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筆者根據自身的工作實際,分析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現(xiàn)狀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現(xiàn)狀,并結合心理咨詢的相關技巧概念,提出輔導員工作過程中的“平等”理念,為建立二者之間的和諧關系提供了現(xiàn)實策略。
[關鍵詞]輔導員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咨詢 平等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建立在傳統(tǒng)哲學認識論的主客體二分基礎之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處于不平等地位,缺乏必要的對話與溝通,不能相互理解,從而使師生相隔在兩個不同的世界。這種明顯滯后于時代發(fā)展的教育理念,體現(xiàn)在當今高校的學生工作中,那就是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當代大學生對現(xiàn)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和厭倦,極大地影響了輔導員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輔導員作為教育主體相對于大學生這一教育客體是居于邏輯先在地位的,但這僅僅是一種邏輯上的先在性,決不意味著輔導員可以把自己的政治愿望和理解生搬硬套在教育對象上。而思想政治教育說到底是一門“人學”,遵從人性就能事半功倍,因此,根據后現(xiàn)代主義教育理論所強調的對話、理解與溝通,在方法論意義上把心理咨詢中的“平等”理念應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可行的。
一、“平等”理念提出的背景
1.當代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
在筆者從事輔導員的職業(yè)生涯中,發(fā)現(xiàn)逆反心理是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存在的一個較為普遍現(xiàn)象。這種心理的存在,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極大的阻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受到影響。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主要是指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與社會要求對立、與教育者期望目標背離或與事物常態(tài)性質相反的逆向反映的情緒體驗和行為傾向。大學生在思政教育中產生的逆反心理,主要來源于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明顯分化,開始對未來充滿憧憬,不斷構建理想自我,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地矛盾。當理想自我占優(yōu)勢時,他們便會感到強烈的自卑感,感覺自己與他人有差距,出現(xiàn)焦慮、抑郁的狀態(tài);相反,當現(xiàn)實自我占優(yōu)勢時,他們又往往會表現(xiàn)出較強的虛榮心,在乎別人的看法,擔心暴露自己的缺點。他們開始對自己的未來進行自我設計,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而不希望別人對自己的事情干預過多。這里的別人,既包括了他們的家長、朋友、專業(yè)老師,也包括了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實施者的高校輔導員。所以,高校輔導員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若不注意尊重學生,給學生以平等對話的機會,而采取形式陳舊、內容空洞、脫離現(xiàn)實、居高臨下的枯燥說教,就會遭到他們的反感和抵制,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的難題。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平等”理念的相對缺失
平等,應當是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礎。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應該是人與人的平等關系。處于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者,不再是教育過程的主宰者,不再是受教育者的對立面,教育者只是“平等者中的首席”。但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卻與這一理念有相當距離。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師生間的交往本質基本上是一種科層制交往,由于交往雙方個人所屬共同體的不同及其身份的差異,雙方在權利分配和資源占有上明顯不平等。這種所謂的交往是單向的,是缺乏“交互性”的,教師因為其優(yōu)勢地位的存在而發(fā)出居高臨下的交往信號,但這是缺乏誠意的、有名無實的交往,其實質是非自愿的、被迫的,師生間的關系并不是合作的、交互的,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常??此圃跓崃业貙υ挾鴮嵸|卻是在獨白?!耙驗闆]有師生關系的平等,教育文本又被教師權威所霸占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沒有對話,沒有平等與對話,就沒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p>
盡管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與發(fā)展,但是不可否認,它仍然存在著一些缺陷,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更是存在各地區(qū)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而受主體性哲學二元對立思維模式影響,當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處于或“教師主體”或“學生主體”的單主體論,即預設主體的優(yōu)先地位,把主體放在絕對權威的位置,從而造成主體和客體地位的不平等。
二、“平等”理念的來源
1.后現(xiàn)代主義倡導一種新型師生關系——平等的交互主體性
后現(xiàn)代主義倡導建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這種關系將更少地體現(xiàn)為有知識的教師教導無知的學生,而更多地體現(xiàn)為一群個體在共同探究有關課題的過程中相互影響。”此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處于同一個平面中的兩個平等主體,教育者是教育主體,受教育者同樣是受教育主體,他們是人與人的關系,這使基于理解之上的交談和對話成為可能,而不只是作為兩個互不相干的孤獨者而存在著。就像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聲明的:“教育者的職責現(xiàn)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fā)現(xiàn)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xiàn)成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彼枷胝谓逃械摹敖换ブ黧w性”就是要使交往共同體中的每一個人都作為平等的主體而存在,充分發(fā)揮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師生間平等對話創(chuàng)造平臺。
2.心理咨詢的核心內容——建立平等互助的咨訪關系
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為了培養(yǎng)健全發(fā)展的、為社會所接納的、能發(fā)揮自己潛能的有用之才。但與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心理咨詢擯棄單純的說教方式,著眼于學生的本身實際情況,使學生學會聯(lián)系實際分析、面對、解決自己的困惑,從而完成自身人格的成長。這種方式充分體現(xiàn)對學生的尊重與信任,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所起的效果更長久。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工作的聯(lián)系,決定了心理咨詢對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的補償功能。
