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題,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閱讀、寫作是高考的雙翼。提高的學生讀寫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廣大高中語文教師教學任務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這是語文界工作者一直關(guān)注并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以課本為載體,以寫促讀,最終達到讀寫共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guān)鍵詞]讀寫能力 課本 以寫促讀 讀寫共贏
閱讀是感悟的過程,是不斷積累的過程,而寫作則是對閱讀的提升和深化。但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卻將二者孤立起來。課文按部就班的講,作文機械的分專題訓練,結(jié)果明顯地割裂了課本和作文的關(guān)系,這也成為學生閱讀、寫作能力低的一個重要原因。長時間的一線教學經(jīng)歷,使筆者深深體會到:教材內(nèi)的文章,有些雖不是名家名作,但肯定有其可借鑒之處,讀與寫是不可分割的,每篇文章都會對寫作有一定的啟發(fā)性。于是,我大膽嘗試了如下教學方法: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反復研讀課文,針對文本的某一個方面談自己的認識,然后落實到筆頭上,寫出感想。教師批改后,組織學生進行課堂交流,并將優(yōu)秀作業(yè)制成課件,讓大家共享。經(jīng)過一短時間的訓練,學生的閱讀興趣濃了,看問題、分析問題的角度也越來越寬,寫作思路打開了,寫作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更可喜的是,閱讀能力提高很快。
下面以《道士塔》為例,談談此方法教學具體的操作過程。
一、教師點撥
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們針對余秋雨、王道士、敦煌莫高窟等方面寫出自己的看法。
二、學生習作展示
1.解讀余秋雨
(1)文化苦旅,苦不再旅而在文化。一個文人,一位史學家,用自己內(nèi)心的苦,去喚醒世人的良知,去營造一片生活的凈土,去保護中國千載文化的靈魂,實在是用心良苦。
(2)秋雨依舊舞黃沙,雨露亙古灑敦煌。幾千年不變的黃沙,掩埋了莫高窟的洞口;幾千年不變的絲綢之路,留下了他探尋的腳步。
(3)《千年一嘆》莫高窟
《文化苦旅》道士塔
《霜冷長河》我心熱
《山居筆記》記散文
《借我一生》訴衷腸
(4)余秋雨一直是一位思考者,年輕時為了鐘愛的藝術(shù)而思考,做到了“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簡單的生活給了他思考的環(huán)境,無數(shù)的典籍給予他創(chuàng)作的源泉。思考文明,苦行路上留下他深深的足跡,文明古跡中有他無盡的噓唏。一生的路程與心靈的成長是他創(chuàng)作的依憑。成功與失意,運轉(zhuǎn)與挫折都已過去,一部《借我一生》悠然的回望了生平。
2.關(guān)于王道士
(1)王道士的存在是歷史的偶然,而文化的流失卻是歷史的必然。
(2)一個小丑無論如何愚昧,也不能造成一個民族的悲劇,那歷史的罪人是誰?他卑微,以至于見到高鼻梁、綠眼睛的生物就送上諂媚之言;他渺小,以至于見到古物萬件,賣與他人,如棄廢鐵爛銅;他愚昧,以至于對所謂的童話信以為真。
3.官員與政府
(1)滿朝文武,群龍無首,大小官吏,狼狽為奸。此時的中國,已由屹立于東方的一條巨龍變成一條蜿蜒盤旋的蟒蛇。他們連自己最引以為自豪的皇家園林都不要了,怎么可能去顧及遠在沙漠的它?縱然它在呼喊,縱然它的心在滴血。
(2)內(nèi)憂外患,尸骸枕藉,哀鴻遍野,沒落的年代,腐朽的官僚,冷血的社會,造成了敦煌文化的殘損滄桑。怎一個恨字了得?
4.莫高窟
(1)它是歷史的畫卷,中國的歷程,更是東方的寫生。
(2)莫高窟,不能說的秘密,敦煌學的奇跡。
(3)敦煌石窟一直在前行,披著遍身的羅琦和滿身的傷痕從久遠的歷史走來??嗌畮资阑?,工匠幾世傳承,經(jīng)筒千年轉(zhuǎn)動,敦煌石窟因人們的虔誠與智慧而更加熠熠生輝。絲絲的微笑,片片的韶光,脈脈的流云。我無法找到一個合適的形容詞將它們統(tǒng)一起來。敦煌,如風如歌,帶淚帶血,卻仍是微笑著,走過千年。
(4)飛天,舞袖一甩便是大半個盛世乾坤。記憶的涂料,時間的畫筆,歲月的刻刀,千百年來毫無疲倦,毫不停息。飛天舞過魏晉的浩蕩,舞過隋朝曇花一現(xiàn)的繁榮,舞過唐朝的滔滔盛世,舞過大宋的汗馬山河,舞過明清的輝煌與衰落。飛天舞出了舊時代的文化,更舞出了新時代的希望。
以上只是截取的部分片段,學生的作業(yè)中還有很多優(yōu)秀的文字。這樣,在老師的點撥下,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談自己的觀點,既涵蓋了閱讀教學中的基本內(nèi)容,像寫作背景、作家作品介紹、主題分析等,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這樣做,在很大程度上一改陳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獲得全新的感受。教學效果很突出,尤其表現(xiàn)在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上。
堅持一段時間后,再讀孩子們的感受,我們就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他們不僅知道了李清照的哀婉,更懂得她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豪邁;他們不光知道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還會解讀《春天,十個海子》;不僅了解了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凄苦,還領(lǐng)略了玄宗與貴妃的“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哀愁;他們不但會讀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更主要的是他們明白了“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人生真諦……
讀《史記》,他們可以寫出這樣的司馬遷:他想把這個掙扎著想要站起來的人徹底擊倒,但是頑強的司馬遷硬是再造了一個賴以生存的基石。他立志完成《史記》,由此,一轉(zhuǎn)身就投進了無人問津的歷史之中,激起一片耀眼的浪花。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司馬遷蒙辱,寫出《史記》。
司馬遷以其獨有的深邃的目光探詢歷史,雖然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但他能夠跨越命運之絆,為如日中天的漢王朝把脈。棄死而擇生,司馬遷用大智大勇完成了歷史上一次最華麗的轉(zhuǎn)身。我們的確應該銘記他,因為是他用實際行動告訴后人,在山窮水盡之處一樣可以轉(zhuǎn)過一片柳岸花明。
品《離騷》,他們的筆下亦會出現(xiàn)這樣的屈原:時間回到三大夫沉江的那一天。
風蕭蕭,水悠悠。
絕望了,在黑暗的朝廷里,你似乎只是一個局外者,眾人的不斷排擠,把你逼上了絕路,“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明白了,于是高歌“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決定了,挺直彎曲的脊梁,一改枯槁的形容,揚起高傲的頭顱,以死明志,也許只有一死,才能回歸士人的精神天堂吧!
風蕭蕭,水悠悠。回首眺望祖國的方向,眼神不再迷離,看腳下清澈的汨羅江水,微微一笑,“這就是我的歸宿啊!”一道弧,劃出絢麗的閃光。
風依舊,水悠悠,只是下起了雨,天的淚,淅淅瀝瀝……
不可否認,學好語文要廣讀博覽,課外閱讀固然重要,但我們也不要忽視了教材。教材可以很直接的把閱讀與寫作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教材利用充分了,學生的能力自然會提高。我們要“求遠”,但更不能“舍近”。擁有了課本這一近水樓臺,加上師生的共同努力,讀寫園地一定會百花齊放。
(作者單位:河北三河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