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午”的文獻常用義為地支名,但“午”的本義是什么,其說不一?!拔纭钡募坠俏臑閮深^粗中間細的杵形,乃“杵”之本字。而“午”假借為“地支第七位”是深受中國古代陰陽五行觀念的影響?!拔纭钡淖至x沿著這兩條道路發(fā)展,脈絡清晰。
關鍵詞:午 杵 本義 引申義 假借義
“午”在現(xiàn)代漢語中幾乎不能單說,而是與其它詞語組成雙音節(jié)詞,如:中午、午飯、午夜等?!冬F(xiàn)代漢語詞典》[1](P1335)列出了“午”的兩個義項:①地支的第七位。②日中的時候;白天十二點。《古漢語大詞典》[2](P211)列出“午”的五個義項:①地支的第七位。②十二時辰之一,大致相當十一時至十三時。③通忤、迕。逆;違。④縱橫相交。⑤姓。我們發(fā)現(xiàn)“午”在古代漢語中的后三個義項,到現(xiàn)代漢語中不見了?!拔纭弊鳛樾帐显诂F(xiàn)代沒有了,另外兩個義項在《王力古漢語字典》[3](P89)中作為僻義歸入了備考欄。這中間究竟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呢?本文旨在梳理“午”的詞義源流,使人們更加了解“午”的詞義演變過程。
“午”的常用文獻詞義為地支名,在十二地支中位第七。我國早在殷商時期就有以干支紀日的記錄,其最古最多見者當為卜辭。東漢許慎將22個干支字全部列為部首,可見對它們的重視。其中對“午”命名緣由的探索是《說文解字·午部》[4](P311):“午,啎也。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痹S慎對十二地支字形的闡釋,呈現(xiàn)出了陰陽二氣在宇宙中的周轉和運行,“午”字顯示了五月陰氣逆陽、冒地而出的情景。許氏以“啎”釋“午”,“啎,逆也?!盵4](P311)用抽象的陰陽二氣的忤逆之形來解說“午”的字形。可見,當時陰陽五行觀念對闡釋文字的影響非常明顯。之后,段玉裁《說文解字注》[5](P746):“《律書》曰:‘午者,陰陽交,故曰午?!堵蓺v志》曰:‘咢布于午?!短煳挠枴吩唬骸?,仵也。陰氣從下上,與陽相忤逆也?!稄V雅·釋言》:‘午,仵也?!粹?,即啎字,四月純陽,五月一陰屰陽,冒地而出,故制字以象其形?!笨梢钥闯鲈跐h字的認知過程中,闡釋者所依托的文化傳統(tǒng)必然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制約和導向,從而來干涉闡釋者對漢字本體功能的確定。但是“午”的本義究竟是不是“啎”呢?
“午”的字形從古至今發(fā)生了幾次轉變。甲骨文,其后填實作,后省為。金文大其上作,侯馬盟書作,三體石經《僖公》作[6](P1037-1038)。小篆作。由于“午”在各個時代字形不一,造成學者們釋義歧出。郭沫若《甲骨文研究》:“甲骨文午字疑當是索形,殆御馬之轡也?!焙∈墩f文部首》:“從午之字有‘御’,卜辭作(早期)(晚期),像人持馬鞭形,則疑午之初形或像馬鞭。”羅振玉也認為“午”是馬策(馬鞭)之形。從“午”的早期甲骨文字體來看,這種說法似乎講得通,但是其金文之后的字體演變卻無法解釋,更是缺少證明此說的例證。我們再看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戴氏侗曰:‘父乙鼎文作,庚午鬲文作,斷木為午,所以半面也。亦作杵,借為子午之午:所以知其為午臼之杵者,舂從午,從臼,此明證也?!绷至x光《文源》:“按古作,作,不從一,則非像地。像杵形,實杵之古文。舂篆作舂,像兩手持杵形,正杵字。”“午”的甲骨文像兩頭粗中間細的杵形,可以用來舂米?!拔纭钡慕鹞男误w,上端變大,向左右伸展的部分是兩個把手,可供兩個人使用,抬起落下時便于用力。除了“舂”從午,可以證明“午”是“杵”的本字外,我們還可以從其它字的形體上得到佐證。如:缶,金文作,下從,像瓦器形;上從午,即“杵”本字,金文作,更像其形。也就是說用杵在器皿中搗黏土,準備做陶器。又如:匋,金文作,上右部是一個面朝左的人,下面是缶,像人執(zhí)杵造器的樣子。所以我們認為“午”是“杵”的本字,“午”的本義當為“杵”。“杵,舂杵也。”同[4](P122)指舂米、搗衣、筑土用的棒槌。
正因為“午”的本義是“杵”,“杵”又指“搗”“捅”的動作,以“杵”搗臼才能舂出米來,以“杵”搗坯才能制作陶器,“杵”的動作就是不斷違逆、抵觸的動作。所以,“午”可以引申出“抵觸”“違反”之義。例如:《荀子·富國》:“午其軍,取其將。”《禮記·哀公問》:“午其眾以伐有道。”鄭玄注:“午其眾,逆其族類也?!薄拔纭庇小澳妗绷x,“逆,不順也” ,在這個意義上進一步引申為“交”,有縱橫相交的意思?!队衿の绮俊丰尅拔纭睘椤敖灰病?。例如:《儀禮·特牲饋食禮》:“俎心舌,皆去本末,午割之?!编嵭ⅲ骸拔绺?,縱橫割之?!薄秲x禮·大射》:“若丹若墨,度尺而午?!编嵭ⅲ骸耙豢v一橫曰午,謂畫圖也。”《史記·張儀列傳》:“今秦發(fā)三軍,其一軍塞午道?!彼抉R貞索引鄭玄曰:“一縱一橫為午,謂交道也。”