(1)觀念補償。心理咨詢使思想政治工作者進一步豐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內涵,明確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地位不僅是主導者、權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應是協(xié)助者和治療者。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思想政治工作過程中不僅是組織者和設計者,更應該是學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僅是道德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是學生內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思想政治工作過程不僅是以掌握道德知識、訓練行為習慣為基礎的過程,更是一個注重學生潛能開發(fā)、認知能力培養(yǎng)及其他人格因素發(fā)展的過程。
(2)方法補償。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運用說服、榜樣、評價、鍛煉等方法來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思想品德,雖然這些不失為重要的方法,但在具體運用時往往過分強調外在強化、強調社會要求等外在影響。而在心理咨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導者、權威者變?yōu)閰f(xié)助者和治療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據精神、行為和認知分析等理論中的具體方法,如疏泄、自由聯(lián)想、暗示、系統(tǒng)脫敏、厭惡療法、催眠療法等來發(fā)掘學生心理中的潛意識能量,注重依靠學生自己的力量解決他們的心理障礙、病態(tài)行為等人格問題,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3)內容補償。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使學生在政治觀念、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及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意識等較高層次上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它主要解決學生的政治立場、哲學思想及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意識問題,而往往忽視了學生的最起碼、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內容,如學生的社會適應、職業(yè)選擇、應付挫折、情緒調適及人際交往等。而心理咨詢本身是完善人格、發(fā)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實施的內容為思想政治工作內容提供了補償。
三、“平等”理念的內涵
1.貫徹“無條件尊重”原則,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平等
心理咨詢的基本原則是“無條件尊重”來訪者,強調咨訪雙方的地位平等,咨詢師絕不是高高在上于來訪者,咨詢師不是來訪者未來發(fā)展的設計師,咨詢師只是引導和陪伴來訪者走過他心靈的痛苦期,來訪者之所以愿意接受咨詢師的幫助,只因為咨詢師能給來訪者創(chuàng)造平等的心靈空間;無條件尊重使咨詢師能進入來訪者的內心深處,幫助其自我探索,剖析自己缺失什么,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跟隨自己的心靈找尋發(fā)展的方向。這與后現(xiàn)代主義所倡導的“交互主體論”的新型師生關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認為交互關系中的人均是主體,而且是作為平等的主體存在,消解了傳統(tǒng)師生關系中的二元論人我對立。而心理咨詢中的“無條件尊重”原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對促進思政教育中授受雙方的地位平等,展開受教育者思想深處的自我探索,追尋正確的發(fā)展方向提供了發(fā)展平臺。
尊重還包含著接納:接受學生的長處、短處、學生不同的觀點。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學生的一些言行可能與思想政治教育觀念不一致,也會出現(xiàn)觀點的沖突。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會批評學生的言行、反駁學生的觀點,期望學生的這些觀點即時得到改變。然而,這種做法只能增加學生的反感,認為教育者不理解自己,導致他們只能刻意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保持沉默或者說一些教育者希望他們說的話,大大削弱教育的效果。此時,如果教育者可以做到“無條件尊重”,試著暫時接受他們的觀點,才能讓他們真正地將自己內心的想法向教育者傾訴。教育者只有對學生的內心思想有了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后,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思想作引導。
2.使用“專注與聆聽”的晤談技巧,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對話平等
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來看,思想政治教育不應只是控制與被控制的單向制約關系,而應是雙向交流關系。那種教育者居高臨下、不關注受教育者的信息反饋、單向灌輸的強制性教育格局,必然以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而告終。而雙向交流型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前述的信息授受雙方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者相對受教育者,由高高在上轉為平等相處,由教導者轉為“對話者”;他們的信息流動也是雙向的,受教育者的主體性與尊嚴在其中受到尊重。心理咨詢特別強調利用“專注與聆聽”實現(xiàn)晤談中的雙向交互性,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晤談主要以對話形式出現(xiàn)。咨詢師不僅要同理、專注與聆聽,要聽得到來訪者所傳達的有聲與無聲的信息,更要聆聽到來訪者心靈深處。同時,在對話中,說者和聽者還在不斷轉換,對話不依賴任何一方,不受任何一方控制,對話存在于咨訪雙方之間。咨詢師不僅要保持客觀中立,不致被卷入來訪者的情感旋渦,又要能有效控制交流的節(jié)奏與深度,能聽到來訪者的真實內心,這是一種十分微妙的技術,也是一種極強的交流能力。
(2)交互性體現(xiàn)在交往的內容上。咨詢中全面而深刻的對話使得交往雙方在相互影響、相互理解的關系中不斷重構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情感、認識。在心理咨詢中把學生當作人際關系中一個具體的人來要求,它強調尊重學生人格、理解學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對學生暴露的思想和行為問題作出判斷,而是與學生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合適方式,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樹立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3)交互性還體現(xiàn)在咨詢師關注來訪者的整個“生活世界”及其成長。這就是師生作為平等主體之間的對話,這種“對話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式和策略,而且是教育本身。教育就是對話,是上一代與下一代的對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是人類的歷史經驗與學生個體的對話”。它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為具有完整人格的“我”與“你”相遇,它只可能發(fā)生在“我—你”世界之間,心理咨詢的晤談過程中,每一方都把對方看作是與自己交流的“你”,雙方都真誠地投入到“我”與“你”的對話中,雙方都在理解中獲得溝通與共享。心理咨詢“專注與聆聽”技巧的應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中師生雙方面對面的平等對話得以可能。
參考文獻:
[1]小威廉姆#8226;多爾.后現(xiàn)代課程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何云先.論心理咨詢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地位和意義[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05,(3).
[4]金生鈜.理解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