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標語口號一直都與政治體制改換、社會變革、人民價值取向的變化息息相關(guān)。本文通過推斷標語和口號在中國的起源及其發(fā)展,概括標語口號的不同類型和其語言特點,并從三個階段來分析標語口號與中國社會的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標語口號 起源 類型 語言特點
“標語”,即“用簡短文字寫出的有宣傳鼓動作用的口號”;“口號”,即“供口頭呼喊的有綱領(lǐng)性和鼓動作用的簡短句子”。標語和口號都是為了特定的目標,用簡短的語言達到宣傳的目的。標語用于書面語,口號用于口語,兩者并沒有絕對的界限,標語也可以當作口號來呼喊,口號寫出來后就成為標語。
標語口號并不是中國所獨有的,但卻在中國社會中被廣泛地運用。
一、標語口號在中國的起源和歷史
(一)標語和口號的起源
口號早在秦末陳勝吳廣農(nóng)民起義時就出現(xiàn),“大楚興,陳勝王”成為激勵當時在黑暗統(tǒng)治下人民大眾奮起反抗的有效武器。由于資料欠缺,我們推斷標語的起源可能是清代末年,反清的標語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標語。為了取得民心、推翻一個朝代,不僅需要口號,也需要標語,通過標語的字里行間傳達出革命的理念。在此以后,無論是新文化運動、土地革命、國內(nèi)戰(zhàn)爭還是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在一個集團對抗另一個集團的政治斗爭中,標語口號都成了真正的武器。對民眾有鼓舞人心和振奮精神的作用,對敵人則有震懾和瓦解的作用,對于搖擺不定的中間分子則有利于向正義一方爭取的作用。
(二)標語口號的發(fā)展
20世紀中期是標語口號在中國社會的空前繁榮期。在那個年代,到處都有著形形色色、千姿百態(tài)的標語,全國人民都投身在標語的汪洋大海之中,就連七歲孩童,認字學習也是從標語開始的。標語口號,既是那個時期的重要工具,也是那個時期的重要標識。
作為革新和革命的產(chǎn)物,標語口號在中國社會作為實用的傳播工具被廣泛、頻繁地運用。改革開放以后,雖然標語口號不再像以往那樣鋪天蓋地了,但仍舊被運用著。雖然期間曾有一段時間出現(xiàn)了很多粗暴的、不文明的標語。但隨著中國人本身素質(zhì)的提高和社會的文明進步,標語口號也變得更文明、更人性化,不那么重說教,而更易為人們所接受。比如“地球媽媽太累了,再也擎不起太多的孩子”“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等等,這些具有人文精神的、富有人性化的標語口號,都顯示了社會的進步和國民素質(zhì)的提高。
二、標語口號的類型
(一)激勵類
這是出現(xiàn)最多的標語口號的類型。這類的標語口號是為了特定的目標,為了完成特定的任務,以號召、激勵的語氣說理抒懷,以使人們受到標語口號的激勵和感召而做出相應的行動。比如:1947年,人民解放軍實現(xiàn)了由戰(zhàn)略防御到戰(zhàn)略進攻的偉大轉(zhuǎn)折,我黨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中響亮地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戰(zhàn)略口號; 建國初期為了激勵人們建設祖國時提出的“團結(jié)起來,為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而奮斗”;中國男足為了鼓舞士氣取得比賽勝利時提出的“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等。
(二)陳述類
這類標語口號是用比較平和的語氣敘事說理,以表達宣傳者的觀點和主張。例如:1980年,在改革開放口號的號召下,深圳蛇口工業(yè)區(qū)在建設過程中明確提出并沿用至今的標語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1980年,我國正式開始倡導計劃生育,“只生一個好”成為指導性口號。
陳述類標語口號中有不少是人們長期工作生產(chǎn)和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jié),耐人尋味且蘊涵著一定的哲理和思想。如:向人們宣傳火災防患意識的“一棵大樹,可制造千萬根火柴,一根火柴,可以燒毀千萬棵大樹”;向行人宣傳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寧等三分,不搶一秒”等。
(三)祈請類
這種類型的標語口號是用請求、祈使、提請的語氣敘事說理,例如:中國申辦奧運會的標語“給中國一個機會,還世界一個奇跡”。
(四)警示類
這類標語口號與祈請類標語口號十分相似,但語言更趨命令和勸阻,以起到警示的作用。這類標語常出現(xiàn)在交通、生產(chǎn)、治安防范等領(lǐng)域,例如:“盜用社會財產(chǎn)者可恥”等。
(五)歌頌型
歌頌類標語口號是通過贊揚、歌頌某人某事,來達到宣傳和教育大眾的目的。例如:20世紀中期起,為中國大眾所熟知的“向雷鋒同志學習”,這條標語口號影響了中國的幾代人。
