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 親
一幅油畫的題名
關聯(lián)詞:羅中立 美院 陳丹青 《西藏組圖》
1981年初,一幅名為《父親》的油畫,引起許多中國人爭相觀看,而每一個觀看者都不由地在它面前駐足,靜默,感動以至震動,這就是當時四川美術學院的學生羅中立創(chuàng)作的《父親》。油畫是一張巨大的人頭像,一個纏著白頭巾的老農民端著粗瓷碗,那張布滿皺紋的臉刻印著一生的勞苦滄桑,那善良得近乎懦弱的眼神讓人為之心酸。就是這樣木訥無語的父親養(yǎng)育著我們,就是這副佝僂的身軀默默地支撐著時代的根基。站在這幅油畫前,每個人都感受到一種逼人的燒灼感。
作者羅中立出生于重慶,196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四川美術學院附中。在附中二年級時,他來到離重慶二百多公里遠的四川達縣。那個時候教學方針就是為政治服務,要求深入到工農兵群眾當中去教學,羅中立所在的學校在大巴山,油畫《父親》的原型就是一個大巴山農民。1977年9月,國家恢復高考,羅中立報考了四川美術學院。在學校的時候,他依然情系大巴山,難忘山里人,他多次返回山里,終于在1980年底畫出了他心中一直揣著的那個形象《我的父親》,準備參加即將召開的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
參展前有人提意見說,從這個農民身上看不出是舊社會還是新社會,建議作者在頭像上加一支圓珠筆,表示他是一個新社會有文化的農民,為了能夠順利參展,羅中立采納了這個建議,老農耳朵上那支用竹桿套芯的短筆后來成了一個十分經典的細節(jié)。作品送到了北京,《我的父親》一亮相就吸引了所有評委的目光,這是中國油畫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幅巨幅頭像,滿是皺紋的蒼老的面孔,悲苦善良的目光幾乎把所有的評委都打動了。評委之一吳冠中認為應該把“我的”二字取掉,就叫“父親”,因為這個形象代表了整整一代人。
《父親》立刻引起轟動并獲得此次參展作品一等獎。已經定稿的1981年第1期《美術》雜志撤下原定封面,改用《父親》作為封面發(fā)表,結果引發(fā)了一場圍繞《父親》的更大爭論,現在看來,正是這場爭論讓這幅作品有了更大的名聲。
其實就在同期《美術》雜志上,還發(fā)表了著名畫家陳丹青的《西藏組圖》,那也是一組新時期標志性的作品,《父親》的影響太大了,《西藏組圖》的重要性當時未被充分顯示,而在以后的歲月中才逐漸顯示出來。
牧馬人
一部國產影片
關聯(lián)詞:朱時茂 叢珊 張賢亮 《靈與肉》
當年電影《牧馬人》上映時,一定不曾想到,它的主題居然直到現在還未過時,一直貫穿著改革開放以后的三十年,而且還將一直持續(xù)下去——至少目前是看不到盡頭的。因為對于國內的中國人來說,出國還是不出國,似乎是一代又一代都面臨的問題,而對于已經出國的海外華人來說,歸國還是不歸國,也似乎是一個永遠有話可說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部影片的前瞻性真是令人驚嘆,要知道那是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初期,“四人幫”倒臺了,右派平反了,國門剛剛打開,被隔絕的海外人士迫不及待地尋親,其親屬必定是因為有海外關系而飽受“文革”磨難,出國的動因就是不言而喻的了。但是,影片當時是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片而拍攝的,而且其結論是:愛國就要留在祖國。所以當電影推出以后,在社會上還引發(fā)了一場熱火朝天的關于愛國主義的討論。
這部影片根據張賢亮的小說《 靈與肉》改編,謝晉導演,故事情節(jié)很簡單:1980年秋,老華僑企業(yè)家許景由從美國回來,找到了在西北敕勒川牧場的兒子許靈均(朱時茂飾),決定帶他去美國繼承遺產。面對三十多年前拋妻棄子赴美經商、現在已經腰纏萬貫的父親,兒子許靈均感到十分陌生。他在1957年被劃為右派分子遣送至西北牧場當牧馬人,曾經對生活十分絕望 ,但善良質樸的牧民保護他,善待他,他與逃荒的四川農村姑娘李秀芝(叢珊飾)結了婚生下兒子,一家三口過著美滿的家庭生活。并且剛剛得到了平反,又走上教師的講臺。夜深人靜,在北京飯店與父親見面的許靈均心潮起伏,他想起大草原,想起了患難與共的妻子,堅定了他留在祖國的信念,最終他送走了父親,又回到了大草原,回到妻兒的身邊。
其中有這樣一幕情景,是影片的主題表現:
許景由嘆了口氣:“我回來晚了!”
