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現象和語義內涵,往往直接或間接地與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聯系。透過漢語詞匯層面,可以窺見漢民族的文化狀況和詞匯的文化淵源。如何稱呼他人,體現出家族親屬關系和社會交際關系,也體現了民族文化的色彩??傮w上講,漢語的稱謂語可以分為兩個系統(tǒng),一個是親屬稱謂語系統(tǒng),另一個是社會稱謂語系統(tǒng),本文主要從親屬稱謂語和社會稱謂語兩個方面來論述漢語稱謂語的民族文化色彩義。
關鍵詞:親屬稱謂語 面稱 背稱 社會稱謂語 尊稱語
語言和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羅常培先生在1947年出版的論文集《中國人與中國文》里有這樣一段話:“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過去的文化靠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著它來推進?!睆恼Z言作為符號體系的角度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內蘊。任何民族語言都負荷著民族深厚的文化內涵。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其中包括認識自然和認識社會的哲學思想、道德觀念、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審美情趣等民族個性特征,無不在漢語中得到廣泛深刻的反映。經過歷史的積淀,最終結晶在詞匯這個層面上。漢語詞匯系統(tǒng)的形成與發(fā)展都與民族文化息息相關,而漢語詞匯的意義構成、漢語詞義的特征、詞義的引申等也都顯示了漢民族的文化特征。因此,要想真正了解并掌握漢語的詞義,必須結合漢民族的文化背景來分析考察。
語言現象和語義內涵,往往直接或間接地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聯系。透過漢語詞匯層面,可以窺見漢民族的文化狀況和詞匯的文化淵源。例如:“胸有成竹”,比喻處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謀劃和打算。如果不了解這個成語出于宋代著名畫家、詩人文與可畫竹趣事的文化背景,就不能體會它的真正含義。因此,學習詞匯不僅僅是學習詞典上的理性意義,而且還要了解詞語的文化內涵。
如何稱呼他人,是一門學問,從中體現出家族親屬關系和社會交際關系,也體現了民族文化的色彩?!吧┳由┳幽f話,遲緩三年我會嫁,嫁去爹的心肝女,嫁去娘的茉莉花,嫁去哥哥的親妹妹,嫁去嫂子的大冤家?!边@支順口溜,生動詼諧地活畫出了家庭中小姑與爹、娘、哥、嫂的關系,帶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色彩。
稱謂語是人們由于親屬和別的方面的相互關系以及由于身份、職業(yè)等等而得來的名稱,如父親、師傅等。總體上講,漢語的稱謂語可以分為兩個系統(tǒng),一個是親屬稱謂語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的稱謂語主要在具有親屬關系的人中間使用。另一個是社會稱謂語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的稱謂語,主要是在親屬關系以外的社會交際中使用。
一、親屬稱謂語
《爾雅·釋親》對中國封建家庭親屬稱謂有較完備的記錄,記載了以本人為中心的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子孫、曾孫、玄孫九代直系親屬的種種稱謂。如今,封建社會早已解體,親屬稱謂也有所簡化,但親屬稱謂系統(tǒng)仍維持著。要了解漢語的稱謂語,首先應了解親屬關系。
