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誠信在倫理學上是一種道德規(guī)則,它既是對人的內(nèi)在品質的要求,又是對人的外在行為的規(guī)范,在符合義的前提下,要做到一諾千金。在西方國家,誠信很早就引入了法律文獻,其原則就是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維持雙方利益的平衡,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平衡的立法者的意志。道德誠信重在自律。法律誠信重在他律。
關鍵詞:道德誠信 法律誠信 自律他律
中圖分類號:B8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8)07-041-01
誠信在倫理學上是一種道德規(guī)則。誠信,就是誠實無欺,言而有信,言行一致。誠信既是對人的內(nèi)在品質的要求,又是對人的外在行為的規(guī)范。內(nèi)在的誠念與外在的信言在誠信這一范疇中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使個體的心性修煉與交往活動中的為人處世有機地結合起來。按照誠信的要求,人們不能滿足于閉門修身,而應將內(nèi)在的誠德外顯為面對他人的信言。信言出自誠意,誠的要求貫徹到底,不僅要真誠地說,而且要按照所說的去做。誠德的心性修煉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偏執(zhí)于自身的心性修煉,輕視由誠到信的轉化,那么,本是誠之必然的信,就有可能變成誠之偶然,就會大大衰減誡的外在價值。只有將內(nèi)在的誠與外在的信結合起來,才能產(chǎn)生真正自由、自為、自覺的道德行為,才能使誠德通過守信用的活動惠及他人,從而實現(xiàn)其應有的價值。
誠信的行為是基于誠的守信行為,是以一諾千金為前提的履行諾言的行為。但并非所有守信行為都可以被判定為誠信行為,只有那些以誠為基礎的守信行為才配享誠信的美譽。如果守信完全是迫于外在的壓力。則這樣的守信行為與誠并無關涉,因而不屬于真正的誠信行為,只能說是盲從。誠是道德的支點,以誠作為守信的基礎,其實也表明了真正的誠信行為其自身就是具有道德性的行為。因此,誠信范圍內(nèi)的守信行為,必須以道德作為衡量標準。如果守信而又違背道德,則此種守信實際上脫離了誠的基礎。信的約束力不是無限的,一旦信不合義,則不必守信。誠是義的根本,因而其約束力強于信。只有依誠而信,才是具有道德意義的守信行為。信的約束力只有在與誠的要求相一致時,才能獲得誠的支持,才能夠得到道德辯護。承諾是當事人意志自由的意思表示,但承諾一旦做出又獨立于當事人的自由意志。承諾人在作承諾時是自由的,因為他既可以做出某種承諾又可以不做出某種承諾,他有選擇做出還是不做出某種承諾的自由。但承諾一經(jīng)做出,他就不能輕易反悔或不履行承諾,即此時他因受承諾的束縛而沒有了“任性”的自由。正如黑格爾所指出的,承諾“消除了當事人的恣意妄為和任性變更”。由于承諾一經(jīng)做出就不能輕易變更或不履行,因此,人們一定要對承諾有足夠的重視,即重諾。重諾源于對承諾所賦予承諾者的道德義務與道德責任的嚴肅思考,因為承諾所牽涉的責任如此重大,故在做出承諾時一定要慎之又慎。管子說:“圣人之諾己也,先論其理義,計其可否。義則諾,不義則已;可則諾,不可則已?!薄T谧龀龀兄Z時本之以誠,其實就是使承諾合于義。不義之諾乃不誠之諾,不誠而又強為之諾,則其離義必遠。諾而無誠,只是假諾,假諾不可信,故其中誠、信皆已喪失殆盡。因此,只有重諾,不輕諾。才會信守承諾,才是真正的誠信行為。
與誠信相悖的行為主要有欺騙和失信。欺騙包括自欺和欺人。自欺就是欺騙自己,是自己對自己的不誠實。欺人就是欺騙別人,即以謊言騙人。自欺如果與別人無關,則還未形成與整體誠信的沖突。但自欺也是一種欺騙,既然連自己都可以欺騙,那么別人就更可以欺騙了,即自欺者很有可能進一步欺騙別人。欺人者其言不可信,一旦由自欺發(fā)展到欺人,就表現(xiàn)出對于誠信要求的根本悖逆,其言者不足為信。失信即食言,不講信用,說話不能算數(shù)。大多數(shù)的失信與欺騙有關。失信者為什么要失信?往往是因為他們之所言原本就是謊言。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將言付諸行,這就是徹頭徹尾的不信之言。既然是不信之言,只是用來騙人的,當然也就無須踐履了。這樣的失信者,是通過說假話來蒙騙別人從而獲取不正當利益。而為了獲取不正當利益,他們不能不失信。這種人內(nèi)心本無誠意,其言必然不真,失信其實是他們的預謀。另外,有一種失信與此有所不同。有些人也許起初之言亦出于內(nèi)心的誠意,但在將言付諸行的過程中,由于出現(xiàn)了某些新的情況,致使其若依初之所言而行,則可能給自己造成一定損失,故可能改變初衷,導致言而未能行。這樣的失信似乎不存在主觀上的有意欺騙,但因已改變其初衷,即與初始之誠有了距離,而且其原本真實之言最后未能付諸行,故仍可以看作是既不誠又不信。
