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哲學在20世紀發(fā)生根本轉向,其中,后現代哲學漸趨主流。尼采,19世紀末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非理性主義者。比較后現代哲學的特征和尼采哲學中對現代性的批判,可以發(fā)現尼采思想是后現代哲學的重要思想來源。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 后現代哲學 尼采
后現代主義是當代西方社會經濟政治的觀念反映。后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既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又有根本的區(qū)別。后現代主義繼承了尼采、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阿多諾等人的思想觀點,把現代哲學的某些主題當作自己的話語中心,把它們當作自己的理論淵源;但是,它又用全面否定的手段、摧毀一切的精神,對哲學本體論、實體主義、本質主義等進行了全面的顛覆,宣揚非實體性、不確定性、非同一性、零散性、差異性、多樣性,極端地發(fā)展了其相對主義和非理性主義。在這一棄一揚中,后現代哲學十分鮮明地凸現出自身與尼采哲學的聯系。
既然尼采思想是后現代哲學的重要思想來源,本文就試圖從兩個方面來論述尼采學說對后現代哲學的影響。
一、后現代哲學的特征
姚大志說:“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描述啟蒙哲學的本質,那么我們可以借用尼采的名言:上帝死了。如果同樣用一句話來表達后現代主義的實質,那么我們引用??碌乃枷耄鹤鳛橹黧w的人死了?!睂τ凇昂蟋F代主義”的理解和界定,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一般認為,它最早指那種背離傳統設計風格的建筑學傾向,后被廣泛移植到文學、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種,用來指稱這些領域具有反傳統的社會文化思潮。后現代走向一種具有“極其豐富、復雜思維和理論內涵”的泛文化思潮,可分別從文學藝術、社會文化、哲學三個層面上加以理解。哲學層面上的后現代主義特征,可用三個“終結”來概括。
1.“哲學的終結、非哲學轉向”
結束兩千年來形而上學一統天下的局面,徹底擺脫西方思辨哲學的傳統,宣告形而上學和體系哲學的死亡。如伽達默爾“哲學解釋學”對哲學本體論的含蓄的反叛和超越;羅蒂批判哲學“自然之鏡”,宣告哲學本體論將自行消亡。
2.“真理的終結、理性的隕落”——結束柏拉圖以來的西方理性主義的傳統,放棄終極實在的尋求和真理體系的建立,宣告理性和真理體系終結,否定理性的權威性、合法性,攻擊理性的工具性、壓制性、操作性,否認客觀真理和真理的客觀標準,宣揚非理性主義和真理多元化。
3.“主體的終結、中心的消解”
否定近代以來形成的主體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宣告主體地位和人類中心的死亡;否定人的優(yōu)越、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否定永恒不變的人性和人的本質,反對人道主義,宣揚非中心主義。換言之,反對和超越心物二元論、一元論、決定論,反基礎、本質、理性和道德理想主義,反主體、人類、中心主義的后現代主義哲學就是反對西方自蘇格拉底、柏拉圖以來的一切傳統哲學。
二、尼采對現代性的批判——尼采哲學中后現代思想
哈貝馬斯所說,尼采是對“現代主義”實施顛覆的關鍵人物。在西方現代社會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所謂的現代性,從人文層面上講,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三方面的內容:理性主義、個人主義和新教倫理。這三方面的內容構成了西方現代社會的精神支柱。在西方后現代語境下,這三大精神支柱受到了強烈的沖擊。早在一百多年前,尼采思想中就已經包含了對這三方面內容的猛烈抨擊,從而開始了對現代性的批判和超越。
1.尼采對理性主義的批判
尼采祭起非理性的大旗,以批判現代性。他稱之所以要批判的原因是“理性的巨大原罪”。
歐洲近代理性主義高歌猛進,自培根吶喊出“知識就是力量”,人類自豪地發(fā)現,從自己心靈中閃射出來的理性之光普照萬物,人類乃世界真正的造物主。在這樣的氛圍中,尼采清醒地指出:一切理性的事物,追根溯源,血統并不純潔,其皆源于非理性。只不過,凡悠久之事物,必漸為理性所滲透,使其產生于非理性的由來逐漸磨滅。為此,尼采把理性的出現稱之為“理性的原罪”。
2.對個人主義的批判
個人主義是整個西方資產階級四百年來賴以安身立命的基礎,也是現代性中同每個人關系最密切的一個方面。當文藝復興的曙光劃破中世紀的黑暗之時,新興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宣稱自己重新發(fā)現了“人”,提倡一切價值均以人為中心,這并非泛指一般意義上的人,而是指個體的人。所以,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強調人的地位,啟蒙運動宣揚“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旨在倡導每個人都應該擁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去選擇自己的目標,保證了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進行,也促進了資本主義法律體系的逐步完善。但是,人類的社會性決定了個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生活。個人主義也總是受到集體主義、利他主義等的挑戰(zhàn)。
而尼采則以他的強力意志理論挑戰(zhàn)個人主義。早在他提出強力意志理論以前,他就認為只有通過個體化原則的瓦解才能達到他所提倡的酒神精神。在尼采的整個強力意志理論中,個人是受強力意志左右的,個人主義則是“強力意志最微不足道得階段”。尼采明白,個人主義和現代歐洲人對平等權利的要求是對立得,個人主義既不能實現人人平等的權利,也接受不了十分了不起的出類拔萃的人。在強調強力意志的強弱是世界上萬流歸宗的權衡標準的尼采那里,作為強力意志最微不足道階段的個人主義,隨著人的強力意志的增強,是勢必要被揚棄掉得。
3.對新教倫理的批判
和西方資產階級的興起相伴隨的現代性本身,也是由一場聲勢浩大的宗教改革運動相伴隨的。新教倫理給西方現代社會規(guī)定了基本倫理準則,幫助其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自己卻面臨著無法克服的矛盾: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必然導致市場競爭的加劇,在市場飽和情況下的市場營銷的訣竅就是打破人們節(jié)制而簡樸的生活常規(guī),于是就有了“拿明天的錢來買今天的舒適”的口號。在物欲受到強烈刺激而惡性膨脹起來的時候,新教興起時所依據的理性基礎和它所恪守的新教倫理動搖了。
而尼采早在十九世紀就已經將新教的定義界定為“基督教——以及理性——的半身癱瘓”。他指出,新教會出于同樣的原因在它兇猛傳播開來的地方消失,因為它訴諸立足于理性的思想,而基督教失去根基,正是思想使然。
應該說,反對基督教、反對上帝、反對基督教道德是尼采《權力意志》中最為光彩的篇章,尼采哲學中的非宗教思想,是尼采哲學中最具積極意義的成分,尼采對世俗道德的批判和揭露,無疑是其思想中最閃光的一面。
基督教把世界分為“真實”的(此岸)和“現象”的(彼岸)兩個世界。在尼采看來,此岸世界充滿欲望和激情,而世俗道德假設的彼岸世界,實際上讓人陷入虛緲的空妄之中。世俗鼓吹博愛,提倡無私,壓制個性,但是,人必須依賴自己,依靠自己求得生存和發(fā)展,勇于破壞和創(chuàng)新,才能承擔起偉大的使命。
參考文獻:
[1]姚大志.現代之后[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2.
[2]羅蒂.哲學與自然之鏡[M]北京:三聯書店,1987,4.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尼采.偶像的黃昏[M].周國平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6.
[5]K.Schleclta.Nietzsches Werke,VolⅡ[M].Munich,轉引自:趙敦華.現代西方哲學新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576.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