二、親屬稱謂的面稱和背稱
漢語的親屬稱謂又可以分背稱和面稱。背稱是在書信及正式場合或背后向人介紹時使用,如:祖父、祖母、父親、母親等等。面稱是用于當面稱呼的,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等?!肮⑵牌拧?,一般也不用于面稱,妻子要跟著丈夫稱只為“爸爸、媽媽”。
三、社會稱謂語
社會稱謂語比親屬稱謂語更具廣泛性,也更具有普遍意義。按照不同的標準,對社會稱謂語的大體分類如下:
(一)通稱指一般不嚴格區(qū)分被稱呼對象的年齡、職業(yè)、身份,在社會上廣泛使用的稱謂語。
1.先生、小姐、女士、太太
“先生”一般是對男性的稱謂語。形式上可以在“先生”前加“老”字,但一般不能加“小”字。也可以在前面加“姓”,表明說話人和聽話人是一種相識的關系。“女士、小姐、太太”是對女性的稱謂?!靶〗恪笔菍ξ椿榕缘姆Q謂,“太太”是對已婚女性的稱謂,不過“太太”還有一種用法,即丈夫用來稱呼妻子?!靶〗恪薄疤钡那懊娑伎梢约印靶铡?,表明說話人和聽話人是一種相識的關系。
2.朋友
“朋友”是近年來青年人中比較流行的稱謂語,在老年人中罕用。朋友前面不可加“姓”?!芭笥选鼻凹由稀澳小薄芭?,構成“男朋友”“女朋友”的格式,還可以表示戀人關系。
3.阿姨
“阿姨”是對母輩女性的稱謂語。它不受已婚未婚的限制。稱呼時顯得親切、隨便,很符合人們趨雅的心理。在形式上,前面可以加姓,構成如“李阿姨”等的格式。
4.大伯、叔叔、大媽、大哥
這四個稱謂語是由親屬稱謂語外化而來的。
(二)職業(yè)稱指與被稱呼者的職業(yè)有關聯的稱謂語。職業(yè)稱的數量很多,又可分為下面幾個小類:
1.司令、軍長、師長……;省長、市長、區(qū)長……;部長、廳長、局長……;校長、院長;經理、主任。
這類稱謂是職務稱,大多數可以形成一個職位由高到低的系列,大都可以區(qū)分正副形成“副軍長、副廳長”等格式。但在面稱時一般把“副”字去掉,而在前面冠以姓氏,以區(qū)別具體的稱謂對象。此類稱謂語一般是下級稱呼上級或平級之間互稱。
2.教授、副教授、講師;研究員、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工程師等。
此類稱謂語是職稱稱,跟人們從事的職業(yè)有密切的關系。它們標志著某人在某項專業(yè)領域所達到的科研水平和學術水平,也可以形成一個由高到低的系列?!敖淌凇笨捎糜诿娣Q,前面可加姓,以區(qū)分具體的稱謂對象。“副教授”一般不用于面稱,面稱時,一般把“副”字去掉?!爸v師”不用于面稱,一般用“老師”代替?!把芯繂T”“副研究員”一般也不用于面稱,而是用教育系列的稱謂語“教授”代替?!翱偣こ處?、工程師”等可用于面稱,但使用更多的形式是“姓+總”或“姓+工”。
3.老師、醫(yī)生(大夫)、作家、編輯、演員、公務員等。
此類稱謂語直接表示了被稱謂者所從事的職業(yè)。有些稱謂語具有雙重功能,既是一種職業(yè),又可用于面稱,如“老師、醫(yī)生”。而有些稱謂語不能用于面稱,只好借用其他行業(yè)的稱謂語。如“作家、編輯、演員”等也常?;シQ或被他人稱為“老師”?!昂蜕?、道士、尼姑”等稱謂語也當屬此小類。
(三)特征稱指反映了某類人共同特點的稱謂語。如股民、追星族、球迷、賭徒、美食家等。此類稱謂語不是一種職業(yè),而是反映了被稱謂者的共同特點或共同愛好,一般不用于面稱。
(四)專稱指專門用于某個特定人物的稱謂語。又可分為下面兩個小類:
1.姓名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名,因此,姓名稱是最普遍的專稱方式。有幾種變化的形式。第一種是姓名全稱,第二種是略去姓,只稱名,這種形式比姓名全稱顯得親切,第三種是只稱姓,不過,這種稱呼局限于復姓,如;“歐陽、夏侯”等,若是單姓應在前面加“大、小、老”等字。
2.特名稱