三、標語口號的語言特點
由于標語口號宣傳的目的一般都通俗易懂、簡潔明快,大眾只要識字,不用具備什么專業(yè)知識就能明白它宣傳的內(nèi)容。
(一)標語口號都比較簡明
簡明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簡”,用的語言盡可能少,不用可有可無的詞,不重復啰嗦;另一個是“明”,意思清楚明白,讓人一看就懂,不會產(chǎn)生誤解和歧義。也就是說,“用盡可能少的語言傳遞盡可能多的信息”就是“簡”,“達到盡可能高的準確性和可理解性”就是“明”,“收到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就是預期的目的。就如清朝劉大魁在《論文偶記》中所說:“文貴簡,神遠而含藏不盡簡,故簡為文章盡境?!?/p>
人們所能熟記的標語口號大多都使用通用詞匯,盡量避免晦澀、生僻的詞語。而且語句盡量簡短,基本不使用含有多層修飾成分的長句。例如“高高興興出門去,平平安安回家來”“為人民服務”。標語口號的簡明性使得所要表達和宣揚的內(nèi)容簡潔而明晰,易于被大眾接受。
(二)標語口號具有音樂性
標語雖然是書面語,但它常常用于口語,口號則是地道的口語,因此標語和口號都要讓人看來醒目,讀來順口,也就是說,標語口號必須具有韻律性,這樣才便于呼喊和傳誦,為公眾喜聞樂道,受到更好的效果。有的標語口號用詞平仄相間,因此讀起來朗朗上口,如“科教興邦,教育興國”;有的運用對偶和排比的句子,使人有勻稱整齊的感覺,例如“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三)標語口號是緊貼時代的
標語口號具有宣傳、警戒、明志或廣告等用途,因此與當時的社會生態(tài)息息相關(guān),其內(nèi)容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比如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打倒美帝國主義”;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打倒一切走資派和反動學術(shù)權(quán)威”;到了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時期則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堅持改革,促進開放”“科學技術(shù)是第一生產(chǎn)力”“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等等。標語口號緊跟政治主旨和時代背景,人們不需要天天讀報,從身邊所能看到能聽到的標語口號中就能獲悉國家政策、社會變化。
四、標語口號與中國社會
分析標語口號與中國社會的關(guān)系應該分三個階段來看:革命年代、改革開放時期、新世紀。
標語口號的鼓動性和號召性在革命年代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人們在不斷喊著口號的同時,集體行動、萬眾一心的主旨也就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到革命群眾的血液中;人們經(jīng)常性看標語,從文字中慢慢地變得熱血沸騰,從而提升了革命士氣。“大楚興,陳勝王”“蒼天已死,黃天當立”“迎闖王,不納糧”“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quán)”“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這些標語口號起到了強大的鼓動作用。
新中國建立后,國家趨于穩(wěn)定,需要大力發(fā)展和建設,一些舊的陋習需要徹底地被摒棄,新的政策和習慣要得以貫徹和實施。但當時人們創(chuàng)作的標語口號還改不掉“革命”的口吻,呆板而形式化。有的甚至走向了極端,出現(xiàn)不少生硬蠻橫、粗暴、不文明的標語。標語口號從“鼓動性”走向了“恐嚇性”甚至“詛咒性”。比如“寧可血流成河,不可超生一個”“誰燒山,誰坐牢”等等。這些標語口號的出現(xiàn)反映了當時社會發(fā)展中的不足和人本思想的缺乏。改革的目的和決心是好的,采用的宣傳手段卻是落后和不成熟的。
不過,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及國民素質(zhì)和大眾判斷能力的提高,政府也開始摒棄舊的硬性管理模式,轉(zhuǎn)而走向“以人為本”的服務型管理模式。人們逐步意識到,標語口號也需要更富有人情味和人性化。與先前那種訓誡式標語口號相比,新世紀的標語口號追求對人性的關(guān)懷,漸漸開始使用溫和又有哲理的詞句,這更有利于大眾接受和認可。
可以說,中國的每一條標語口號都帶著時代的烙印,反映了不同時代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觀念。未來的中國標語口號也會在新的社會潮流中不斷地進行改變、更新。
(朱文倩,上海交通大學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