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看了很多育兒雜志,
你明確知道,
當寶寶犯錯了,
你該先冷靜,
然后好好解釋……
是的,你都知道。
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
寶寶又犯了錯,
你那壞脾氣不還是一下子就爆發(fā)了嗎?
辛苦育兒3年、4年、5年,不少媽媽發(fā)現(xiàn)自己越來越急燥,很容易被孩子的無心之過撩撥得“氣急敗壞”,雖然,從理智上說,媽媽都明白這個年齡的寶寶丟失物品、弄壞玩具、弄臟衣物、在浴室和廚房里把自己搞成“落湯雞”或“泡泡公主”,是這個年齡特有的好奇心及生活經(jīng)驗不足造就的,冷靜下來后,媽媽們也知道孩子的經(jīng)驗都是從錯誤中積累的,但為什么,看到那一地狼藉、滿目混亂,媽媽們還是忍不住會對孩子大聲嚷嚷,怒氣沖天?為什么一個4歲女孩會對她媽媽說:“你可不可以對我溫柔一點?你為什么不能像瑤瑤媽媽對瑤瑤一樣,有了錯,幫她改?我到底是不是你生的?”最后這句詰問讓她的媽媽呆在當場,知道了作為母親,適時調(diào)控自己情緒的刻不容緩。
場景1:我這樣累,他卻又在地毯上種他的“實驗田”!
如果一個兩歲半的寶寶把牛奶潑在了地毯上,他接下來會驚慌失措、鞠躬致歉嗎?不,他一定會搖晃著小胖腿,把他見過的一切好喝飲料,包括果汁、可樂、啤酒、乳酸菌飲料,一一倒在地毯上,然后比較哪一種滲下去的速度快,哪一種招來的螞蟻多!更讓媽媽們情緒崩潰的是:“你對他大吼大叫,他完全不明白自己錯在哪里,還一臉無辜地躲到一邊吃東西玩玩具去了,留下這樣的爛攤子讓我收拾!”85%的奮力清洗地毯的媽媽都會光火道:“我再也不想過這樣的日子!”有的甚至委屈地哭了起來,而她的孩子在一旁不知所措地張望她。以孩子的生活經(jīng)驗,他如何能理解一名在公司加班到精疲力竭、回家又要做飯洗衣清潔,嚴重體力透支的母親,為何要對著一張弄臟了的地毯歇斯底里地發(fā)作!
避免情緒失控的方案
●要與孩子一起收拾“爛攤子”,而不是你一個人收拾
無論孩子做錯了什么,拉他一起收拾殘局,對母親來說,是一劑很好的“降火藥”。母親的壓力在孩子犯錯的那一剎那上升到壓力值的頂點,這說明母親需要一個減壓閥。這個減壓閥就是,“他犯下的錯,后果不能由你來包辦承當。他自己也要承擔力所能及的一部分?!笔帐皻埦值倪^程越是艱苦,越能讓孩子切身地體會到,他的行為給父母帶來的“麻煩”,給他自己帶來的“麻煩”,這是孩子降低再犯同一類錯誤的幾率的好辦法。2歲的孩子撕了書,與他一起修補,教他修補;4歲的孩子摔壞了玩具,與他去買零件配上,并讓他用買冷飲的錢為修繕工作“買單”;4歲以上的孩子摔裂了花瓶,這個花瓶一定要用膠水接上,也許,花瓶再也不能裝水養(yǎng)花,但“拼粘”的過程,非常直觀地讓他體會到任性行為所造成的后果,和必須付出的代價。孩子5歲時,母親也可以跟孩子一起清洗地毯,一起上網(wǎng)去找那些減少殘留汁液痕跡的“偏方”,然后,分出至少四分之一地毯讓孩子獨自清洗。當孩子也積極行動起來,以稚嫩的雙手開始為自己的錯誤“檢討”,這對母親的情緒是一個很大的安撫。
●如果孩子不停地犯同樣錯誤,那么,撤去他犯錯的“培養(yǎng)基”。
簡單來說,如果孩子對弄臟地毯表現(xiàn)出難以名狀的“興奮”,那就卷起地毯,讓他享受一下涼涼的地板和瓷磚;如果他摔玩具,那就收掉他所有的玩具,并至少在半年內(nèi)不再給他買任何玩具。既然不珍惜的舉動是由“過度給予”引發(fā)的,那就狠下心來讓孩子“匱乏”,直到他對惡作劇脫癮為止。有80%的母親說,當家里不再使用地毯后,她自己情緒失控的可能性減少了60%,證明這種“絕緣法”的效果是好的,可以促使孩子反思,也促進媽媽們冷靜。
場景2:他兩歲半了還不會說話,我這個“翻譯”情緒很糟!