陛下、皇上、老佛爺、棋圣、體操王子、西部歌王等?!氨菹?、皇上”是封建社會對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謂語;“棋圣”是稱呼聶衛(wèi)平的;“老佛爺”是對慈禧太后的稱謂語;“體操王子”是稱呼李寧的;“西部歌王”是稱呼王洛賓的。這些稱謂語都是某人所特有的,其他人不能隨便使用。其中,有的可以用于面稱,如:“陛下、老佛爺”等,有的只是一種榮譽稱號,不能用于面稱。
四、尊稱語
中華民族自古把“禮”看作社會道德標準?!抖Y記·禮運》說“夫禮者,卑己而尊人?!边@種觀念的影響也體現在漢語詞匯中,在人際交往中多用尊詞謙語。
(一)尊詞
1.對別姓的尊稱。如:
貴姓 貴氏 尊姓 高姓 大姓 上姓
2.對別人名的尊稱。如:
尊名 貴名 大名 高名 令名雅號
3.對別人年齡的尊稱
歸庚 高壽 高齡 尊壽 尊齒 芳齡
4.對別人單位的尊稱。如:
貴廠 貴公司 貴校 貴院 貴社 貴所
5.對別人長輩的尊稱。如:
尊(令)祖父 尊(令)祖母 尊(令)祖(對祖父、祖母)
尊翁(父、公、甫、君) 令尊 令尊翁 令父(對父親) 尊(令、萱)堂 令宣 令慈 令母尊夫人(對母親)
6.令對別人平輩的敬稱。如:
令兄 尊臺 兄臺 賢兄 仁兄 庚兄(對兄長)
令姐 賢姐 令妹 賢妹 令弟 賢弟 仁弟(對姐、弟、妹)
令妻 令夫人 尊夫人 嫂夫人(對妻子)
7.對別人晚輩的敬稱。如:
令郎 令子 令嗣 令公子 令侄 賢侄(對兒子) 令愛 令媛 千金女公子 玉女(對女兒)
令媳 賢媳(對兒媳)
令婿 賢婿(對女婿)
8.對別人書信的尊稱。如:
尊函 惠函 尊札 惠箋 惠書 惠緘(對男性) 芳函 芳翰 芳札 芳箋 玉音 玉札 玉箋(對女性)
9.對別人著作的敬語。如:
尊著 尊書 尊作 大著 大作 巨著
10.對別人言論的敬語。如:
高論 宏論 雅論 尊意 雅意 鈞意 高見 鈞見 尊見(對男性)
芳意(對女性)
(二)謙語
1.自稱謙語。如:
仆 不才 不賢 在下 鄙人 小生 學生 晚輩 后生 后學
2.自稱姓名謙語。如:
敝姓 賤姓 小姓 免貴姓 小名 小字 俗名 俗字
3.稱自己長輩謙語。如:
家父 家產 家慈 家母
4.稱自己兄弟姐妹的謙語。如:
家兄 胞兄 舍兄 胞弟 舍弟 胞姐 舍姐 胞妹 舍妹
5.稱自己子女的謙語。如:
犬子 小女 愚子 拙女
6.稱自己單位的謙語。如:
敝校 敝廠 敞公司
7.稱自己論著的謙語。如:
拙文 拙著 拙作 草文
8.稱自己見解的謙語。如:
淺見 愚見 拙見 鄙見
總之,每一種語言的稱謂詞語都反映著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們的社會結構方式、民族文化、思維方式的特點和民族心理特點。社會關系稱謂常常可以反映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狀況和變化進程。與親屬關系稱謂相比較,社會關系稱謂的形式和意義的變化較快。互相沒有親屬關系的人,他們選擇稱謂時只注重一定的社會交際語境中雙方的社會地位、人身特點與親疏尊卑等。所以,中國人即使面對相同的交際對象,在不同的年代,不同場合,不同政治環(huán)境中,稱謂也會不一樣。不僅如此,在很多場合中,社會關系稱謂還會借用親屬關系稱謂詞語,這就給少數民族及外國人學漢語帶來了很多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講清語音、詞形、基本意義,更重要的是介紹文化和心理背景,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實踐,反復體會和練習使用,使他們在學會使用稱謂的同時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當代社會。
參考文獻:
[1]羅常培.中國人與中國文[M].重慶:重慶出版社,1947.
[2]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鞏曉,新疆喀什師范學院漢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