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資深”似為“著名”的“姐妹詞”,在傳媒上見面的頻率相當高,什么“資深記者”、“資深主持人”等等,有的報紙的時評文章,愛在屁股后面綴一句“本文作者是資深評論員”之類,以示該文不凡品位,吸引讀者眼球。
什么叫“資深”?詞書上找不到解釋,只有“資望”這個條目,就是資歷和名望的意思。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有的報紙對時評作者標明“資深”,大概是想說明作者的資歷長和名望高。
我翻閱了若干報紙的時評版面,發(fā)現(xiàn)一些有影響的報紙如《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經(jīng)濟日報》《工人日報》《南方周末》等,都不在時評文章后注明作者“資深”之類的褒詞。我對“資深”如同對“著名”一樣,從來不以為然甚至反感,原因有二:一是“資深”到底有多深?資深有敗筆,資淺出錦秀,這是常事?,F(xiàn)代時評這種文體是近年才興起的,還處在不成熟階段,有些時評程式化,“由頭+議論+口號”三段式,與編后語差不多;有些時評過分追求快,做到昨日新聞今日評、當日新聞當日評,蘿卜快了不洗泥,毛毛草草,急就成章,“雜”花一現(xiàn)。至于立場錯誤、觀點偏頗的文章更是不時看到。試問,有幾篇時評給人留下印象?讀者看的是文章質(zhì)量,而不是作者“資深”與否。再說作者可能是“資深”傳媒人,但不一定是“資深”時評作者。二是“資深”有“圈版”之嫌。一塊時評版,三五篇文章,都是“資深”所做,這就傳達一個信息:此領(lǐng)地為“資深”所圈,非“資深”者莫入。我曾在某大報編過幾年言論,寫過一百多萬字的言論,但被“資深”嚇得不敢涉足時評專版,怪我沒出息。所以,標明“資深”的時評版,作者面狹窄,寫來寫去就是那幾個“資深”面孔,而且常是網(wǎng)上下載,“資深”讀者對“資深”作者爛熟,久而久之,就遠離時評版了。這大概是時評編者始料未及的吧!因此,我建議時評編者不要在“資深”上費心思,而要在提高時評質(zhì)量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