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鋼琴發(fā)展的歷史,相比較其它樂器而言,并沒有太悠久的底蘊,但鋼琴在短短三百年內(nèi),所爆發(fā)出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卻讓它當之無愧地成為了鍵盤之王。在這三百多年中,涌現(xiàn)了無數(shù)名優(yōu)秀的鋼琴音樂家和演奏家。若把鋼琴的歷史比作一條閃爍的星光長河,那貝多芬就是鋼琴歷史里耀眼的一顆星辰。
[關(guān)鍵詞]貝多芬 鋼琴奏鳴曲 特點
鋼琴發(fā)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這三百多年,涌現(xiàn)了無數(shù)名優(yōu)秀的鋼琴音樂家和演奏家。若把鋼琴的歷史比作一條閃爍的星光長河,那貝多芬就是鋼琴歷史里耀眼的一顆星辰。鋼琴發(fā)展的歷史,相比較其它樂器而言,并沒有太悠久的底蘊,但鋼琴在短短三百年內(nèi),所爆發(fā)出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卻讓它當之無愧地成為了鍵盤之王。作為一名優(yōu)秀音樂家的貝多芬,在他一生的音樂創(chuàng)作生涯中,必然會經(jīng)歷從幼稚到成熟的時期。
路德維希#8226;馮#8226;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生于德國波恩,1827年于維也納去世。貝多芬不同于18世紀以前的音樂家,相比終身都在宮廷任職的海頓而言,他除了青年時期中有短暫的幾年在宮廷任職以外,都是以“自由人”的身份,活躍在社會中。他靠自授課程、分開演奏、出版樂譜的版稅、委托創(chuàng)作的傭金及貴族的禮金為生。這種自由的生活,也給貝多芬?guī)砹藷o盡的創(chuàng)作動力,所以,在貝多芬的音樂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自由、奔放、熱情以及沖動。貝多芬為他的樂曲所賦予的這些情感,也正是他本人的真情流露。貝多芬一生創(chuàng)作了數(shù)量巨大、體裁繁多的音樂作品。其中的三十首鋼琴奏鳴曲,被人們稱為“新約全書”。17世紀中葉以后,鋼琴奏鳴曲的格式和鋼琴制作工藝基本確立,這為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創(chuàng)作墊定了良好的基礎。
鋼琴界將貝多芬作品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也就是模仿或吸收的時期。這個時期又被細分三個小的階段,早期貝多芬在波恩所寫的3首作品也歸為早期作品。(1)波恩時期(1783年出版):降E大周奏鳴曲、F小調(diào)奏鳴曲、D大調(diào)奏鳴曲。(2)維也納(1796-1799):第一鋼琴奏鳴曲——第十鋼琴奏鳴曲。(3)維也納時期(1801-1802年):第十一鋼琴奏鳴曲——第十五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在初期以1801年為劃分:1801年以前,所寫的鋼琴奏鳴曲,基本是遵照海頓、莫扎特的古曲套路來譜寫;1801年以后,隨著貝多芬成長,他那天才的光芒逐漸的放射出來,他開始追求更加自由、縱情的寫作,試圖在音樂中,將自己完全的表達出來。這些都預示著貝多芬作品英雄性的顯現(xiàn)。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的特點,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體現(xiàn)。
一、鋼琴奏鳴曲套路的改變
海頓和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是遵守嚴格的奏鳴曲套路格式:第一章為快板,用奏鳴曲式;第二章為慢板,用變奏曲式、復三段曲式或自由的奏鳴曲式;第三樂章為小步舞曲或諧謔曲,用復三段式;第四樂章為快板或急板,用奏鳴曲式或回旋曲式。但是,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他開始隨意的安排奏鳴曲的套路。他經(jīng)常用諧謔曲,一個活潑、隨想的樂意來代替小步舞曲。更甚至于有時候,他完全省去了小步舞曲或者諧謔曲,將四樂章的奏曲改為了三樂章的奏鳴曲。以《降A大調(diào)奏鳴曲》(Op.26)為例,葬禮進行曲成為了第三樂章,第二樂章由本來舒緩的慢板變成了諧謔曲。再比如,《降E大調(diào)奏鳴曲》(Op.27,No.1),這首奏鳴曲的銜接非常緊張,以至于不仔細聽都區(qū)別不出來:已經(jīng)進入了下一個樂章。第一樂章,貝多芬就用慢速以引子進入,完全的拋棄了通常的奏鳴曲形式,整個第一樂章是古曲派里從未見到過的自由形式。而第二樂章,又以即興曲的形式出現(xiàn)。第三樂章,更看不到古曲奏鳴曲套路的影子,整個樂章充滿了豐富的感情,嚴肅而溫情,緩緩的旋律,抒發(fā)了貝多芬深厚的感情。在第四樂章,雖為急板,但情感表現(xiàn)由于過度興奮,甚至于有點兇暴和詼諧,與前面幾個樂章形成了列強的對比和完全不同的情趣。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即使是早期的作品,我們已經(jīng)可以看到貝多芬音英雄性的體現(xiàn)。這種才華所灌注出的音樂,不同與以往的鋼琴奏鳴曲,也正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特點表現(xiàn)。
