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在人們逐漸地熟悉商標和馳名商標的同時,在我國又出現了另一類名稱,那就是“中國名牌”和“中國世界名牌”。對于很多人來說,可能并不清楚它們到底是指什么,但是感覺它們應該是商標中的佼佼者??墒?,實際上它們與商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概念,也沒有必然的聯系,前者是我國質檢總局對產品評價后授予的一種稱號,后者是一種法律術語。
[關鍵詞] 商標 中國名牌 法律關系
當前,我國按照WTO規(guī)則中《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xié)議》(簡稱為Trips協(xié)議)的要求,把經濟生活中與品牌相關的內容都歸結到了知識產權中的商標保護的范疇,這也是所有WTO成員國統(tǒng)一的做法。從法律上來說,在商標之外不應該再存在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品牌問題,所有的品牌問題都應該被納入到商標的領域進行統(tǒng)一的規(guī)范、管理和保護,這是WTO規(guī)則中的要求,也是所有成員國都必須遵守的強制性規(guī)定,我國是WTO成員國,當然也必須遵守這一規(guī)則。事實上,從我國現有的法律規(guī)定來看,也完全遵守了這一規(guī)則。在我國現實中,在商標之外又出現了與商標的法律含義基本重疊的“中國名牌”和“中國世界名牌”的用語,從社會的角度來說,這只能是我國市場發(fā)展和經濟生活中的一段插曲,作為WTO成員國和國際經濟貿易中的一員,我國的法律制度不可能游離于世界絕大多數國家認可和實施的規(guī)則之外,所以說我國現實中的這種現象應該得到合理的規(guī)范。為了說明相關的問題,下面就首先介紹我國當前對商標的法律規(guī)定。
一、我國法律中對商標的規(guī)定
當前,我國規(guī)范和保護商標的法律已經比較完善,在內容和保護水平上都已經達到了WTO中Trips協(xié)議的要求,也符合我國已經加入的對商標作出最基本規(guī)定的國際公約——《保護工業(yè)產權巴黎公約》的要求。我國的法律體系以《商標法》為基礎,以國務院頒布的《商標法實施條例》、國家工商管理局頒布的一系列部門規(guī)章和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司法解釋共同組成。在我國政府中主管商標事務的行政機關是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所屬的國家商標局和商標評審委員會,對商標的監(jiān)督管理和行政執(zhí)法保護都由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來完成。
按照我國《商標法》的規(guī)定,在我國商標分為非注冊商標和注冊商標兩大類,非注冊商標就是自己選擇或者設計了商標圖案以后直接在經濟活動中當作商標進行使用的商標,當然這種商標的圖案不能違背《商標法》的規(guī)定;注冊商標就是自己選擇或設計了商標圖案以后再到國家商標局通過申請依法獲得批準的商標,在我國注冊商標又包括商品商標、服務商標、集體商標和證明商標四種。按照我國當前的法律規(guī)定,不論什么行業(yè),也不論什么領域,只要開展了經濟活動,除了在香煙上必須使用注冊商標以外,在其他任何商品上都可以自愿地選擇使用注冊商標或者非注冊商標,凡是在商品上使用的商標就叫做商品商標。同樣,在經濟活動中的任何服務行為也都可以使用注冊商標和非注冊商標,凡是使用于服務上的商標就是服務商標。集體商標與證明商標的獲得和使用有著特殊的規(guī)定,集體商標的作用主要是對外表明使用該商標的人(包括單位)都是集體商標所有人管理的成員,因此這種商標的使用者都不能是這種商標的所有人,這種商標最常見的就是各種協(xié)會、學會和團體以自己的名義申請注冊的商標,自己不使用,而由自己的全體會員使用,商標權利人對這種使用進行監(jiān)督和管理。證明商標的作用與集體商標有些近似,也是由具有一定管理職能的組織申請注冊,該組織自己不能使用,而由符合該注冊商標條件的個人或者單位通過向該組織申請而使用,與集體商標所不同的是,這種商標對外不是體現一種會員和集體關系,而是體現一種產品或者服務所具有的特色和質量保證,以表明這種商品或者服務在原產地、原料、制造方法、質量或者其他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
