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甘蔗的人都知道,如把甘蔗分成三個部分,無疑是甘蔗下部最甜,中間部分較甜,越往上部則甜度越小。如同吃甘蔗的道理一樣,新聞采寫也應該“吃”到“最甜”部分。換言之,記者采寫新聞應該追求最大值,以“最甜”來提升新聞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從而把新聞的最大效應完全釋放出來,這在新聞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在一定意義上來說,記者挖掘新聞最大值能力的高低,決定著新聞報道水平的高低,決定著所在媒體美譽度和公信力的高低。筆者試就此話題談點拙見,權(quán)當是引玉之磚。
一、為何提出最大值這個話題
我們知道,新聞價值是新聞事實安身立命之所在,亦是新聞作品魅力之所系,更是新聞記者苦苦追尋的東西。然而,不少新聞從業(yè)人員采寫新聞時往往只是盯住表象的、淺層次的信息做文章,對一些本質(zhì)的、深層次的信息視而不見,因而寫出來的新聞作品,其新聞價值達到最大值的鳳毛麟角。
新聞人人會寫,優(yōu)劣大不相同。有的能抓到新聞的最大值,有的選取的卻是最小值,一大一小之間,新聞傳播效果落差極大。令人憂慮的是,記者抓到新聞就寫的現(xiàn)象仍然突出,不管不挖不抓新聞最大值的事例屢見不鮮。究其原因,既有考核不科學之制度詬病,優(yōu)稿與次稿差別不大,造成誰也不愿意出好稿;也有記者重數(shù)量輕質(zhì)量之偏見,以多發(fā)稿就是“好貓”為追求目標;當然,也有記者判斷新聞價值的能力不足之問題。然而,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在出不出好稿一個樣的情境下,非不能也,是不為也,也就成了記者的第一選擇。
如果聽任這種現(xiàn)象長久維持下去,那最后的結(jié)果必然是:新聞的影響力大打折扣,媒體的競爭力大為削弱,報紙的公信力大大降低,廣告、發(fā)行也會隨之“水淺船難行”,媒體陷入生存困境就為時不遠了,這絕非是危言聳聽。
追求新聞最大值,是因為具備最大值含量的新聞作品所產(chǎn)生的影響力非常巨大。1960年2月28日,《中國青年報》一版刊發(fā)長篇通訊《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詳細記敘了當年2月3日下午5時到深夜,7個小時內(nèi)發(fā)生的一件從死亡線上奪回修路民工生命的故事:山西平陸61位民工不慎食物中毒,急需特效藥。消息立即傳到北京,醫(yī)藥部門以及有關(guān)單位緊急動員,以最快速度,由空軍把藥品投送到目的地,民工化險為夷。
第二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轉(zhuǎn)播,這篇通訊《人民日報》以整版篇幅轉(zhuǎn)載,并加了很長的編者按。接著,中央和各省市的主要報刊大都轉(zhuǎn)載,創(chuàng)造了一篇文章被轉(zhuǎn)載次數(shù)之多空前絕后的紀錄。這篇通訊還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30多年,并不斷被選刊在各種作品集,如《中國新文學大系》《50年新聞通訊名作100篇》《中國報告文學精品庫》,原文現(xiàn)存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
據(jù)當時的采訪記者王石介紹,這條線索是他們在《北京晚報》上讀到的一條短訊,新聞不過幾百字,卻使他們激動不已。盡管已經(jīng)有媒體報道過了,但他們?nèi)匀粵Q定炒這盆“冷飯”,而且決不添加任何“佐料”,把它原有的“好滋味”全給“炒”了出來。
如今再回過頭來讀這篇通訊,一種穿透時空的張力和魅力依然勁射。相比而言,《北京晚報》傳遞給人的僅僅是一個表層信息,新聞價值極?。欢吨袊嗄陥蟆穫鬟f給人的卻是深層次的信息,新聞價值最大值得到了最佳開掘,其感染力和影響力也達到了輝煌頂點。由此可見,千方百計地挖掘新聞最大值,應當是每一個新聞人的刻意追求。
二、如何判定新聞價值大???怎樣對其進行劃分
美國學者布賴恩·布魯克斯等人在《新聞寫作教程》中指出,對于記者來說,判斷新聞價值最重要的標準是:讀者,影響,接近性,及時性,顯要性,異常性,沖突。著名報人王文彬以為,至于審定新聞價值之標準,可依下列尺度:(1)果為最新穎適切的消息么?(2)確與社會人類有利害關(guān)系?(3)足以引起多數(shù)人的興味么?(4)適合本報特殊旨趣么?