三四歲的孩子了,語言發(fā)育還很滯緩,幾乎不肯開口說話,有什么要求都用手勢和“啊、咦、哦”表示,要媽媽來猜他有什么意圖,而當“翻譯”的媽媽猜不中,孩子就急得發(fā)脾氣、摔東西,惹得又急又有挫敗感的媽媽打了他!
避免情緒失控的方案
●孩子說話慢,媽媽的縱容與急躁都要負責任。
能孜孜不倦當“翻譯”的媽媽,事實上是自己充當了孩子依賴的一根拐杖,妨礙孩子走出獨立表達的第一步。所以不要縱容孩子的“指手劃腳”,如果她(或他)實在講不出,那就鼓勵他唱出來。媽媽把吃點心、上廁所、要出門、去洗澡都編成歌謠,教孩子哼唱,并逐漸落實每一句唱詞中的最后一個字,要求孩子有需要時清晰地哼唱,咬準最后一個字,逐漸學會唱準每一句話。事實證明,有了歌唱這個橋梁,孩子的說話能力將實現(xiàn)奇跡般的跨越。
場景3:告訴他危險,他卻越要去冒險!
孩子的好奇心決定了他對任何大人三令五禁止的事情,抱有絕大的興趣,2歲~5歲的孩子,像用鑰匙去捅插座,將手指頭從電風扇的保護網(wǎng)格中伸進去;自己搖搖晃晃倒開水;自己用微波爐熱東西吃,都是很多小男孩的拿手好戲。某一天,他用微波爐煮生雞蛋吃或用來加熱一瓶瓶蓋上未扎孔的酸奶,微波爐里發(fā)出的巨響仿佛引爆了一枚小型炸彈,驚魂未定的媽媽終于對他采了一頓“河東獅吼”!
避免情緒失控的方案
●堵不如疏,因此完全可以鼓勵兒童當著父母的面“冒險”
美國人有個稀釋孩子好奇心的好方案,就是孩子想做什么,盡量安排他來做,而且當著父母的面來做。如孩子喜歡點火,那么家里所有的火都由他來點,父母還特別挑選孩子聚精會神玩玩具或看動畫片時,打斷他的活動,麻煩他來點火;再比如孩子喜歡拿微波爐當“玩具”,那么就讓他來當“微波爐大廚”,一家人都連著吃上幾天微波爐佳肴。你看吧,不到三五天,這孩子就對點火和使用微波爐這件事厭煩得不得了,再也不肯來當你的“點火助手”了。
這種對策在心理學上的要義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知道孩子的冒險行為都是因為好奇心受到壓抑引發(fā)的,我們不妨“過度”地滿足其好奇心,直到他對這件事反胃為止。這樣,惹媽媽發(fā)火的幾率就小得多了。
哪些媽媽特別容易情緒失控?
