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陜甘寧邊區(qū)的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作為先進文化指導中國社會進步的成果體現。它的建設成就有力地促進了中國革命的發(fā)展,最終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探討陜甘寧邊區(qū)文化建設成就的生成機理,對我國目前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
[關鍵詞] 陜甘寧邊區(qū) 先進文化 中國共產黨
陜甘寧邊區(qū)的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qū)所領導的革命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作為先進文化指導中國社會進步成果的體現。它始終把大力發(fā)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作為前進方向。它的建設成就,不僅對當時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對黨所領導的解放區(qū)人民革故鼎新、創(chuàng)家立業(yè)、建設新社會起著推動作用,而且也是我國文化發(fā)展史上的一次大變革、大騰飛,在我國文化發(fā)展史上,有著里程碑的意義。
一、新民主主義理論的確立:陜甘寧邊區(qū)文化建設的邏輯前提
陜甘寧邊區(qū)文化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與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是分不開的。當時的中國處在一個劇烈轉變的時期,代表各階層利益的文化思潮在這里碰撞。如何形成一種促進革命發(fā)展的文化理論,是對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嚴峻考驗。形成和成熟于陜甘寧邊區(qū)的新民主主義理論,是指導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它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就其文化理論來講,它主張實行一種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吸收各種優(yōu)秀文化的新的文化理論。
1、新民主主義理論規(guī)定了陜甘寧邊區(qū)文化建設的價值取向。在陜甘寧邊區(qū),毛澤東一直強調,我們共產黨人“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斗,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斗”。這就是說,“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yōu)橐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tǒng)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yōu)橐粋€被新文化統(tǒng)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 [1]P663。一句話,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我們黨在文化領域中的主要任務。為實現這個戰(zhàn)略目標,1944年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qū)文教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我們的工作首先是戰(zhàn)爭,其次是生產,其次是文化。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zhàn)勝敵人的?!保?]P1011概括地說,這一時期,我們黨充分認識到文化對政治和經濟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文化為政治服務的基本觀點,領導人民建立廣泛的文化統(tǒng)一戰(zhàn)線。也就是說,在陜甘寧邊區(qū),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就是為了及時深入地喚醒民眾投入到抗戰(zhàn)的洪流之中,并使之轉化為人們內心深處的共同信仰和忠誠信念;就是為了團結和動員各階級、各階層的人們?yōu)辄h的事業(yè)和中國革命的發(fā)展英勇奮斗,并使之深深融入人們的道德價值觀念和精神風貌;不斷適應中國政治和經濟的發(fā)展變化,自覺把握和建構符合這一時代要求的新民主主義文化。
2、把文化建設納入革命機器是新民主主義理論的一個特色。在陜甘寧邊區(qū),中共中央清醒地認識到,要使一個大而弱的中國戰(zhàn)勝一個小而強的日本,必須重視文化對革命的影響和作用,建立最全面最廣泛的“文”“武”兩個統(tǒng)一戰(zhàn)線,充分發(fā)揮革命文化的巨大力量,推動文化建設的大力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使人民群眾覺醒起來,才能喚起潛藏在人民群眾中間的感召力量和民族精神,從而讓我們的文化“很好地成為整個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的武器,幫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敵人作斗爭”[2]P848。這既是延安文化所蘊含的歷史內涵,也恰恰是一切先進文化的內在要求,即適應社會實踐的發(fā)展和變化,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和利益,推動人類歷史的文明和進步,并成為指導社會前進的最活躍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二、與時俱進文化特征的把握:陜甘寧邊區(qū)文化建設的有力保證
在陜甘寧邊區(qū)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握與時俱進的文化特征,對文化內容進行積極的創(chuàng)新。這種文化創(chuàng)新,就是致力于創(chuàng)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民族文化形式和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內容,使陜甘寧邊區(qū)的文化建設始終符合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陜甘寧邊區(qū)文化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方向,推動建設什么樣的文化是一個政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幟。中國共產黨自創(chuàng)立之日起就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這面精神旗幟,不斷推進中國先進文化的繁榮發(fā)展。有了這面旗幟,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為主動;有了這種主動精神,我們黨在發(fā)展先進文化和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時就獲得了一個重要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必須和中國的具體實踐完全地統(tǒng)一起來,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地解釋中國歷史和中國革命中所發(fā)生的實際問題,并給予理論的說明。