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學院新聞系的實習生小K要返校時,給兩個女同事送了一瓶花,塑料的。雖然花是假的,小K心意卻是真的。
那瓶假花就放在隔壁的辦公室里,看上去像真的一樣,靜靜地立在二樓南邊的那個角落的茶幾上,無憂無慮地站著。有了這瓶花,似乎也給寂寞的室內(nèi)帶來一點小情調(diào)。既便是真瓶假花,也讓人心情愉快起來;不求聞達原來也可以這樣自由自在啊!
秋末一日,有人送來一缽吊蘭,缽沿殘破,而吊蘭卻水靈靈的,綠色的葉片,充滿生機,煞是愛人。偶爾見到,令人生出“破窯出好瓦”的感慨,眼睛一亮之時,心為之砰然。真實的吊蘭就在那缽子的土里生長著,在小樓的一隅,她就像一首生命的歌,給寂寞的人們一點慰藉,一點浪漫。
那瓶假花像標本一樣被收了起來,而破窯里的好瓦——吊蘭竟然理直氣壯占據(jù)了那個茶幾。嬌貴的吊蘭像公主一般,贏得了人們的青睞,地不僅成到了茶幾的主人,還漠視假花的過去,我很不以為然。
“誰的生命更長久?”
為了聊以自慰,我就這樣問自己。吊蘭雖是活的,假花雖是死的,但假花是工藝品,也有其藝術(shù)價值。吊蘭,這缽漂亮的吊蘭,真的能比假花“活”的長么?
難說。
敦煌藝術(shù)、龍門石窟……都是死的.可是它們的藝術(shù)細胞依然滋養(yǎng)著當代的藝術(shù)家們。因而,活的與死的,真的與假的,誰也說不出它們的生命的長短。
品味,決定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