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優(yōu)秀的譯員不僅應具有扎實的專業(yè)技能和文化功底,同時,還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處理突發(fā)事件的應變技巧。在翻譯過程中,往往會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在處理這些突發(fā)事件的過程中,譯員需要掌握一些應變技巧,從而使各種突發(fā)事件得到圓滿的解決。
[關鍵詞]口譯員 文化差異 應對技巧
口譯是一門專業(yè)要求很高的職業(yè)。雖然很多懂兩國語言的人能做簡單的口譯工作,但是要想承擔正式的口譯任務,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譯員,不僅應具有扎實的專業(yè)技能和文化功底,同時,還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處理突發(fā)事件的應變技巧。
一、譯前準備:制定基本策略
口譯員面臨的任務可能是一次導游、一次訪問、一場演講、一通即興發(fā)言、一場外交會晤或一項學術研討。譯員必須根據具體任務來確定適當的對策,采取具體方案。一般要了解講話者的情況(國際、身份、口音、習慣等)和聽話者的情況及聽話者和講話者的角色關系(師生、賓主、主仆等),交際場合(時間、地點、性質、級別),交際方式、程序、談話內容、題目(有時無預定話題),可借助的手段(有無擴音設備,有無書面材料)、所涉及的專業(yè)與詞匯等。然后,根據具體情況和要求制定應答方案,并準備應付可能出現的情況,以便及時調整和變更。
但是,由于口譯過程中內容的突現性和變動性,口頭交際的情景性和直接性,譯員一般難以對內容有整體的事先掌握,口譯具有的這種不可預知的過程性,需要譯員掌握一些應變技巧。
二、靈活協(xié)調應變
口譯和筆譯雖然同屬翻譯工作,但兩者各有特點。其理論、技巧和要求也各有不同??谧g的最大特點是當場見效。它對措辭很少有時間進行推敲,甚至根本不容推敲。而且,在大多數的場合下又是不可能借助任何工具書的。譯員要善于在短促的時間內準確地把握住兩種語言的反復轉換。而且對于到訪的形形色色的外國人,譯員經常會遇到因文化差異或因道德修養(yǎng)而使翻譯陷入尷尬境地。遇到話不得體時,比如語言粗俗、言辭不當等,譯員不一定要完全忠實于詞語表面所謂的準確性,可以作淡化或變通處理。譯員在翻譯的時候,把原話“去粗,取精”這樣處理就化解彼此之間的誤會與沖突。
三、廣博的知識面
在口譯工作或者與外賓交談中,涉及的面是非常廣的,有時是我們事先無法預料的。這就需要我們平時多注意翻譯以外知識的學習。有句話說得好,“功夫在詩外”,我們做翻譯也一樣,要在翻譯以外多下功夫??萍挤g的譯員一般比較重視專業(yè)技術知識的學習。但是,搞科技翻譯的翻譯只有專業(yè)技術知識和翻譯知識是不夠的。翻譯是“雜家”,對政經地理、人文民俗、法律、科技商貿等,都要略窺門徑。
例如,在長沙舉行的全國首屆“楹聯(lián)文化與楹聯(lián)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上,曾展出了一幅特殊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英文而下聯(lián)是中文。上下聯(lián)雖然語言不同,但對仗工整,饒有風趣,堪稱天下中英第一聯(lián),也體現了翻譯者兩種語言的扎實功底。上聯(lián)是英文:“To China for china, China with china, dinner on china”專家翻譯成中文為:去中國買瓷器,中國有瓷器,吃飯靠瓷器。下聯(lián)是中文:“到前門買前門,前門沒前門,后門有前門”(第一個“前門”意思是前面的門,后一個“前門”意思是前門牌香煙)。這幅對聯(lián)最早被楹聯(lián)協(xié)會常務理事陳錫波發(fā)現并整理、加工。與會海內外學者認為,這是中國楹聯(lián)學術界承認所發(fā)現的世界上第一例中英文對聯(lián)。
四、巧妙處理文化差異
在英美文化中,人們交談時很忌諱談論個人的黨派立場和觀點、收入、年齡等,認為這是個人私事,問這種問題不大得體。但是,如果譯員遇到個人隱私問題又不得不翻譯時,如何遣詞用語并盡量藝術、委婉地把話語翻譯出來,又不傷害對方,這需要一些策略。如翻譯“你這個經理年薪得有5萬塊美金吧?”譯員應巧妙地把上面的提問從一個直接問題變?yōu)橐粋€間接問題,設法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把問題普遍化。譯員可這樣翻譯:“我猜想各大公司的經理,年薪大概有5萬元左右吧。我猜的對嗎?”對應的翻譯:“I guess a manager with big companies would get paid around 50,000 dollars per year,am I right?”