二、樂曲的宗旨和精神發(fā)生了變化
貝多芬之前的音樂家——海頓和莫扎特,他們所寫的音樂,大多數(shù)是服務于貴族的私人樂隊。雖然這兩位音樂家,先后都擺脫了宮廷的束縛,但是他們的音樂從習慣上,是為了迎合聽眾來譜寫。以樂派來劃分,這兩位音樂家的音樂中,表現(xiàn)出開朗的情緒、生活的痛苦,在音樂中表現(xiàn)的是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即使在晚期的作品中,展現(xiàn)了哀怨和不安,但這種表現(xiàn),是被單純與和諧的藝術(shù)形式所包圍,他們被劃分為古曲樂派。而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每一首都根本是作品家的支配,具有強烈的個人表現(xiàn)欲望。向人們展示的,是作品家本身的情感——英雄、歡樂或者悲劇性的。通過這些強烈的音樂情緒,我們可以感受到貝多芬的個人存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內(nèi)在涵義的變化,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已經(jīng)開始形成,所以,他對海頓和莫扎特的傳統(tǒng)鋼琴奏鳴曲,賦予了新的意義。如《“悲愴”奏鳴曲》(Op.13),在這首樂曲中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已經(jīng)完全消失。由于生活的磨練,他的作品逐漸陷入了經(jīng)常的悲劇情緒中。《“悲愴”奏鳴曲》音調(diào)莊嚴、情緒激昂、感情崇高。這些因素,徹底地形成了貝多芬,初期作品獨特的音樂風格。也正因為這樣,貝多芬成為了一個,清晰劃分古曲樂派,和浪漫樂派的標志性人物。
三、炫技的產(chǎn)生和更加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在早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炫技。炫技在浪漫派作品中常??梢钥吹?。貝多芬之前的海頓和莫扎特,雖也有一部分的炫技,但總體上來說是比較保守的,循規(guī)蹈矩的。而貝多芬可以將作品演奏技術(shù)、作品技巧、內(nèi)在精神素質(zhì)的積累,通過炫技表現(xiàn)出來。這也是一種更加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也預示著之后浪漫派的產(chǎn)生。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里,炫技非常明顯的作品有《C大調(diào)鋼琴奏鳴曲》(Op.2.No.3),這首奏鳴曲朝氣蓬勃、剛毅、嚴峻、幾乎沒有任務抒情溫柔成份,輝煌的托卡他因素,體現(xiàn)了貝多芬的藝術(shù)構(gòu)思。在此曲中,貝多芬極其自由地使用了大膽的寫作手法,使鋼琴的表現(xiàn)力擴大化,也使這首奏鳴曲充滿了貝多芬式的風范。炫技也是音樂家自身情感需要強烈釋放所產(chǎn)生的。貝多芬之后的浪漫派,都無不是以表達自身強烈的情感為出發(fā)點為進行創(chuàng)作的。個性的張揚和人性的解放,使聽眾也認可了炫技。
綜上所述,貝多鋼琴芬鋼琴奏鳴曲的初期特點大體上表現(xiàn)為以上的三點。另外英雄性也是貝多芬鋼琴作品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早期作品還處與朦朧期,貝多芬式的音樂風格在十五首作品中零散的出現(xiàn),這為貝多芬晚期作品的宏大墊定了基礎。貝多芬作為一名傳統(tǒng)氛圍中培養(yǎng)起來的音樂家,他以個人的才華成為了繼古曲派啟浪漫派大門的鑰匙。為之后的浪漫派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發(fā)展空間,不愧是鋼琴史上一位偉大的音樂家。
參考文獻:
[1]鄭三興.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
[2]朱雅芬.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鋼琴藝術(shù),2002,(10).
[3]修海林,李吉提.西方音樂的歷史與審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