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古代漢語中,“若”意義極為廣泛。如何確定“若”的本義對其各義項之間的源流關系至關重要。本文在前人基礎上擬從形、音、義三方面重新探求“若”這個字(詞)的本義以及各義項之間的源流關系。
關鍵詞:若 本義 順從 義項
引言
現(xiàn)代漢語中“若”一般不單獨使用,僅出現(xiàn)在某些成語或具有文言色彩的語句中,保留了其“像、如同”以及作為連詞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的義項。前者如“若隱若現(xiàn)”“若無其事”等,后者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等。而在古代漢語中,“若”既可以作動、形、代,還可作副、連、助等,且各個詞性的意義都有好幾個。
譚戒甫《論“若”字的本義及其演變》(見《武漢大學學報》1957年第1期)一文就“若”的本義作了探討。譚文贊同許慎把“若”的本義當作“擇(菜)”講,并舉例說《詩經(jīng)·周南·關雎》有“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因《爾雅·釋詁》釋“流,擇也”,認為此“流”為“若”的借用。理由是“若”“流”音近旁轉。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濫用音近旁轉的典型,因為這樣的例子“只此一家”。此外,譚文認為《說文》對“若擇菜也”的斷句應為“若/擇/蔡也?!保浣忉屖恰埃▋勺郑┞暭~全同,字形也相像,或者后人把‘蔡’偽寫成‘菜’了”。我們先不說其有牽強附會、主觀臆斷、迷信古人的嫌疑和可能,就是其論證思路極其煩瑣、論證方法極其展轉,其間的錯漏不一而足。
本文擬從形、音、義三個方面探求“若”這個字(詞)的本義以及各義項之間的源流關系。
一、“若”本義的探討
《說文·艸部》:“若,擇菜也。從艸、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草?!盵1](P24)擇菜即用手把蔬菜中不宜吃的部分剔除,留下可以吃的部分[12](P1709)??梢姡S慎是從字形出發(fā)來分析“若”的本義。他把“若”看作是會意字:從艸從右,右(手)在艸下。我們對許慎“若”本義的解釋不敢茍同。
首先,因為許慎并沒有看到過甲骨文和金文中“若”的寫法,僅從“若”的小篆的筆法就斷定了其本義。我們知道文字在其演變過程中,有許多訛變,篆文整齊化使得一些原本不是同一筆順和筆畫的偏旁在形體上訛為一樣。這對于探討某些字的造字之義大有妨礙。的確,“若”的小篆寫法若像用手整理蔬菜(艸)的樣子。但是,如果說其本義是擇菜,至少應該有文獻資料佐證,但遺憾的是我們并沒有在文獻中發(fā)現(xiàn)“若”有擇菜的意義。所以,許慎在此也難免犯了主觀武斷的錯誤。
其次,“若”的甲骨文寫法和以及金文寫法和,說明許慎時代的“若”有兩個來源。其一,和后來隸變后寫作“叒”,王筠《說文釋例》論及“叒”“若”本為一字,王國維加以申述,均為和;從形體上很像用右手擇菜之狀。其二,和后來寫作“若(諾)”,據(jù)葉玉森和孫海波考證,從形體上看像一個跪坐之人舉雙手理發(fā)使其順的樣子,所以他們認為若的本義是“整理頭發(fā)并使之順” [11](P367)。
我們認為“若”的本義的確和“順”有關。從甲骨文卜辭來看,“若”的本義也應和“順”有關:“辛丑卜貞帝若王”“貞祖丁隹徝弜若于王”[11](P676)。這兩例的“若”都是表示“順”。
再次,“若”的本義和“順”有關,我們也可以從“如”的意義來看。
“如”是會意字,本義即順從,遵從。《說文·女部》:“如,從隨也。從女從口?!盵1](P262)這也就是徐鍇所說的“女子從父之教,從夫之命”。
“如”和“若”,無論從古代還是在現(xiàn)在來看,在字的形體上都不相似;但是,就這兩個詞的意義,卻有很多相同的地方。①都有“順,從,隨”義:“有律以如己也”(《左傳·宣公十二年》);“帝曰:‘疇咨若時登庸?!薄稌虻洹罚?。②都有“像,似”義:“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王風·采葛》);“若火之燎于原,不可響邇”(《書·盤庚》)。③都有“及,趕得上”義:“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管子·小匡》);“病未若死,祗以解志”(《國語·晉語五》。④都可以作形容詞詞尾,且相當于“然”:“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nèi)缫?,皦如也,繹如也……”(《論語·八佾》);“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詩·衛(wèi)風·氓》)。⑤都可以作連詞,表轉折,有“假使、如果”等義:“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⑥都可以作連詞,表選擇或并列,有“或、與”等義:“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論語·先進》);“凡我同盟各復舊職,若從踐士,若從宋,亦唯命”(《左傳·定公元年》)。⑦都可以與“(之)何”連用,表示“怎樣、奈何”等義:“夜如何其?夜未央”(《詩·小雅·庭燎》);“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傳·僖公三十三年》)。⑧都可以與“干”搭配,用于表示“不定量”。
