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位偉大的美國現(xiàn)實主義劇作家,無論從其早期作品還是中后期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米勒一直關注戲劇的社會功能和道德的教諭作用,同時充分體現(xiàn)了米勒深刻地剖析社會、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大膽地暴露丑惡,熱忱地探討人生真諦的努力。
[關鍵詞]米勒 戲劇 社會功能 創(chuàng)作
享譽美國戲劇界乃至整個世界劇壇的美國劇作家阿瑟·米勒于2005年2月以90歲高齡與世長辭。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21部劇本以及多種長短篇小說和評論。其中貫穿著他對社會和人生的強烈執(zhí)著的探索精神,因為他把戲劇看作是“一項嚴肅的事業(yè)”。這項事業(yè)“使人類或應當使人類更加富有人性……應當表達整個社會的愿望,應當對人類的生活具有崇高至上的意義”(Christopger,2001.29)。美國著名劇評家馬丁·哥特弗里曾撰文評價說“阿瑟·米勒是美國戲劇的良心”。
1 米勒生平簡介
阿瑟·米勒于1915年出生于紐約市的曼哈頓,祖輩是從波蘭移民新大陸的猶太人,米勒的幼年生活恬適。然而,好景不長。三十年代全球性經(jīng)濟危機和美國嚴重的大蕭條以及父親的生意瀕臨破產(chǎn)打碎了米勒青少年時期的美夢。1952年,米勒中學畢業(yè)后,無法上大學,只好去曼哈頓的一家汽車配件廠的倉庫工作。在開始工作以后,他每天乘地鐵上下班,路上需要花不少時間,因此每天都帶些偵探小說之類的書看看并對它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以后在紐約地鐵的昏暗車廂里他開始了對世界名著孜孜不倦的學習,其中有《戰(zhàn)爭與和平》這樣的大部頭作品,也有莎士比亞、易卜生、蕭伯納等劇作家的作品,他開始對戲劇著了迷。他打過工,干過農(nóng)活,了解老百姓,對他們的疾苦十分同情,這一點在他日后的作品中有充分的反映。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他的戲劇創(chuàng)作的特點更接近易卜生、蕭伯納和布萊希特等人而與奧尼爾則不大相同。
米勒青少年時期的經(jīng)歷使他在樹立人生觀、世界觀的時期對社會有了一些較為客觀的認識,并對他后來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響。為他日后創(chuàng)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血雨腥風的“二戰(zhàn)”隨米勒的青年時代剛剛過去,臭名昭著的冷戰(zhàn)時代又把米勒帶進了而立之年。米勒鮮明的社會意識和嚴肅的戲劇責任感就鍛造于這個時期;猖狂一時的麥卡錫主義的迫害更激起米勒無論是在人生觀還是在戲劇創(chuàng)作上堅忍不拔的斗爭性與現(xiàn)實主義的激情。這些重大歷史事件也鑄就了米勒成為美國戲劇良心的可貴品質以及他對永恒藝術價值不懈追求的進取心。
2 米勒的早期戲劇創(chuàng)作觀
阿瑟·米勒一直關注戲劇的社會功能和道德教諭作用。他指出:“不僅現(xiàn)代戲劇,整個文學——可以追溯到久遠的歷史——都有一個道德觀的問題:是與非、好與壞、高與低”(馬丁,1987:59)。我們從他的早期作品中就可以看到米勒深刻地剖析社會、反映社會生活,大膽地揭露丑惡,熱忱地探討人生真諦的努力。
米勒的第一部作品《黎明的榮譽》屬于典型的三十年代左翼作品。該劇描寫了主人公麥克斯的思想覺悟過程。麥克斯無意中被卷入了罷工示威的行列隨著劇情的展開,他逐步認識到,為了根除周圍種種腐敗和不公正的現(xiàn)象,工人必須團結起來。從該劇中我們可以看到米勒創(chuàng)作中某些一貫的東西。即將個人品格的正直置于更加廣闊的社會道德的背景之下,從而提出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問題。
米勒早期作品中較為重要的一部應為《福星高照的人》,該劇使他獲得“國家劇評獎”。這個劇本強調(diào)了人與命運的斗爭,肯定了人能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劇中主人公大衛(wèi)·弗里伯是一個靠自學成才的汽車教師,他運氣很好,好事接二連三地降臨他的頭上。但他內(nèi)心深處卻憂慮不安,擔心這種莫名其妙的好運總是要償還的。他固執(zhí)地認為世界上一切都保持均衡,誰也不能把好處占盡。果然他遇到了風險,他大筆投資的水貂養(yǎng)殖場遭冰雹襲擊。后又發(fā)現(xiàn)飼料有毒,所有水貂死亡。最后。他勇敢地承擔了水貂死亡的責任,并認識到自己具備獨立行事的能力以及敢于接受自己行為的后果。這部劇是米勒“為了發(fā)現(xiàn)人在自己的命運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所做調(diào)查”(同上)。此劇也為米勒以后的幾部作品奠定了某些思想基礎。
米勒的早期作品中大都帶有主義、思想先行的濃重痕跡,說教味較重,這無疑削弱了作品的藝術性。這些作品中米勒對人物的心理刻畫不夠充分,往往使用外部的心理描寫和行為描寫,對人物的心理分析把握不夠,甚至不能達到人物心理漸進的因果關系。這也表明米勒在早期創(chuàng)作中對戲劇技巧未能達到熟練掌握和嫻熟運用的程度。