新華社原總編輯南振中則認為,在分析和判斷新聞作品的新聞價值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要注意分析新聞作品的內(nèi)容與讀者的關(guān)系。稿件的內(nèi)容牽動的讀者層愈廣泛,讀者人數(shù)愈多,新聞價值也就愈高;稿件對讀者的影響越是重大,新聞價值也就愈大。二是要注意新聞內(nèi)容與實際生活的關(guān)系。要認真分析新聞作品是否抓住了實際生活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可以說,決定新聞價值的,應當是由對讀者、對實際工作、對現(xiàn)實生活產(chǎn)生的影響的程度來決定。
判定一件新聞作品的新聞價值是大還是小,各媒體各名家雖各有獨到眼光,但大體上還是“異曲同工”。綜合各家觀點,求同存異,筆者將其概述為:主題重大,深刻體現(xiàn)黨的方針政策,回答讀者關(guān)心的重要問題;新聞性強,在第一時間內(nèi)搶先傳播;精心寫作結(jié)構(gòu)佳,簡練生動文風實;社會效果好,在廣大讀者中產(chǎn)生強烈反響。
新聞價值有大也有小,這一點在業(yè)界毫無爭議。比如,新華社在評選優(yōu)秀新聞作品的過程中,除對新聞作品進行定性分析之外,還要對新聞作品進行定量分析。他們按照《新聞價值量表》,把新聞作品題材蘊含的新聞價值分為“很大”、“較大”、“一般”、“較小”、“很小”五個等級,“新聞價值很大”的新聞作品可得五分,“新聞價值比較大”的新聞作品可得四分,其余三個等級依次遞減??梢哉f,這個劃分法既科學合理,也符合新聞規(guī)律,值得借鑒。
對新聞價值進行合理界定,雖然只有極少數(shù)像新華社這樣的媒體提出了具體的評判標準。但現(xiàn)實卻是不少新聞單位對記者采寫的稿件實行分級打分制。如《安徽日報》改進新聞考核制度,鼓勵記者多采寫好稿。該報稿件分值向重要稿件、精品稿件傾斜,其中,把A類好稿與C類稿件分值差距拉大到5倍。記者采寫重大主題報道,有一篇上頭版頭條并被評為A類好稿者,即可完成當月任務。
重獎好稿,以一當十,記者寫好稿、出精品的積極性就會充分調(diào)動起來。令人欣喜的是,全國已有不少新聞單位在這方面建立起長效激勵機制。
三、怎樣追求新聞的最大值
鄒韜奮說過,我每得到一個題目,先盡心思索,緊緊抓著這個題目的要點所在。古人說:“讀書得間”,這也許可以說是要“看題得間”,你只要抓住了這個“間”,便好像拿著了舵,任著你的筆鋒奔放馳騁,都能夠“搔到癢處”。
名報人馬達則言,不要就事論事地看問題,不要抓到一點就動手寫新聞,而要用心想一想:我采訪到的事實,我要寫的新聞,是想向讀者說明什么,是針對什么社會現(xiàn)象和群眾思想來說的,它會不會引起讀者的注意,怎樣才能使我采寫的新聞在讀者中產(chǎn)生較大影響?是不是“用心想一想”,情況大不一樣。
“你若敲打你的腦袋,奇異的才智就會涌來?!逼鋵?,好的新聞作品,大多數(shù)時候是“想”出來的?!啊眯南胍幌耄闆r大不一樣。’”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這是因為,當大量的新聞事實擺在你面前且已反復做過報道,而其中的新聞價值并未掘盡時,這時的新聞你就得去“想”出來,這個過程比采訪的“跑”更辛苦、難度也更大。挖掘新聞的深層意義,追求新聞的最大值,就是需要記者思考,思考,再思考。毫無疑問,一個優(yōu)秀的記者往往更要善于思考,其思想投入也更多于并重于軀體投入。正如詩人郭小川所說:“生活真像杯濃酒,不經(jīng)三番五次的提煉啊,就不會這樣可口?!庇浾咭獙懗龊玫男侣勛髌罚趾螄L不是如此呢?
既然新聞價值分為“很大”、“較大”、“一般”、“較小”、“很小”五個層次,那么在同源信息中如何尋找非同質(zhì)化的亮點、最終尋覓得到新聞的最大值呢?筆者認為主要路徑有三條:一是活用背景,二是巧取角度,三是精心寫作。
先說活用背景。任何新聞事實的產(chǎn)生,都離不開特定的環(huán)境、歷史條件,以及變動的過程與產(chǎn)生的原因。這些環(huán)境、歷史條件、原因和變動的過程,就是我們常說的新聞背景。一篇新聞報道,如果不交代必要的背景材料,就很難顯示它的新聞價值及社會意義,也就很難讓讀者理解它的實質(zhì)內(nèi)容。
宋代詩人葉紹翁用“一枝紅杏出墻來”表現(xiàn)“滿園春色”,他著墨的是最具特點的“一枝”,可謂是“動人春色不須多”。新聞中活用背景也應做到這一點。新聞背景在新聞中只是配角,一般是用來烘托、說明或顯示報道的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的。因此,使用背景材料應力求以一斑見全豹。如《中原我軍占領(lǐng)南陽》文中提及:“南陽為古宛縣,三國時曹操與張繡曾于此城發(fā)生爭奪戰(zhàn)。后漢光武帝劉秀,曾于此地起兵,發(fā)動反對王莽王朝的戰(zhàn)爭,創(chuàng)立了后漢王朝。民間所傳二十八宿,即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陽一帶?!庇捎诨钣昧诉@些歷史背景,文章的深度和厚度躍然而出。這樣的例子在媒體的新聞實踐中十分普遍,這里就無需多列舉了。需要提醒的是,活用背景,因文而異,宜用則用,畫蛇添足不可,錦上添花才行。