許靈均:“是的,爸爸,假使你五年前回來,我可能跟你走!現在,我寧愿再過艱苦的生活,和祖國一道爬這個坡!”
許景由:“有那么大吸引力嗎?”
許靈均:“你體會不到一個國家在動亂之后站起來時,她的人民那種振奮的感情?!豹?/p>
那時的中國知識分子哪怕是吃了那么多的苦,還是那么單純,深信“文革”結束以后,一切都會好起來。
少林寺
位于河南登封的一座寺廟
關聯(lián)詞:少林功夫 武俠電影李連杰 丁嵐牧羊曲 鄭緒嵐
雖然有“禪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剎”之譽,其實,位于河南嵩山的少林寺的出名是1981年以后的事情,因為這一年,電影《少林寺》公映以后造成了全中國的巨大轟動,引發(fā)了一股強烈的“少林旋風”和“功夫熱潮”。據統(tǒng)計,僅國內的觀影人數即達到5億人次。這部投資120萬元人民幣的功夫電影,僅在香港的票房收入就達一千六百多萬港元,突破香港功夫片歷史最高賣座記錄。
影片故事情節(jié)比較簡單,而看影片的人似乎也并不太看重故事,以至恐怕很少人能夠復述其主要情節(jié)。比起故事來,人們更熱衷于片中的功夫武術。與許多其它武打影片使用替身與特技不同,電影《少林寺》從頭至尾全是真打,主角李連杰所展現的更是他的真實功夫,他從16歲起,連續(xù)五年奪得全國武術冠軍。正是憑此殊榮,19歲的他被選為這部影片的主演,而人們也正是沖著這一點,對他的表演極為認可。其他的少林寺和尚們,也都個個身懷絕技,救唐王,除奸臣,扶正義,濟窮人,少林寺內,仿若理想世界,嵩山上下,似乎圣潔王國,“日出嵩山坳,晨鐘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 ,坡上青青草 ”丁嵐飾演的牧羊女,伴著鄭緒嵐甜美的歌聲,更給影片增添了不少的魅力。
是《少林寺》讓李連杰一舉成為一個功夫明星,從而一步步將他送上了國際級影星的寶座;是《少林寺》使中國武俠電影一炮打響,走向世界,以后在中國乃至世界影壇都掀起一股新風格的武術電影熱潮;是《少林寺》在中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廣泛地掀起了一股武術熱潮;更是《少林寺》讓一座荒山上的冷廟成為全世界著名的名勝??傊渡倭炙隆返某晒κ嵌喾矫娴某晒?,
而直到電影熱映以后很久,我們才得知,這部影片的問世,還得益于幕后“總策劃”廖承志。時任國務院僑辦主任的廖承志對文藝有很深的造詣,尤其是對武打電影情有獨鐘。據說他和廖夢醒姐弟兩人都曾經跟孫中山的保鏢馬相學過武術,所以他懂得武術,喜愛武術。他看了香港著名武打影星李小龍主演的影片《精武門》后,贊不絕口,說,這不是一部很好的愛國的影片嗎?以后他建議香港的電影公司拍兩部武術片:少林拳和太極拳。因為他認為少林拳和太極拳是中國最有名和最具特色的兩類武術。最終《少林寺》在他的促成下完成拍攝,這一切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廖承志傳》里都有記載。
托 福
英文TOEFL的音譯
關聯(lián)詞:英語 自費留學 出國熱
1981年1月14日,國務院頒布了《關于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guī)定》,表明出國留學之路已經打通,這一政策引發(fā)了后來越來越熱的出國熱,托??荚囈搽S之升溫。當年全國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舉辦了首次托福考試。當一大批自費留學生通過托福邁進國外大學校門時,眾多的中國學生從此擠上了一條狂熱的考托學之路。
“文革”時期中學英語課本的第一頁上印著一條馬克思語錄:“外語是人生斗爭的一種武器”,當時沒有人能夠真正體會,到了八十年代,外語才真正成了中國青年實實在在的“人生斗爭的武器”,只是那時英語課本充斥著這樣的句式:Chairman Mao is our red commander.We are his little red guardes(毛主席是我們的紅司令,我們是毛主席的紅小兵)。