3 米勒的中后期戲劇創(chuàng)作觀
從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的這十年,是阿瑟·米勒創(chuàng)作力最旺盛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對社會的洞察力更加深入,對人生的體驗更加深刻,這一時期戲劇技巧在他的手里也日臻豐富和運用自如。
《都是我的兒子》的發(fā)表并上演,標志著米勒戲劇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成熟期的到來。這部劇是米勒在百老匯上演的第一部成功劇目,并為他贏得了“紐約劇評獎”。劇中主人公喬·凱勒出于對家庭的責任和對成功的追求這兩個人生目標,把有質量問題的飛機汽缸蓋賣給軍隊,致使21名飛行員喪生,其中包括他的小兒子,并把責任推給自己的合伙人,致使其鋃鐺入獄。劇本圍繞著“對于令人厭惡的危害社會行為的揭露”來探索人物心理和人生存在的本質而展開劇情。喬因置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不顧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一個兒子為此而死,另一兒子對他進行了譴責和控訴。米勒在該劇中“描寫的對象是作為社會動物的人們的關系,而不是孤立的個人”(米勒,1988.43)。該劇留給人們的既有對罪行的控訴,又有對人性對道德行為準則的思索,而這種思索超越了劇本結尾時因主人公自殺而帶來的悲傷體驗。
真正讓阿瑟·米勒享譽美國劇壇的是1949年在紐約摩洛斯科劇院上演的《推銷員之死》,該劇連演742場,被譽為“戰(zhàn)后美國最偉大的劇作”、“一出創(chuàng)造了歷史的戲劇”(Bronin,1973)。在這部作品中,米勒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年老體衰、被老板“吃了橘子扔掉皮”的推銷員的悲劇形象。為了完成人生的一場美夢,使家庭獲取一筆人壽保險金,老人最終自釀車禍而亡。這出劇不僅譴責了美國的商業(yè)制度,更重要的是通過威利·洛曼這個小人物的悲慘命運,深刻揭露了冠冕堂皇的“成功法則”背后的吃人本質。1975年當《推銷員之死》再次搬上舞臺時。評論家杰克·克羅爾在《新聞周刊》上發(fā)表評論說“《推銷員之死》把我們(民族)的某些最有深遠影響的、最致命的矛盾沖突以隆重的方式公布在大眾眼前。它是一出關于在美國社會中被扭曲了的人們的遭遇的戲劇?!桌者@部作品的強大威力把觀眾的誠實的心態(tài)升華到了一處新的高度?!^眾承認這個劇,他們了解那個以虛幻的夢想欺騙自己而且至死不肯醒悟的威利·洛曼”(張耕。1997),這或許就是米勒想揭示的美國夢的真諦。這部劇被認為是米勒戲劇創(chuàng)作上的巔峰之作,對美國戲劇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米勒本人也憑借該劇獲得了普利策大獎。
繼大獲成功的《推銷員之死》之后,阿瑟·米勒又于1953年1月把《嚴峻的考驗》(又被譯為《薩勒姆女巫》)搬上舞臺,這是米勒又一代表性的力作。故事取材于1692年發(fā)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薩勒鎮(zhèn)上的一起大冤案。米勒通過冤案始末的描寫。揭示了罪惡努力的冷酷無情,歌頌了在嚴刑酷打和死亡面前敢于堅持真理的大無畏精神,同時也表現(xiàn)了人性的弱點。正如凱瑟林·休斯所說:“就某種意義上來說?!秶谰目简灐肥敲桌兆钣袃A向性的劇本。”“它通過大難臨頭時人的種種表現(xiàn)——軟弱、自私、叛賣、告密、見風使舵、逃避責任以及堅定、隱忍忠誠、無畏等,向人的良知發(fā)出呼吁;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一個人既不能逃避責任,也不能否認其后果”(休斯,1982)。
至此之后,阿瑟·米勒銷聲匿跡近八年之久。直到1964年才攜《墮落之后》和《維希事件》兩部劇本重返劇壇。之后問世的還有《代價》(1966),《創(chuàng)世紀與其它》(1972)《天主教的天花板》(1977)、《美國時鐘》(1980)和《危險:回憶》(1986)。九十年代,已屆高齡的米勒仍筆耕不輟,先后創(chuàng)作了《末代北方佬》、《駛下摩根峰》、《破鏡》等劇本,總的說來,這些作品更關注婚姻和家庭問題。評論界普遍認為米勒在六十年代開始的后期作品均不能與《推銷員之死》相媲美。但正如有的評論家所稱,他們構成了“萬花筒般的美國社會史,……表現(xiàn)了戲劇概括時代基調(diào)的力量”(丁羅南。2004)。
4 結語
一代現(xiàn)實主義社會劇大師阿瑟·米勒已經(jīng)離我們而去,他不僅是美國戲劇史上最偉大的劇作家之一,也是令世界景仰的藝術大師:他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將照亮一切有正義感、有社會良心的藝術家們前進的道路,他的劇作中所體現(xiàn)的人類永恒追求的東西——人性、道德、思想以及米勒賦予戲劇的強烈的責任感。這些都將使后來人獲益不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