除了道德意義上的誠信之外,還有所謂法律誠信的問題,即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維持雙方的利益平衡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平衡的立法者意志,是立法者在基于保持社會穩(wěn)定與和諧發(fā)展的條件下,以實現(xiàn)上述三方利益平衡的一種原則。一般認為,法律誠信源于道德誠信,是道德誠信在法律中的條文化與制度化。但與道德誠信相比,法律中對于誠信的含義及其運用的規(guī)定更為具體、精確。
誠信早就被引入法律文獻。例如,誠信一詞的使用,在優(yōu)士丁尼的《法學階梯》中有38處;在《法典》中約有117處;在《學說匯纂》中約有462處。法律誠信主要表現(xiàn)為貫穿于民事法律關系中的誠信原則?!罢\信原則就是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維持雙方利益的平衡,以及當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平衡的立法者的意志?!薄叭嚼嫫胶馐沁@一原則實現(xiàn)的結果,當事人以誠實、善意的心理和行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法官根據(jù)公平正義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司法活動是達到這一結果的手段。”歷史上。法學界的學者們將法律誠信劃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客觀誡信,一是主觀誠信。而這兩種類型在羅馬法中就已經(jīng)存在。羅馬法既涉及訴訟法領域中的誠信,又對適用于物權法領域中的誠信做出了規(guī)定。訴訟法領域的誠信,首先表現(xiàn)為裁判官運用自己的權威解決疑難案件時被描述為“裁判誠信”的過程。它是對裁判官運用其自由裁量權之過程的簡略表達,也暗含著裁判官在這樣做時要遵循正義的行為標準的意思。訴訟中疑難案件解決的結果,確立了實體法中的行為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要求當事人以其行為忠實地履行其義務,此即恪守客觀誠信。羅馬法中的第二種誠信即適用于物權法領域的誠信,是一種當事人確信自己未侵害他人權利的心理狀態(tài),此即主觀誠信。這種誠信的主觀性是相對的,因為個人的主觀狀態(tài)并不必然構成誠信,而必須受制于社會的評價,因此,主觀誠信亦有一定的客觀色彩。
從法學界對于法律誠信的內(nèi)容的闡釋來看,法律誠信主要是在民法范圍內(nèi)適用的一項法律原則,這構成了它與道德誠信在適用范圍上的區(qū)別。一般而言,道德是對人的行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著最廣泛調(diào)節(jié)、控制作用的規(guī)范體系。只要有人的活動。只要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道德就可以發(fā)揮它的規(guī)范作用。道德誠信具有一般道德的廣泛適用性,因而不會像法律誠信那樣主要局限于在民法范圍內(nèi)適用。法律是一個社會中最為基本也最為嚴厲的規(guī)范,法律要求是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必須遵循的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種剛性的他律。因此,法律誠信必然要有其適用范圍的明確限制。必須是針對人們的最基本也最為重要的社會關系(例如經(jīng)濟關系)的。如果不將法律誠信限制在人們的最基本也最為重要的社會活動領域,那么,就可能因法律誠信的泛化而導致守法、執(zhí)法的困難。道德誠信是一種應然命令,是一種自律,它不具有法律誠信那樣的“必須遵守”的強令語氣。道德誠信鼓勵、弘揚的是較之法律誠信更高、更普遍的誠信要求。由于更高、更普遍的誠信要求不是每個公民都能夠達到的,因此,這樣的要求只能由道德誠信來規(guī)定,而不必為法律誠信所內(nèi)含。
(責編:若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