有了這樣的認識,發(fā)展先進文化,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確立了一條極其重要的思想原則:馬克思主義是需要的,但是一定要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qū)對發(fā)展中國先進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理論貢獻,也是陜甘寧邊區(qū)文化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2、繼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汲取世界優(yōu)秀文化成果是陜甘寧邊區(qū)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鴉片戰(zhàn)爭之后,近代中國文化發(fā)展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原本占社會主導地位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日漸衰微,而西方文化則伴著殖民侵略而來。我們到底是被動地無選擇的接受它們,還是結合中國的現狀揚棄和改造它們,進而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民族文化,這在文化界一直存在著激烈地爭論。
在陜甘寧邊區(qū),黨中央和毛澤東認為,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優(yōu)秀歷史文化遺產,有其特性和許多珍貴品質。外國文化也一樣,其中也有我們可以接受的、進步的好東西。毛澤東說:“我們信奉馬克思主義是正確的思想方法,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忽視中國文化遺產和非馬克思主義的外國思想的價值?!保?]P191繼承中國過去的文化思想和接受外來的思想文化,并不意味著無條件地盲目照搬套用,而必須結合現實的情況,以廣大人民的實際需要為基礎。我們不能割斷歷史,而應該批判性地解放和激活中外歷史文化中有生命力的成份和因素。譬如,自強不息、反抗侵略的進取精神和愛國情懷;以天下為己任、憂國憂民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尚人格;鞠躬盡瘁、舍生取義的奉獻精神和英雄氣概等。這些寶貴的精神遺產都是我們值得繼承和弘揚的偉大民族精神。同時我們也要吸收、借鑒世界上一切國家和民族的先進文化因素,比如資本主義啟蒙時代的進步文化,也曾對封建文化產生了極大的沖擊,中西文化的相互激蕩,出現了近代資產階級文化的潮流,這一切都為創(chuàng)立陜甘寧邊區(qū)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本著求真務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開拓創(chuàng)新的進取精神,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既抓住了中國先進文化的靈魂——馬克思主義,又抓住了中國先進文化的生命力——同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相結合,創(chuàng)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這不僅為陜甘寧邊區(qū)文化的創(chuàng)新注入了新的靈魂,而且為其繼續(xù)繁榮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文化體系、文化氛圍、文化思想和文化特征。
三、大眾化文化品格的孜孜追求:陜甘寧邊區(qū)文化建設的內在要求
文化植根于、來源于、服務于人民,文化工作者始終要做群眾的忠實代言人,努力創(chuàng)造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大眾文化。建設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大眾文化,是陜甘寧邊區(qū)文化建設的根本要求。
1、豐富多彩的生活和社會實踐是陜甘寧邊區(qū)文化建設的唯一源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告訴我們,只有人民才是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只有人民的現實生活才是文化創(chuàng)造的唯一源泉。在陜甘寧邊區(qū),毛澤東和黨的許多領導人結合中國的實際認為:革命文化就是人民生活在革命家頭腦中的反映。文化所描寫與反映的世界就是工農兵以及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文化所指的藝術家,不論是作家、畫家、音樂家,還是民間藝人,仍然是人民群眾。因此,這一時期黨中央一再要求我們的文化工作者必須到群眾中去,到群眾的現實生活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和分析一切階級階層的廣大群眾的內心世界和真實感受。以此為指導,在邊區(qū)涌現出大批的文化工作者爭先恐后地奔赴戰(zhàn)爭第一線的火熱場面。
2、文化工作者要與群眾密切聯系,始終做群眾的忠實代言人。
“一切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只有聯系群眾,表現群眾,把自己當作群眾的忠實的代言人,他們的工作才有意義?!保?]P864做群眾的忠實代言人,首先要求我們的文化工作者必須盡可能地接近群眾,盡可能的與群眾相結合,否則我們的文化就是“無兵司令”,它的作用就發(fā)揮不出來。遵照這一主張,陜甘寧邊區(qū)的廣大文化工作者創(chuàng)造了大量真正貼近群眾生活、抒發(fā)群眾愿望、歌頌群眾英雄、激昂群眾斗志、凝聚群眾情懷、提升群眾素質的感人作品。比如《逼上梁山》、《東方紅》、《繡金扁》、《兄弟開荒》、《夫妻識字》、《黃河大合唱》等作品,至今都是人們廣為傳唱的文化精品。
其次,要求我們的文化工作者要與“欣賞者”,即工農群眾相結合。而要實現這個結合就得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來一個變化,來一番改造”。其一就是世界觀、立場和思想的轉變,即通過學習馬列主義和參加無產階級的社會實踐來“破除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影響”,使自己在思想上和行動中與人民大眾走到一起;其二就是感情以至言語的轉變,即不斷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工農兵大眾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深入百姓的生活、學習百姓的語言、反映百姓的情感,進而使我們的文化真正“為一般平民所共有”,而絕不是“少數人所得而私”[2]P1058,真正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大眾文化。
陜甘寧邊區(qū)的文化是先進的文化,它不僅順應歷史潮流,反映時代精神,代表未來方向,而且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是推動當時中國社會前進的精神動力。中國共產黨在陜甘寧邊區(qū)發(fā)展了中國的文化,牢牢地把握住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并使之成為新民主主義勝利的火種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根基。今天站在改革開放的新視角,探討陜甘寧邊區(qū)文化建設成就生成機理,對于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學術價值?!?/p>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國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 馬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