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從無音樂電影到利用音樂,隨著自身的成長,電影與音樂之間關系密不可分,音樂在電影中的重要性已是不可替代的。
[關鍵詞]電影 音樂 配樂
隨著無聲電影的發(fā)展,產生了藝術影片。例如,在法國成立了《藝術電影》公司,它的第一部影片《朱伊茲公爵被暗殺》。這個公司委托當時最著名的作家阿納托爾·弗朗士等人寫電影劇本,并且同法國喜劇院的著名演員訂合同,聘請第一流的畫家與作曲家設計布景和譜寫音樂。電影開始從雜耍表演發(fā)展為一種新的藝術表現手段,這種變化具有重大意義。在無聲電影時代所產生的電影音樂,后來稱作“畫外”音樂,也就是配樂,以此力求表達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或是某段情節(jié)的總的氣氛。
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上映的魯米埃爾兄弟創(chuàng)作的影片《列車到達》和《水澆園丁》的配樂以鋼琴伴奏為主,它是最早的電影音樂。《朱伊茲公爵被暗殺》配的音樂是圣桑作曲,用的是他的作品中第一二八號作品。樂隊編制是用弦樂組同鋼琴、風琴組成。配有序曲和五個場面的音樂。
無聲電影時代有兩種配樂方法。一種是用現成的樂曲配樂,另一種是為影片創(chuàng)作音樂。前一種方法是選取同影片的各個場面相適應的現成的樂曲,用鋼琴和管風琴,有時也用小樂隊來演奏。不久以后管弦樂隊也用這種方法為電影伴奏。
1919年出版了為管弦樂隊伴奏用的電影配樂選曲集《電影用曲匯編》。這是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貝切編的。后來他與阿爾特曼合著了《電影音樂手冊》。其中按影片畫面的各種情況和氣氛,搜集了各種樂曲,把他們分門別類,完全像電影音樂索引目錄,成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應用的樂曲集。
在這里我們必須提到阿爾丘斯·奧涅格為阿倍爾·甘斯導演的《車輪》(1921)與《拿破侖》(1926)創(chuàng)作的配樂《車輪》是把希臘神話現代化的作品。影片敘述一個火車司機由于火車大慘案而雙目失明,其中從機車出車到出事故的場面以獨特的剪輯手法著稱。
奧涅格的管弦樂曲《太平洋231》(1923)就是根據電影《車輪》配樂的素材寫成的。這個作品絕不是機械地描寫音樂,而是用對位法寫的雄偉的圣詠式的純音樂。這部影片配樂的過程中,做了關于新音樂與節(jié)奏的實驗,探索在音樂中表現機械的運動、速度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從本世紀二十年代起,以法國為中心創(chuàng)作了一些實驗影片,以及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所謂先鋒派影片。例如,畫家費南·勒謝爾于1924年攝制了《機器舞蹈》。這部影片使物體運動和人的動作經過剪輯而具有像“機器舞蹈”般的節(jié)奏。他自己論述這部影片時說:“我們委托作家喬治·安泰爾來處理畫面與音樂的同步進行。由于多拉科姆的科學方法??赡芗兇庥脵C械的方法解決音響與畫面的同時性問題。”這部影片的音樂作者是美國作曲家喬治·安泰爾,當時是二十四歲。在歐洲很出名。他為這部影片采用了特殊樂器編制’木琴、八架鋼琴、飛機的發(fā)動機一臺。其中把發(fā)動機的“噪音”作為音響混合因素使用,實在是音樂史上的創(chuàng)舉。他回顧當時的作曲情況說“《機器舞蹈》在美學上是很重要的,其中我采用了:(1)音樂技術的新方法:(2)采用的新素材;”音樂“是兼用調性、無調性和十二音體系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其中有許多場面還是用十二音體系配曲的。
我們從無聲電影時代的音樂中,看到兩個值得注意的現象。一個現象是在音樂會上沒能實現的把打擊樂器的演奏音樂化,“噪音”概念被積極引進樂音世界。第二個現象是。由于音樂同畫面相結合,歷來關于音樂形式的概念發(fā)生了變化,畫面不斷地轉換。有時通過剪輯。短時間內好幾個畫面加速度地轉換。在這種情況下,歷來關于音樂主題構成形式的概念,不能適應這種畫面轉換的同步進行的要求。即使不必為經過剪輯的每個鏡頭都一一配上音樂,但是主題與節(jié)奏結構也要有相應變化。因此,音樂同畫面相結合,必然導致新的音樂結構、新的音樂形式。
勛柏格的管弦樂曲《為電影的一個場面配樂》即作品第三十四號,就是看出這種音樂變化的一個例子。勛柏格在1930年作的這部作品不是為實際的影片配樂,而是由于他對電影這種新的藝術感到興趣,因而根據自己的想象,為某一部不存在的影片配樂。1929年達留斯·米約也像勛柏格那樣為想象中的影片配音樂。這是為想象中的新聞紀錄片的各種場面,如賽馬、社會新聞、比賽等場面配樂。所采用的是具有幽默和明快形式的音樂。
談到無聲電影時期的配樂,不能不提到愛德蒙德·梅澤爾為愛森斯坦導演的《戰(zhàn)艦波將金號》(1925)作的音樂。這是用無調音樂把映像強有力地表現出來的配樂。起義的“波將金”號戰(zhàn)艦開足馬力。全速向艦隊駛去。這里的強烈節(jié)奏給配樂以很大的影響,這部影片委托德國作曲家梅澤爾創(chuàng)作的。它不但是伴奏和解說畫面的音樂,而且是愛森斯坦的“畫面與音樂的對立法”的音樂。
現代音樂史絕對不會提到這位梅澤爾的名字。但是他為魯特曼的絕對主義影片《柏林》(1927年)所作的由木管樂器小型重奏組演奏的無調音樂,是當時大膽的電影音樂。
1927年是正式拍攝有聲影片的有聲電影時代的開端。這種新的藝術手段的魅力吸引了許多作曲家。如果說十八世紀是歌劇的時代,十九世紀是芭蕾舞劇的時代,那么二十世紀就是電影音樂的時代。因此電影音樂被看作是二十世紀音樂的一種新體裁。
總之,電影同音樂的關系有著悠久而復雜的歷史。其中也反映了電影本身的演變。電影從無音樂電影到肆無忌憚的利用音樂開始。隨著自身的成長,電影與音樂之間關系密不可分,音樂在電影中的重要性已是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