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誕夜,自然離不開教堂。
這一天教堂的彌撒從早到晚,會使用各種各樣的語言,目的是讓所有的教眾都能聽懂。也有些人就想聽贊美詩,或者就為贊美別人和聽別人的祝福而來。有些教堂在圣誕前會通過發(fā)售門票的方式開放,只有少數(shù)幸運者才能在教堂度過圣誕夜。
我非常喜歡教堂建筑在中國表現(xiàn)出特別的一面,每座教堂建立,可能都和近代史上的某一事件相關(guān)。從哈爾濱到澳門,從上海到潿洲島,從青島到大理,中國的教堂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卻各有其淵源和建筑特點。從建筑學的角度來看,昨日的教堂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侵襲,今日卻已演變成了中國近代建筑文化的珍貴遺產(chǎn)。
澳門圣若瑟修院教堂(1903)
明黃的巴洛克式建筑,承襲了文藝復興后的風格,裝飾華麗,四周景觀與之呼應,配有廣場、庭院、噴泉等。這座教堂原建于1758年,后來重建過,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大理白族天主教堂(1927)
中國有許多民族風格的教堂,這座就是其中的典型,教堂采用了白族建筑的塔式三滴水建筑,側(cè)面如巨龍昂首擺尾。
青島國際禮拜堂(1910)
典型的德國古堡建筑,輪廓簡練,基座用厚重的花崗巖壘砌而成,顯得凝重粗獷,是青島著名的俯瞰觀海景觀,由德國駐青島總督府出資修建。在德國本來也有一座按照此圖紙修建的教堂,但已在二戰(zhàn)毀棄,所以這座教堂更顯珍貴。
北京西什庫教堂(1900)
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教堂主體為三層哥特式建筑,周圍則圍以傳統(tǒng)中式臺基和漢白玉欄桿,四座石獅子拱衛(wèi),與周圍環(huán)境融為一體。
天津圣約瑟堂(1916)
用銅片鑲包的穹頂因為年代久遠而呈現(xiàn)出碧綠色,樓體以黃、紅花磚鑲砌,墻體巨大厚實,正是典型的羅曼建筑風格。
廣州圣心大教堂(1888)
這座建筑是世界四座全石哥特式教堂之一,建筑從塔尖到地面高度為58.5米,可與巴黎圣母院相媲美。哥特建筑因為能在單薄的墻體上開大窗,讓光線透進建筑而為教堂廣泛采用。石室圣心教堂華美的彩色玻璃花窗,當時全部從法國運來,在下午時更能在教堂內(nèi)營造出一種亮麗、歡愉的氛圍。
上海圣依納爵堂(1910)
紅色的磚墻,白色的石柱,高聳入云的鐘樓,這座壯麗宏偉的天主教堂,風格為歐洲中世紀哥特式,以立柱和雕塑而聞名。教堂內(nèi)由蘇州金山石雕琢的64根立柱負有盛名。堂身上有一輪盤式的十字架,生命恰如駕馭輪盤,一個多么精彩的比喻。
香港圣母無原罪教堂(1888)
這是香港唯一存留的哥特式建筑,教堂為不對稱的十字形,建筑簡樸高雅。
西安天主教南堂(1904)
從1716年開始,這座教堂經(jīng)過了不斷的擴建和修復,這座古老的教堂為典型羅馬式建筑,看上去宏偉、壯觀、樸實,羅馬式半圓拱券運用,也源于基督教宇宙觀影響。
哈爾濱索菲婭教堂(1932)
這座遠東最大的東正教堂出自俄國建筑師克亞希科夫之手,被稱為“洋蔥頭”的圓穹頂,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特征,為了穩(wěn)定入侵哈爾濱的俄羅斯士兵軍心而建。建筑的穹頂在四邊被發(fā)券切割以分散重量,從而使內(nèi)部空間得到了極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