“如”和“若”不同的義項很少:“如”有“往、適、到”等意義,而“若”沒有;“若”可以指“一種香草(即杜若)”“第二人稱代詞(你或你們)”“指示代詞(這或此)”等,而“如”不能。可見,“如”和“若”之間有著某種關系。后來在意義的引申和假借時,有許多相同的義項。但是否如葉孫二人所說的表示“整理頭發(fā)”還有待于進一步考證。
單周堯認為“象俘虜散發(fā)舉手之狀”。解釋如下:“甲骨文有字,象人舉手跽足與同,惟頭上有,與童、妾等字同,殆即郭沫若所謂‘古人于異族之俘虜或同族中之有罪而不至于死者,每黥其額頭奴使之’者也。又甲骨文有字,象人散發(fā)形,與略同,其上有拘持之,蓋本降服之意,與字作者意略同。又字音若,與奴、虜二字鐸魚對轉(若字日紐鐸部,虜字來紐魚部,奴字泥紐魚部。日古歸泥,則若、奴二字古音尤近),與臧字鐸陽對轉(臧字精紐陽部),與獲字則同屬鐸部(獲字匣紐鐸部)。臧獲者,被虜獲惟奴隸者稱也……” [11](P369)。
本文也認為“若”在形體上像“俘虜散發(fā)舉手之狀”,就獲勝者來說是“降服對方”,就被俘獲者來說就是以“歸順、順從”;放在一起因此本義就是“降服對方并使之順從”,造字時是通過具體的象形來表示較為抽象的概念。我們知道,在原始社會兩個部落之間的戰(zhàn)爭時常發(fā)生。起初,俘虜了對方的士兵就殺死他們,然后割下他們的耳朵(“取”)以邀功。原始社會末期,因為經(jīng)濟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私有財產(chǎn)和階級分化,俘虜不再被殺死,而是被淪為奴隸,因此,“若”字產(chǎn)生的時間應該較“取”晚,應該是原始社會即將瓦解的時候。
那么,“若”甲骨文的兩種寫法和金文的兩種寫法又是如何發(fā)展成許慎時代的“若”呢?我們認為,“叒”是“若”的初文,《六書精蘊》:“叒,順也”。金文在“叒”的基礎上另加有義符“口”以加重強調(diào)順從應諾。篆文整齊化分為兩形:簡形省去人形;繁體頭發(fā)訛為草,人與口訛為右。隸變后楷書分別寫作“叒”和“若”,由于“若”其它義項的產(chǎn)生,表示這一義項的“若”后來寫作“諾”和“喏”,“若”當是“諾”的本字。依據(jù)現(xiàn)有的文獻資料,我們對“若”從甲骨文字到小篆的發(fā)展脈絡分析如下:
二、“若”主要義項淵源的探討
“若”的本義既然是“降服對方并使之順從”,那么從“降服對方并使之順從”引申出一般意義的“順”義就不難理解了,如“弜巳兄于之,若?”(《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藏甲骨文字》1886)中的“若”表示“順利”“播厥白谷,既庭且碩,曾孫是若”(《詩·小雅·大田》)中的“若”表示“順從”。
如何使別人順從自己,最初是用武力使之,后來是用言語施諸,因此也可表“聽從”;聽話者也需用言語回答表示順從,從而引申出“應諾”義,此義后另加義符“讠”寫作“諾”。如“若者,言之符也;已者,言之絕也”(《馬王堆漢墓帛書·經(jīng)法·名理》)。
順從的對象最初是人,后來也可是人言,進一步泛化為“天意、時令”等。如果對象不是指人,順從這一行為又反復發(fā)生,那么“若”就理解為“按、按照”,因此從“順”引申出“按照”義。如“至乎日,若時而出”(《公羊傳·定公八年》)等。
若字屬日紐鐸部,如字屬日紐魚部,在上古鐸部和魚部對轉,兩者有同源關系[7](P157)。
“若”有“象、如同”義,表示同類的兩者或不同類的兩者相比。如“若網(wǎng)在綱,有條不紊”(《書·盤庚上》)等。表示同類的兩者相比的“若”又引申出“同、相當”義。如“與仲尼相若”(《莊子·德沖符》)等。再引申出“及、比得上”,如“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論語·學而》)等。
在用作形容詞詞尾的情況下,“若”“如”“然”等字同源[7](P156)。
若字屬日紐鐸部,汝字屬日紐魚部,在上古鐸部和魚部對轉,兩者有同源關系[7]P157?!叭辍敝阜Q第二人稱,相當于“你(們)”“你(們)的”,因此,“若”也有如此用法。如“吾翁即若翁”(《史記·項羽本記》)等。
“若”各主要義項淵源關系列表如下:
參考文獻:
[1](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漢)劉熙.釋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清)王筠.文字蒙求[M].北京:中華書局,1962.
[5](清)王筠.說文解字句讀[M].北京:中華書局,1988.
[6](清)阮元.經(jīng)籍纂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2.
[7]王 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8]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9]徐中玉.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
[10]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M].北京:中華書局,1996.
[11]《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
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
[1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
(第5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袁長會,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