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典論·論文》產生于我國文學自覺的時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建安時期,它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文學理論批評的發(fā)展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一、曹丕《典論·論文》的創(chuàng)作目的
(一)文學目的
關于曹丕《典論·論文》的創(chuàng)作動機,曹丕在《典論·論文》開篇時有明確說明: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w君子審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論文》。
這段話的大體意思是說要求君子“審己度人”,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欣賞對方在文學方面的成就,這樣就可以免于自古以來文人相輕的毛病。可以看出,這是曹丕站在文學家的立場上,從文學的角度創(chuàng)作而成。
(二)立言目的
曹丕寫作《典論·論文》還具有非常強烈的立言目的。《三國志·魏書·文帝紀》注引《魏書》曰:
帝初在東宮,疫癘大起,時人周彡傷,帝深感嘆,與素所敬者大理王朗書曰:“生有七尺之形,死惟一棺之士,唯立德?lián)P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癘數起,士人周彡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故論撰所著《典論》、詩賦,蓋百余篇。
這段話已經明確道出《典論·論文》寫作的立言目的,即通過文章傳名于后世,“可以不朽”。據《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春秋時魯國的叔孫豹談到他認為的真正的不朽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梢哉f,對身后不朽名聲的追求,是古代文人的夢想,是他們超越個體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質欲求而追求精神滿足的獨特形式。而“立言”是實現不朽的最高途徑。
二、《典論·論文》的內容
曹丕的《典論·論文》探討的內容卻相當廣泛,在中古文學史上關于文學批評的幾個問題:文學的價值問題、作家個性與作品風格問題、文體問題都已被涉及。
(一)關于文學的價值
曹丕十分重視文學(包括詩賦、誄銘、書記、奏議等廣義上的文學概念)的價值,他指出:“蓋文章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并把文章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空前的高度。
一方面,他肯定文章具有可以為國家政治服務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他又承認文學還具有自己的獨立性。他認為文章可以不依附于政治,長久地流傳下去。因此,他鼓勵作家們去從事文學活動。千萬不要“多不強力,貧賤則懾于饑寒,富貴則流于逸樂”,而是“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
(二)關于風格論
曹丕的“文氣”說,在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第一次接觸到作家的創(chuàng)作與藝術風格的關系,開創(chuàng)了我國文學批評領域中的風格論。
“氣”,本是一個哲學概念,被用來探求世界的本原,物質的構成問題。第一次把“氣”的概念引入文學領域的是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言養(yǎng)氣”說。到了漢末魏晉時期,社會上喜歡用“氣”來品評人物。曹丕受當時品評人物風氣的影響,用品評人物的方式來評論文學,提出“文氣”說,他是第一個用“氣”來評論作家作品的。在《典論·論文》中,有兩段文字提到“氣”:
王粲長于辭賦;徐幹時有齊氣,然粲之匹也?!?、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兹隗w氣高妙……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jié)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簡言之,“氣”在于作家的就是個性;表現于文字就指文章的風格?!拔囊詺鉃橹鳌?,即作家要有個性,作品需要風格。然而,不同作家作品的風格又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氣之清濁有體”,導源于作家個性上的差異。這里所說的“體”,也就是指作家的個性。
曹丕的“文氣”說,對后世的影響很大,劉勰的《文心雕龍》以及鐘嶸的《詩品》等文學理論著作都深受其“文氣”說的影響。
(三)關于文體論
曹丕對文學進行的“四科八體”的劃分,開創(chuàng)了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文體論?!兜湔摗ふ撐摹分?,曹丕是這樣論述文體的:
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
在這里,曹丕把文體劃分為四科八體,并且進一步指出,奏議要典雅莊重、書論要講究論證、銘誄切記真實、詩賦要講究文采和修辭。這不僅對各個體裁進行了明確的分類,對各個體裁的風格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而且,作為純文學,詩賦已經與奏議、書論、銘誄劃開了界線。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自覺的一個重要標志。
曹丕還指出,天下文章“本同末異”,“本同”,大抵是說文章是有體裁和風格這兩方面要求的,每一篇文章都要有,這是不變的;“末異”指的是具體到各篇文章的體裁和風格又是有區(qū)別的。曹丕的文章“本同末異”的說法,指出文章文體是與作者個性緊密相聯(lián)的,是他的個性論的深化。
可以說,曹丕的《典論·論文》不僅地位重要,而且影響深遠,其中的一些觀點對當代的我們仍然有很大的啟迪作用。
參考文獻:
[1]章新建.曹丕[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
[2]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9.
[3]丁金玲.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篇章——淺析曹丕的.典論·論文[J].文化研究,2007,(5).
[4]陳壽.三國志(卷2)[M].北京:中華書局,1982.
(作者:陳建青,深圳大學體育部07級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yè)。康東芳,深圳大學文學院07級古代文學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