譯員不同于交談者,只要自己有點兒文化差異意識,或者知趣一些,一般不會問這類私人事情。假如出現這種情形,譯員沒有多大自由的回旋余地,職業(yè)道德也要求我們盡可能以準確忠實為本。但是,回到私人事情的文化沖突,還是應該講究一些翻譯策略。譯員有必要把直接問題變成間接問題,不針對個人,或者先作個猜想,再提間接問題。遣詞用語也要盡量藝術、委婉。如果講者問別人年齡,譯員又不得不翻譯,可采納以下說法。如問年齡:“I hope you wouldn't mind it if I ask you a personal question. I should think we must be about the same age. I'm in my early thirties?!弊g:“希望您不介意我問你一個個人問題。我想我倆年齡相當。我今年三十多一點兒?!边@種自報歲數的猜測法,給了對方一個回旋余地。
五、對商貿術語翻譯應力求統(tǒng)一
中國加入WTO以后,國際貿易與經濟交往日趨頻繁,這就要求譯員對商貿英漢名稱對譯有全面的掌握。如果對專有名詞翻譯有誤,對商貿信息交流的危害性比對其他領域的交流嚴重許多倍。因為譯文的讀者都是外國人,他們通過譯員的翻譯了解信息、思考問題、起草文件、判斷貿易伙伴。因此,貿易術語的翻譯必須符合國際慣例,否則,譯出的英語就難以讓國外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同行明白其所指。
六、避免個人政治傾向
譯員良好的政治素質、強烈的愛國熱情和譯員的政治傾向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譯員應根據不同的情形,給予妥善的處理。當我們遇到某些外國人提出一些政治性問題,有時甚至是一些敏感的政治問題時,這是譯員不能回避的。但是,我們應有所甄別,區(qū)別對待。
2000年,在北京召開的一個海洋開發(fā)方面的國際會議上,其中就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島嶼糾紛(比如南沙群島)問題展開討論。當時與會代表大部分是外國學者,并不知道這些島嶼的中文名稱,他們往往使用這些島嶼的西方名稱,比如,(1)Spratly Islands(斯普拉特利群島):即我南沙群島。(2)Paracel Islands(帕拉塞爾群島):即我西沙群島。(3)Scarborough Shoal(斯卡伯羅礁):即我黃巖島。每當出現這些西方名稱時,中方翻譯人員應該怎么翻譯?自做主張改成中文名稱翻譯還是直譯?這些島嶼確實都是中國的領土,作為中國人,我們不應當使用那些西方名稱。但在國際會議上,翻譯人員應當避免受到政治傾向的影響,而應當以中立的態(tài)度,按照發(fā)言人的原話進行翻譯,以保持譯文的忠實性。
總之,一個優(yōu)秀的譯員,除了具備必要的生理條件和心理條件外,通常還需要專門學習和職業(yè)的強化培訓,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煉職業(yè)譯員應具有的素質,對翻譯中的個案進行研究,博采眾長,方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王宏印.英漢翻譯綜合教程.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梅德明.高級口譯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陳紅.翻譯人員的政治傾向與譯文的忠實性.中國翻譯網.
[4]孫萬彪,王恩銘.高級翻譯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5]劉法公.論商貿譯名翻譯的統(tǒng)一問題.中國翻譯.
[6]George Steiner.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河北科技大學唐山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