的文字,取發(fā)表于日報的短論以外者,謂之《且介亭雜文》”。其中“且介”即“租界”二字各損一半而成。隋侯白《啟顏錄#8226;嘲誚》“北齊徐之才,后封西陽王,尚書王元景嘗戲之曰:‘人名之才,有何義理?以仆所解,當(dāng)是乏才?!偶磻?yīng)聲嘲元景曰:‘王之為字,在言為汪,近犬便狂,加頸足而為馬,施角尾而成羊?!八鞜o言以對?!边@里王元景運用增形析字法,把“之”加撇說成“乏”,調(diào)侃徐之才;徐之才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同樣運用增形析字法,反擊王元景的譏誚,他把“王”字增形為“汪、狂、馬、羊”,語出幽默,痛快淋漓。
3.拆形法。將組合漢字的部件進行拆分,只取與自己有關(guān)的一部分的方法。這種方法主要用于制作字謎中,如謎面“二十六不足,二十八有余”,謎底為“共”,謎面將謎底“共”進行拆分為“十、十”,剩余的部分象“六”卻缺一點,所以是“六不足”,象“八”卻多一橫,所以是“八有余”。再如謎面“上不在上,下不在下,人有它大,天沒它在”,謎底為“一”。這些都是拆形法的運用。
二、化形析字的用途
化形析字有諸多用途,主要運用于制作對聯(lián)、字謎、酒令、測字等方面。它們是對漢字結(jié)構(gòu)分合組裝的一種藝術(shù)展示,在民間流傳極廣。
1.析字對聯(lián)。利用漢字部件可拆可合的特點,巧妙地構(gòu)成語義通達(dá)、情景高遠(yuǎn)的對聯(lián)。西湖竺仙庵楹聯(lián)“品泉茶三口白水,竺仙庵二個山人”。上聯(lián)拆“品”為“三口”,“泉”為“白水”,下聯(lián)拆“竺”為“二個”、“仙”為“山人”。意境清新,耐人尋味。唐伯虎點秋香時所對的“十口心思,思國思君思社稷。八目尚賞,賞風(fēng)賞月賞秋香”。上聯(lián)“十口心”合成“思”,下聯(lián)“八目尚”合成“賞”,委婉地表達(dá)了對秋香的喜愛之情。相傳鄭板橋深山訪友,路過古寺遇一上聯(lián)“寸土為寺,寺旁言詩,詩云:明月送僧歸古寺?!壁に伎嘞?,對得下聯(lián)“雙木成林,林上示禁,禁曰:斧斤以時入山林?!鄙下?lián)拆“寺”為“寸土”、“詩”為“言寺”,并由一句古詩結(jié)尾并照應(yīng)開頭的“寺”字,下聯(lián)拆“林”為“雙木”、“禁”為“林示”,同樣以古詩收尾,并照應(yīng)開頭的“林”字,全聯(lián)對仗工整,一氣呵成,絕無斧鑿雕琢之痕,令人拍案叫絕。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1)好女子,扶夫手,彳亍而行;張長弓,騎奇馬,單戈而戰(zhàn)(戰(zhàn))。(2)凍窗灑雨,東兩點,西三點;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3)伊有人,尹無人,伊尹一人;馮二馬,馴三馬,馮馴五馬。(4)踢破磊橋三塊石,剪開出字兩重山。
2.析字謎。人們根據(jù)漢字部件的拆分離合經(jīng)常用來制作的字謎。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1)謎面字中共同的構(gòu)字部件為謎底。如謎面“藏怒宿怨”謎底為“心”;“甜咸苦辣,各味具備”謎底為“一”。(2)將文字拆分構(gòu)成謎面或謎底。如:謎面“八九不離十”,謎底為“雜”。謎面“自古同心結(jié)白頭”,謎底為“憩”。反之亦然。謎面“掛在右邊,推在左邊”,謎底為“圭”。謎面“春末夏初”,謎底為“旦”。(3)增添或減損漢字部件。如謎面“向西一直去”謎底為“句”。謎面“短處一點一點克服掉”,謎底為“知”。(4)錯位析字即利用謎兩個文字之間互換部件或筆畫重新組合以成謎底使謎底扣合謎面。如謎面“大膽改革”,謎底“明天”。
化形析字還廣泛運用于酒令、測字、詩作等方面,限于篇幅,不一一詳述。
三、化形析字的功能和效果
1.運用化形析字,可以使語言隱晦曲折,含蓄有致,只有仔細(xì)咀嚼,才能體會到個中真味?!逗鬂h書#8226;五行志》童謠:“,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拆“董”為“千里草”,拆“卓”為“十日卜”,暗含董卓活不長了。袁世凱復(fù)辟帝制時對聯(lián):帝非帝,王非王,丟人缺德;滿不滿,漢不漢,有共無和。上聯(lián)拆繁體字“憲”,頭像“帝”而非帝,中間像“王”而非王,底下像“德”而非德。下聯(lián)映射“洪”字。雖有“氵”偏旁,卻非滿非漢,有共無和。同時期對聯(lián):或入園中,拖出老袁還我國;余立道上,不堪回首問前途。上聯(lián)把“園”中的“袁”拖出,換為“或”字,便成為繁體“國”字。暗含打倒袁世凱,還我中華民國之意。下聯(lián)“道”字去掉“首”字加進“余”字,便成“途”字。其含義是袁世凱復(fù)辟帝制,倒行逆施,令人不堪回首,對國家前途深感憂慮。上下聯(lián)均從析字生出意義,天然巧合,表現(xiàn)出一個完整的意思,堪稱一絕。
2.運用化形析字,絕非單純的文字游戲,它可以增加語言的情趣,懂得析字之法,對閱讀古典文學(xué)也很有幫助。黃庭堅詞《兩同心》:“你共人,女邊著子,爭知我,門里挑心。”“女邊著子”即“好”字,“門里挑心”即“悶”字。意思是“你和別人好,怎知道我內(nèi)心的愁悶”。如果沒有一定的析字常識,想解作者的用意是不容易的。另外語言中運用化形析字,還可以避免因同音字而產(chǎn)生的混淆和錯覺,如張章同音,但如果說弓長張,立早章就避免了這種混淆。
可見,使用化形析字,通過對字形的刻意調(diào)整或變異使用,創(chuàng)造出言語的幽默感,從而增添語言表情達(dá)意的功能,強化交際的喜劇氛圍。歷代文人雅士充分利用并發(fā)揮了漢字形體可析可合的特點,對化形析字的運用生生不息,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的手法和格式,從而使情思意境的表達(dá)、語用韻味的暗示、言語情趣的添加,都達(dá)到了精湛圓熟的境界。
參考文獻(xiàn):
[1]佐賢,靳道任.中國歷代對聯(lián)故事選[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5.
(作者單位:江西藍(lán)天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