再說巧取角度。蘇東坡云:“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辈蓪懶侣剷r,選材、立意、表達,以及取事著墨、敘事狀物,都需要選準角度。當然,在角度的選擇上也是有章可循:
可從貼近讀者的需要選取角度。面對采訪得來的一大堆材料,要從讀者需要的角度出發(fā),精心挑選讀者最感興趣的事實,最能說明問題的著眼點來進行報道,使讀者感覺到你提供的信息有不同凡響的見解。
可從事實本質(zhì)的最佳側(cè)面選取角度。正如一個多棱鏡,可以閃射出不同的折光來。在選取報道角度時,要廣開思路,在事物的各個側(cè)面中,選取最能直接反映本質(zhì)最佳角度鋪陳成文。
可從報道對象最新變動中選取角度。變動出新聞、變動出角度,特別是遇到報道對象是熟人熟事時,要在通常報道角度的基礎(chǔ)上加以擴展、補充,力求老中求新、異中求新、新中求特。
事實上,許多榮獲大獎的新聞作品表明:選準角度,精品易出。
比如,2004年11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召開慶功會,慶祝袁隆平院士獲世界糧食獎。當?shù)厮募颐襟w報道了這一新聞。
第一家媒體從《50萬元獎給“雜交水稻之父”》視角切入;第二家媒體從《湖南50萬元獎勵袁隆平》視角著手;第三家媒體從《省長三祝袁隆平》視角聚焦;第四家媒體從《袁院士,請您坐中間》視角突破。
誰抓取的新聞事實最新,顯然是第四家媒體。第一家與第二家強調(diào)的是“50萬元的獎勵”。重獎科學家當然可以作為報道的價值依據(jù),但這樣的報道已很多,無新鮮感。第三家和第四家的報道并沒有在標題中將這一元素寫入,前者突出的是“省長三?!?,仍無大的新意;后者突出的是“省長讓座”,倒是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而在“省長三?!焙汀笆¢L讓座”之間比較,“省長讓座”更勝一籌。
一個優(yōu)秀記者最可貴的素質(zhì)是善于或者從人們司空見慣的普通事實中,去發(fā)現(xiàn)具有最大值的新聞事實,或者從剛剛“浮出水面”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別人沒有看到的重要意義。正如歌德所說的那樣,獨到性的一個最好標志就是在于選擇題材之后,能把它加以發(fā)揮,從而使大家承認壓根兒想不到會在這個題材里發(fā)現(xiàn)那么多的東西。無數(shù)獲得新聞大獎的作品表明,在諸多記者采訪同源信息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在現(xiàn)場中尋找非同質(zhì)信息,在材料中捕捉非同質(zhì)信息,在整合中發(fā)現(xiàn)非同質(zhì)信息,惟其如此才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和驚喜。
至于精心寫作,則是常識性問題,展開來講就不必了。簡單來說,精心寫作,關(guān)鍵是要制好標題、寫好導語、順暢結(jié)構(gòu),簡練文字,把事說清楚,把話說清楚,只要把握好這些要領(lǐng),一篇好稿也就呼之而出了。
有人說,新聞往易處寫,易在重復,千稿一面;新聞往難處寫,難在創(chuàng)新,一稿一面。其實,記者的偉大和難當之處,就是每天要處理一個“新”字。哪怕與“新”字沾上一點點邊,那也是一種對舊的慣性思維的突破。守舊易,創(chuàng)新難,道理即是如此。
新聞記者永遠是一個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的常干常新的職業(yè),前所未有和與眾不同應當是永恒渴望。植根于感性和理性混合土壤中的美,才是具有永恒的魅力。在采寫新聞時,每一個記者都要抓最大值,即抓“很大”、“較大”值,切忌抓“一般”值,至于“較小”、“很小”值就更不用白費功夫了。
新聞價值的有無或大小,是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包括新聞報道的事實)自身決定的,是客觀存在,既不是記者采訪時強加上去的,也不是編輯處理稿件時賦予的。如把新聞價值比喻為礦石的話,記者只能“挖掘”,編輯只能“提煉”。由此可見,除了記者的“挖掘”之外,編輯的“提煉”也不可或缺。
“言而無實,罪也?!比绻话研侣劦淖畲笾低诰虺鰜?,那就是記者大大的罪過了。作為一名新聞記者,你難道真的想時常犯這樣的錯誤么?
參考文獻:
⑴南振中:《優(yōu)秀新聞作品的“遺憾”》,見《記者的戰(zhàn)略眼光》一書,2001年出版
⑵彭朝丞:《獲獎消息賞析》,2001年1月出版
⑶汪家駟:《創(chuàng)新:黨報改革的永恒主題》,見《新聞戰(zhàn)線》,2007年第12期
⑷張學階:《試論新聞報道的創(chuàng)新突破》,見《城市黨報研究》2007年5期
(作者單位:浙江嘉興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