楊樹達在《中國文字學概要》中說:“十干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皆系借字,其字各有本義,許君皆以干支為本義,故所釋都誤,不可據依?!薄拔纭钡谋玖x是“杵”,“午”假借為表示地支的第七位。為何借“午”為地支名呢?這其中蘊涵著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哲學思想——陰陽五行?!拔濉保坠俏淖骰?。《說文解字》同[4](P307):“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睆摹拔濉钡淖中慰?,主要指交午居中之意。許慎從文化角度對“五”的釋義,使我們意識到陰陽五行觀念與“五”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于五,人亦應之。”《內經》:“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笨梢姡爸袊湃吮惆盐逍凶鳛檎J識世界的一種普遍原則來應用,因而,中國古代文化中,便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五行網絡框架結構。”[7](P207)在《辭源》中“五”字下的詞條更有410處之多,有五卜、五色、五官、五臟、五谷、五毒、五味、五音等?!拔濉薄拔纭倍衷凇稄V韻》中都是疑古切,讀音相同,意義也有相通之處。“午”有“縱橫相交”的引申義與“五”“交午居中”之意相吻合,因而“午”“五”相通,假借“午”為本無其字的地支第七位。隨著當時陰陽五行觀念的深入,時間的傳統(tǒng)標指雖然有年、月、日,但占主導地位的卻是天干和地支?!拔纭弊鳛榈刂У谄呶恢v的假借義,被廣泛使用,成為文獻中的常用詞義。這時“午”當“杵”講的本義,就在左邊加注“木”旁,分化出一個形聲字“杵”來表示?!盀榱吮WC文字表達語言的明確性,分散多義字職務的工作在不斷進行”[8](P223),自此以后“午”和“杵”有了明確的分工。之后“午”的意義主要沿著時間概念這一假借義的方向往下繼續(xù)發(fā)展。干支字早已與時間概念構成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可以用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午”紀時的時候,作為十二時辰之一,大致相當十一時至十三時,后來又泛指一晝或一夜的中間時段,如中午、午夜。
“午”除作姓氏這一義項外,其詞義變化的線索十分清楚。至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午”的詞義演變脈絡圖。
↗ 杵 → 抵觸、違反 → 縱橫相交
午
↘ 地支第七位 → 白天或夜晚的中間時段
《古漢語大詞典》列出的“午”的③④義項,都是在“午”是“杵”的本字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詞義。在“午”和“杵”各司其職之后,“午”便不再承擔“杵”的意義。而是朝借來的“地支第七位”的意義向下發(fā)展。所以,在現(xiàn)代漢語中,“午”只保留了其假借為時間概念之后的詞義,即①②義項。
注釋: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
(2002年增補本)[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古漢語大詞典編輯組.古漢語大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
出版社,2000.
[3]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4][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5][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徐無聞.甲金篆隸大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4.
[7]段石羽.漢字中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M].烏魯木齊:新疆
人民出版社.2006.
[8]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參考文獻:
[1][清]王筠.說文釋例[M].北京:中華書局.1996.
[2][漢]劉熙.釋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M].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2004.
[4]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M].北京:中華書局.1996.
[5]左民安.細說漢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6]徐復,宋文民.說文五百四十部正解[M].南京:江蘇古
籍出版社,2003.
[7]黃德寬,常森.漢字闡釋與文化傳統(tǒng)[M].北京:中國科
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5.
(閆巖,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