TOEFL是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作為外語的英語考試)的縮寫,托??荚囉擅绹逃荚嚪仗帲‥TS)提供,專門用來測驗不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留學生的英語水平。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大學在考慮外國留學生入學申請時常常以托福成績作為錄取的標準之一。一般說來,美國大學要求外國留學生的托福成績在500分以上,研究生則需在550分以上。但在80年代初期,中國留學生剛剛開始探索美洲新大陸,那時美國各大學無論在錄取上還是獎學金的分配上,都給予中國留學生以“最惠國待遇”,其實那時的托福成績要求并不高甚至好壞都不要緊。當時甚至還有一個笑話,說那時中國學生的外語水平實在有限,在一次托福考場上,一個男生推門進來時,正碰撞上一個正要出門上廁所的女生,男同學抱歉萬分地說:“Thank you”(謝謝),讓姑娘捂著頭發(fā)好一會兒愣,不敢相信一個前來考托福的人會出這種洋相。
隨著時代發(fā)展也隨著托福報考人類的激增,中國學生的托福成績扶搖直上。最初500分足以讓人羨慕,到了90年代沒考到600分就是沒考好,而考滿分的已屢見不鮮了。征服了托福,莘莘學子又向其它研究生專業(yè)考試進軍,對雅思、GRE、GMAT等發(fā)起沖擊,所向披靡。
有意思的,后來中國也有了 “漢語的托?!?,即Test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這是測試外國人、華僑和國內非漢族人的漢語水平的標準化考試。
女排奪冠
中國女子排球隊首次奪得“世界杯”女子排球賽冠軍
關聯(lián)詞:郎平 孫晉芳 張蓉芳袁偉民
三連冠 五連冠 《排球女將》
小鹿純子魯光#8226;《中國姑娘》
對于一個從上世紀80年代走過來的人來說,1981年的這一幕是很難遺忘的,那就是在日本大阪市舉行的、歷時11天的第3屆世界杯女子排球賽上,中國女排首次奪得冠軍。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剛剛走出“十年浩劫”陰霾的中國人,在收到這個喜訊時,第一反應更多的是熱淚盈眶而不是輕松歡笑,他們百感交集,他們喜極而泣!這一排閃閃發(fā)光的名字,無疑是當年度被提起最多叫得最響亮的名字:教練員袁偉民,隊長孫晉芳,“鐵姑娘”曹慧英、“鐵榔頭”郎平、“天安門城墻”周曉蘭、“快球手”張蓉芳等等。
女排的首次奪冠,也是中國在足球、籃球、排球三大球運動中的首個世界冠軍。這次比賽采用單循環(huán)制,經過了七輪二十八場比賽,中國女排以七戰(zhàn)全勝姿態(tài),壓倒衛(wèi)冕的主辦國、有“東洋魔女”之稱的日本隊,獲得冠軍。袁偉民、孫晉芳、郎平等分獲最佳教練、二傳和優(yōu)秀球員等獎項。
在取得世界杯冠軍后,次年即1982年,中國女排又參加在秘魯舉行的第9屆世界排球錦標賽,又首次獲得世界女排錦標賽冠軍。1984年,中國女排參加在洛杉磯舉行的奧運會,最終在決賽以直落三局輕取主辦國美國,并首次獲得奧運金牌。這就是令全中國人民都揚眉吐氣的“女子排球三連冠”。
接著兩年,中國女排又獲得了1985年第4屆世界杯冠軍和1986年第10屆世界女排錦標賽冠軍,成就了世界女排史上首個“五連冠”的佳績,這個奇跡令全世界為之震驚。中國女排是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獲得“五連冠”的隊伍,女排姑娘們也成為了當時中國人的模范和驕傲。
1980年代初的中國,正是百廢待興,女排姑娘的拼搏精神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熱情和斗志,中國女排的輝煌成就更成為了中國在80年代騰飛的象征。一部名叫《拼搏》的紀錄片專門拍攝了女排艱難奪冠的過程,作家魯光寫出了報告文學作品《中國姑娘》。女排的巨大影響,還帶動了一部日本電視連續(xù)劇《排球女將》的熱播,那是在中國女排進入鼎盛期的1983年。女主角小鹿純子當時有名的程度絲毫不亞于新世紀里“還珠格格”小燕子。無論愛不愛體育,無論懂不懂排球,全國人民都知道“流星趕月”式的發(fā)球和“晴空霹靂”式的扣殺,而街上少女們紛紛剪掉長發(fā),“純子頭”成為那幾年最為流行的發(fā)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