當注冊商標或者非注冊商標經過長期的使用和廣泛的宣傳,致使使用該商標的商品或者服務具有可靠的質量保證和良好的商業(yè)信譽,同時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一定的經營規(guī)模時,商標權利人就可以通過申請,由國家商標局、商標評審委員會或者法院認定為馳名商標。
當前在我國,除了上述商標以外,還有一種商標就是“著名商標”,這種商標在《商標法》中并沒有規(guī)定,而是由各個?。ㄖ陛犑校┘壒ど坦芾砭衷谧约旱男姓芾韰^(qū)域內對已經使用的商標進行評比后所授予的一種榮譽和稱號,獲得這些稱號的商標當然全部都是《商標法》中認可的商標。由此也能看出,“著名商標”并不是一種新的商標,而是對已經存在并且使用的商標中比較優(yōu)秀的那部分商標的一種獎勵稱號,在這一點上它與馳名商標很相似,只是馳名商標是由《商標法》中直接規(guī)定的,而且也是由《保護工業(yè)產權巴黎公約》中規(guī)定的。而“著名商標”是我國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在國際上并不能得到認可。
從我國上述的規(guī)定中就能清楚地看出,我國現在的商標制度已經完全能夠覆蓋到我國經濟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換句話說,在我國經濟生活中,凡是經營者想利用品牌來區(qū)分和標示自己的產品或著服務的地方都可以通過使用商標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且一旦合法地使用了商標以后,這種商標還能受到法律的認可和保護。因此,從邏輯上來說,根本不需要在商標之外再另外設立一種與商標體系近似的標示體系來評價和區(qū)分商品和服務,因為商標的基本功能就是區(qū)分不同的商品和服務,具有比較科學的區(qū)分功能;而馳名商標體現的就是一種能夠被國際社會和絕大多數國家法律認可的對商品和服務的評價功能,評價的標準是由法律制定的,具有穩(wěn)定性,而且內容涉及到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信譽、規(guī)模、經營歷史和知名度,是一種比較科學的評價體系。由此可見,現有的商標制度已經在商品或服務的區(qū)分和評價方面都作出了比較科學的規(guī)定,也已經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采取的一種法律模式。
除此之外,按照商標法的規(guī)定,社會公眾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都有權利對各種商標的使用依法進行監(jiān)督管理,同時,對于各種侵犯商標的違法行為也都明確規(guī)定了懲罰措施和法律責任,商標法律制度體現的是一種比較完整、科學和系統(tǒng)的社會管理體系,具有嚴肅性和可操作性。
二、我國對“中國名牌”的規(guī)定
當前在我國,有關“中國名牌”和“中國世界名牌”也是有相關規(guī)定的,只是與商標法律制度不同的是,這種規(guī)定不是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而是由國家質量檢驗監(jiān)督總局頒布的《中國名牌產品管理辦法》,從法律上來說,這只是一種部門規(guī)章,不能作為一般意義上的法律,在法院審判案件時只能作為參考材料,不能作為判決案件的法律依據。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個《管理辦法》中所做的各項具體規(guī)定,在社會上最終只能起到參考的作用,而不具有法律上的強制力。
在這個《管理辦法》中,有關“中國名牌”的定義是“本辦法所稱中國名牌產品是指實物質量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在國內同類產品中處于領先地位、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居行業(yè)前列、用戶滿意程度高、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從這里可以看出,這里是對“中國名牌產品”的定義,而不是對“中國名牌”的定義,當然,在現實中,任何名牌產品最終都無法脫離一個與自己相對應的“名牌”來把自己與同類的其他產品區(qū)分出來,因此從現實的角度來說,對“中國名牌產品”的規(guī)定在本質上就是對“中國名牌”的一種規(guī)定,我們說某一產品是一種名牌產品,這里的“名牌”指的就是這種產品所對應的“牌子”,而不是指這種產品本身,產品和它所對應的牌子雖然是相互聯系的,但是畢竟是兩個事物,而不是一個事物。它們兩個的關系是,產品是基礎,牌子是對產品社會價值的體現,一種人們熟悉的說法“酒香不怕巷子深”就反映出這個道理。相反,一個名牌如果脫離了自己所對應的具體的產品或者服務也就成了紙上的名牌,成了無源之水,實際上就成了一種沒有社會價值的符號。從《管理辦法》中可以看出,這里對“中國名牌產品”的認定標準也主要是從產品質量、規(guī)模、知名度和信譽幾個方面來要求的,這一點實際上與馳名商標的要求基本一致,因為對于經濟活動中的產品也只能從這幾個方面來考察和評價。所不同的是,馳名商標還包括用于服務領域中的服務商標,而且在我國馳名商標之下,各個省工商管理部門還自己設立和評比了著名商標,作為馳名商標的基礎和過渡階段,這些都有利于人們對不同商標所代表的商品或服務的實際質量和信譽的認定和評價。