生活壓力達到臨界點的女性
不可否認,很多女性是將生活中自身面臨的壓力轉(zhuǎn)嫁到了淘氣的孩子身上,當精疲力竭的職業(yè)女性回家還要面對數(shù)不清的家事時,她很容易因為孩子很小的一個錯誤大光其火。而這一部分母親也最容易對孩子產(chǎn)生負疚心理,于是她們對孩子的態(tài)度總是在縱容與嚴苛之間搖擺,使親子關(guān)系陰晴不定,而使孩子失去了基本的安全感。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光火只是尋找一個內(nèi)心壓力的宣泄口,那么,孩子的悔改是幫不了你什么忙的,應該做的,是從女性生活的源頭上去卸去這些壓力。比如改行,找一份競爭性不是那么強的工作;比如嘗試做彈性工作;再比如,請鐘點工或老人分擔家事。
存在嚴重攀比心理的女性
一些媽媽情緒崩盤的原因是“為什么我同事(朋友)的小孩都很乖,就你是不折不扣的闖禍精?”“為什么人家都是小神童,你卻什么也學不會?”講老實話,如果存在諸如此類的攀比心理,那么母親每天都會被挫敗感和焦慮感所纏繞,很難情緒平和地看待孩子的點滴成長,以及成長中的反復。孩子的成長,如果參照物是他自己,相信媽媽會對其可愛或可笑的舉動心平氣和得多。所以,不要攀比,不要以他人之長觀照自己孩子的短處。
壓抑著丈夫不介入教養(yǎng)強烈的不滿的女性
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夫妻雙方都介入教養(yǎng)責任的家庭,當媽媽的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精神失控的可能性,大約只有那些完全由自己一肩挑起教養(yǎng)重任的媽媽的四分之一。丈夫?qū)⒆拥慕逃槿朐蕉啵c妻子商量越多,妻子情緒崩潰的可能性越小,這可能是因為男性在孩子教養(yǎng)方面的全局觀念給了妻子啟示,同時也消解了她“獨木難支”的沮喪。當然,這個問題與孩子無關(guān),要去與丈夫取得共識。
專家提示
沒有“錯”,只有“不懂得”
假如你認為孩子的某些行為是“過錯”,你自然會采取指責和糾正;假如你認為孩子某些行為是因為他不懂得,你會試圖去了解和幫助。孩子是成長中的人,我們因該采取后者。他不懂得“危險”我們就通過合適的方式幫助他了解;他不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我們就想辦法讓他了解“勞動的辛苦和價值”。
“逆反”不等于“作對”
有時候孩子故意做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事,這并不意味著他要和我們做對,可能是因為“禁果效應”更加刺激了孩子的好奇心,有時候孩子把“挑戰(zhàn)一下大人”、“試探一下父母的反應”當成了一種探索性的游戲,我們就平靜而堅定地告訴孩子,什么是我們希望的,而什么是我們不允許的。
情緒不是一個人的事
既然我們的家庭是因愛而建的,那么,一個人的情緒就不只是他自己的事,而是需要大家一起面對和處理的事,這包括提醒、安慰、接納……。
網(wǎng)友妙方
●“我提示家人,如果我控制不了自己的火氣,那么就給我拿一罐王老吉?,F(xiàn)在,連兒子也知道媽媽的臉色多云轉(zhuǎn)陰,呈上王老吉,就能讓她破顏為笑?!?/p>
●“我給女兒一個圓牌牌,上面畫著一根擦著的火柴和一根暗示‘禁止’的斜杠。只要我一控制不了自己的火氣,女兒就可以舉牌亮出‘?;饏f(xié)議’?!?/p>
●“我先生知道,在我生氣時,他越是護犢子越會讓我光火,還會引發(fā)夫妻間的對立,所以現(xiàn)在,‘團長’一發(fā)火,‘政委’就來了,開始讓‘小兵’立正,讓他反省自己的過失;或者關(guān)5分鐘禁閉。這讓我和兒子互不見面的5分鐘至關(guān)重要,對孩子而言,是提供機會讓他反省;對我來說,是提供機會讓我平靜兼減壓,不要在不冷靜的狀況下介入對孩子的管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