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政治多極化趨勢持續(xù)發(fā)展。同時,當今社會物欲橫流、輕視文化、不屑人文教育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因此,家史教育對提高中學生人文素質有著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 思想多元化 家史教育 人文素質
一、現(xiàn)實背景
1.人類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政治多極化趨勢持續(xù)發(fā)展。在這種國際背景下,如何保持和發(fā)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tǒng),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就成為歷史教育不能回避的問題。
目前,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全面展開,改進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知識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知識的過程,對歷史知識的學習理解,途徑是多樣的,它可以從課堂上學習獲得,也可以通過調查、訪問等其他方式獲得,通過這種多樣化的學習,逐步感知其文明演進中的艱辛歷程和巨大成就,逐步積累客觀、真實的歷史知識;通過收集資料、構建論據(jù)和獨立思考,能夠對歷史現(xiàn)象初步的歸納、比較和概括,產生對人類歷史的認同感,加深對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釋。
2.當今社會物欲橫流、輕視文化、不屑人文教育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F(xiàn)代中學生,視野開闊,知識結構多元化,這是社會的進步。可是許多學生對家庭狀況、祖籍何方,對社會、對家庭作過重大貢獻的祖先等家史問題卻一無所知,這種狀況不利于一個人的全面發(fā)展,也不利于家庭親和力的凝聚。30年的改革開放,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父母追求財富以滿足子女的物質需求,含辛茹苦以希望子女健康成長。但是,子女們并不理解,親情淡漠,物欲膨脹,并逐漸失去對父母、對家庭那份應有的責任,這已成為當代中學生中存在的越來越嚴重問題。
家史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每個家都健康發(fā)展,社會才能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從而培養(yǎng)學生愛親人、愛家庭、愛社會的美好情感。事實上,家史和國史是緊密聯(lián)系的,通過家史教育、學習,達到對國家、民族社會歷史的學習。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活競爭的能力,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家史教育是實現(xiàn)上述能力的重要途徑。
二、家史教育對提高人文素質的影響
1.家史教育有利于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經濟建設取得巨大的成就,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是中國國民的人文素質反而呈下降趨勢。特別是當代中學生,他們絕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衣食無憂,很少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并逐漸養(yǎng)成鄙視勞動,講排場,比闊氣;霸氣十足,自私而不負責任的壞習氣。列寧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我們的大多數(shù)家庭的長輩還是十分貧困的,都有自己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經歷;都有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優(yōu)秀品德,勤勞、刻苦、好學、上進。這些活教材更親切,更接近我們的生活,非常寶貴,我們應該充分利用。
通過家史教育使學生明白:(1)是什么原因使親人們的事業(yè)、家庭獲得成功,又是什么原因使另外一些人走向墮落,家道衰敗;(2)什么叫理解和寬容,學生對自己的親人長輩在生活事業(yè)上的失誤,往往比較容易理解和寬容。我們要讓他們明白,無論是親人還是其他人,他們在人格上是一樣的,由此及彼,為什么不可以對同學、他人、社會多一些理解和寬容呢?(3)你是家庭的一員,將來會成為家庭的主人,你的言行不僅代表你個人,還關系到你的家,關系到整個社會,要熱愛家,熱愛每個家人,就必須承擔責任、付出犧牲。一個不負責任的人會被人們鄙視,會受到社會譴責、會給家庭甚至給社會帶來不幸。
2.家史教育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課堂上學歷史,往往覺得歷史事件、人物陌生而遙遠,學習被動、索然無味。學習家史則容易激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問題熱烈:“什么叫祖父?”“我的曾祖父有兩個老婆,要不要寫?”“我的叔叔在勞改也寫嗎”?“我在外婆家讀書,爹媽都在哈爾濱,怎么辦?”等等。我在指導時,要求學生對了解到的現(xiàn)象問個為什么,有何看法,等等,學生熱情很高,主要原因是這個作業(yè)寫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親人、自己的長輩,很有親切感。而這此親人長輩們的許多事情是學生迫切想知道的。其次,是有事情可做,有東西可寫,不必拘泥于教材,輕松自由。
通過家史教育,學生對自己的家庭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從中可以學到很多知識。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親人和長輩的許多事跡和優(yōu)秀品質,使他們倍感自豪。更加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熱情,要為家庭增光。更重要的是學會了一種歷史地看問題的學習方法,按照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時代特點去體會人們的活動行為、思想觀念。學會分析原因,并對人物、事件進行客觀的評價,學會刨根問底,查找資料,記錄存檔,從而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家史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家史教育過程中有二大問題比較突出:一是如何看待“家丑”。有許多同學不知如何看待父母的離異,不知如何看待親人被司法機關關押。對此,學生往往以“不知道”或“涉及個人隱私”加以回避,少數(shù)同學寫了也遮遮掩掩,不敢直接表達;二是如何評價親人的功過問題,許多同學往往夾帶過重的個人感情色彩,對長輩的成就評價很高,有意夸大。
針對以上問題需要家長正確引導,把握分寸。更需要老師用辯證觀點進行客觀分析,實事求是地指導學生正視歷史現(xiàn)象;學會正確面對,分析產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時代背景及其影響;站在歷史的高度,以是否適應時代潮流,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fā)展作為標準來判別,什么樣的人是英雄,值得我們學習,什么樣的人是歷史的反動分子,我們應加以批判;幫助學生要從長輩身上汲取營養(yǎng),激勵自己奮勇前進。從長輩的失誤中吸取教訓,把它作為自己的反面鏡子告誡自己,從而使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4.家史教育有利于家長對自己的自我教育,加強對自己行為的自律。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行為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通過家史教育,有些家長感到面子上過不去了,有些家長還會隱瞞自己的不良嗜好,這說明:家長們已經意識到家庭成員的健康行為活動給孩子們的教育示范作用。家史教育不僅給學生一次良好的教育機會,而且也給了家人、長輩一次自我教育的好機會。
家史教育不需要特定的教材、時間和地點,完全取決于家長的文化素質和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程度,它直接、具體、生動,正確引導,經常進行,是對課堂教育非常必要的補充,將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產生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鄭振滿.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2]吳霓.明清南方地區(qū)家族教育考察.中國史研究,1997,(3).
[3]黨明德,何成.中國家族教育.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4]徐少錦.中國家訓史.陜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單位:浙江金華市婺城區(qū)湯溪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