根據《管理辦法》的規(guī)定,在我國,對“中國名牌產品”的評比和監(jiān)督管理工作都是由國家質檢總局負責的,國家質檢總局又授權中國名牌戰(zhàn)略推進委員會(簡稱推進委員會)組織實施具體的工作,推進委員會本身是由有關全國性社團組織、政府有關部門、部分新聞單位以及有關方面專家組成的一個非常設機構,其秘書處設在國家質檢總局質量管理司。推進委員會每年在進行評比工作時臨時聘任有關方面的專家組成若干專業(yè)委員會開展評比工作,評比工作結束后,各專業(yè)委員會自動解散。被評比上的產品,可以獲得國家質檢總局授予的“中國名牌產品”稱號、中國名牌產品證書及獎牌,該證書的有效期為三年,在有效期內,企業(yè)可以在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的產品及其包裝、裝潢、說明書、廣告宣傳,以及有關材料中使用統(tǒng)一規(guī)定的中國名牌產品標志,但是需要注明有效期間。除此之外,還可以獲得以下的特殊待遇,即中國名牌產品在有效期內,免于各級政府部門的質量監(jiān)督檢查;對符合出口免檢有關規(guī)定的,依法優(yōu)先予以免檢;列入打擊假冒、保護名優(yōu)活動的范圍。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內容雖然是由《管理辦法》中規(guī)定的,但是由于該《管理辦法》本身是由國家質檢總局自己制訂、頒布和組織實施的,這一《管理辦法》在邏輯上存在著國家質檢總局自己給自己授權的問題,例如,是否獲得了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的產品就應該在三年的期限內免除對它的質量監(jiān)督檢查,這樣規(guī)定的現實結果如何,有沒有國家法律上的依據;打擊假冒產品是法律規(guī)定的,不論這種產品本身是不是名優(yōu)產品都應該一視同仁地受到法律的同等保護,而不應該受到比名優(yōu)產品低等級的保護。由此看出,《管理辦法》中的有些內容是值得進一步探討和商榷的。實際上,從法律上來說,《管理辦法》中規(guī)定的許多內容只能作為一種行政管理措施,而不能作為法律,因此不具有國家法律上的效力。另外,通過設立推進委員會這種非常設機構,采用他們自己設計的評價程序和評價標準來進行評比,而評價后的結果還要借助國家質檢總局這種行政力量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甚至產生免除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查的法律效力,在這種情況下,這種評價模式本身的科學性、合理性、公正性和合法性都首先需要進行論證和得到法律上的確認,否則就是不科學和不嚴謹的,所評比出來的結果也是很難得到法律上的認可的。
三、商標與“中國名牌”的相互關系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商標是一個法律上的概念,中國名牌產品是一個由國家質檢總局這種行政機關對產品進行評比后授予的一種榮譽稱號,它本身不是法律上的概念。因此,從法律上來說,“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的法律地位是不同的,商標直接地受《商標法》的保護,而“中國名牌產品”本身并沒有直接的法律保護。上述的《管理辦法》不是國家法律法規(guī)。
當然,商標與中國名牌產品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那就是中國名牌產品本身使用的“中國名牌”這種標志本身就是一種商標,如果國家質檢總局去申請注冊,可以作為證明商標進行申請;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把“中國世界名牌”的標志申請為證明商標。
參考文獻:
劉春田:《知識產權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