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交流不僅使大量的外來文化進入中國,同時也推動了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既滿足了人們文化消費多樣性的需要,也滿足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需要;同時帶動了中國文化產品的出口,改變了中國文化貿易現狀;還有利于其他國家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從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學習和汲取經驗。
[關鍵詞] 中華文化 走出去 動力 文化交流
黨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yōu)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中華文化一直在努力利用文化交流的機會吸收和利用人類一切優(yōu)秀文化成果,并將其轉化成發(fā)展中華文化的有益元素,成功地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在我們吸收和利用人類文明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時,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上升,中華文化也在不斷地通過文化交流走向世界,進而擴大影響力,特別是中國通過奧運會展示的中華文化推力,必將有力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在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我們必須認真思索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內外在動因,以更好地有針對性的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一、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外在動因
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與美國文化走向世界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即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并沒有引起太多的文化抵制,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并沒有將曾經戴在美國文化頭上的文化侵略和文化殖民帽子送給中國。究其原因,除了中華文化特有的魅力外,還有世界各國對中華文化的需求有關。
1、文化消費的需要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機會。雖然最近三十年來,全球貧富差距在擴大,但各國的經濟都取得了很大發(fā)展,經濟發(fā)展帶來了人們消費需求轉型,文化需求在人們消費需求中的比例不斷上升。當前,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呈現著如下的特點:一是文化消費的多樣性。文化消費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尋求消費的多樣性,消費者需要體驗不同類型、不同文化傳統(tǒng)的文化。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積淀,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傳承所流傳下來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給現代人提供了不同的文化圖景,人們可以從這些文化圖景中去品味中國的歷史人文、民族風情,豐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二是文化消費的和諧性趨勢。20世紀上半葉的戰(zhàn)爭、下半葉的冷戰(zhàn)以及冷戰(zhàn)結束后世界政治局勢的動蕩,特別是一些大國以文化殖民為手段謀求全球霸權的做法使人們渴望一種和諧的文化氛圍,以滿足自己對和平和安寧的渴望。在世界文化體系中,注重和諧的中國文化,追求圓滿結局的中國文化更能給人們一種心靈的安慰,這也是近年來中國文化受到國外民眾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文化消費帶來的心理感受來說,中國文化更能給人們一種和諧的心理感受。三是文化尋根的需要。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在海外發(fā)展的華人不斷增多,華人走向世界,不可避免地要將中華文化帶向世界,他們所展示的中華文化魅力也引起了不少外國民眾對中華文化的好奇,從而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奠定了很好的心理需求基礎;同時,旅居海外的華人本身也存在著對傳統(tǒng)文化的需求,這種文化需求也逐漸演變?yōu)橥苿又腥A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種重要力量。
2、世界文化多樣性發(fā)展的需要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國際輿論基礎。冷戰(zhàn)結束以后,國際社會并沒有等來盼望已久的和平,相反到來的是世界政局的動蕩、局部沖突的加劇。意識形態(tài)對抗消失以后的國際沖突根源在哪里?1993年,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在《外交》季刊上發(fā)表的《文明的沖突?》一文試圖以文明的差異來解讀國際沖突。雖然世界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性才是導致國際沖突的根本原因,但我們卻無法否認文明的差異在國際沖突中的催化作用,特別是在美國將文化戰(zhàn)略納入其國際新戰(zhàn)略以后,人們對國際范圍內的文明沖突高度重視。為了抵制文化入侵和文化殖民帶來的文化沖擊,為了追求文化發(fā)展成果的共享與文化的多元共存,2001年11月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31屆大會在巴黎總部通過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倡導多元文化共存和對話,倡導文化間的和平共處。多元文化的世界范圍和平共處,通過文化的交流和溝通營造一個良好的世界文化氛圍,以交流、溝通取代對抗與沖突,在一定程度上就需要實現全球性文化存在的多樣性。當今世界,真正全球性存在的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或者說是美國文化,面對美國文化的獨大和強權,基于國內經濟實力和文化實力制約的許多國家無法將自己的文化推向全球,以抵抗美國的文化霸權。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奠定了強大的實力基礎,在這種背景下,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不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事,而是廣大處于文化弱勢的國家為爭取全球范圍的文化平等、反對文化霸權的一種希望。
二、文化貿易平衡和為發(fā)展中國家提供現代化經驗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內因
中華能夠成功走向世界,關鍵還是自身的因素起決定作用,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良好態(tài)勢奠定了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堅實基礎。
1、中國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需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當前,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已經進入一個關鍵時期,資源節(jié)約型與環(huán)境友好型的經濟發(fā)展模式要求我們必須走出一條非傳統(tǒng)工業(yè)化的發(fā)展道路,而文化產業(yè)無疑將成為體現“兩型”社會建設要求的一個重要產業(yè)。首先,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特別是在非英語國家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符合國際社會的潮流?!妒澜缥幕鄻有孕浴返?0條指出,要“增強世界范圍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能力:面對目前世界上文化物品的流通和交換所存在的失衡現象,必須加強國際合作和國際團結,使所有國家,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和轉型期國家能夠開辦—些有活力、在本國和國際上都具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yè)”[1]。國際態(tài)勢已經為中國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歷史機遇,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為中國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因而文化產業(yè)的強勢發(fā)展必將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強大動力。其次,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是改變中國文化產業(yè)貿易結構的現實需要。我國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資源的文化大國,但我國的文化產品出口卻與我國的文化大國地位極不相稱。國家統(tǒng)計局資料顯示,2001年,我國電影、音像制品的出口總額為0.3億美元,進口額為0.5億美元;我國引進和輸出圖書版權的比例為11.9:1。要改變我國文化貿易的逆差地位,就必須大力推動當代中國先進文化走向世界,改變我國文化貿易結構在對外貿易中的地位。2001年,我國出口總值2661.6億美元,服務貿易的出口總值333.4億美元,占出口總值的11.1%,其中電影和音像的出口總值為0.3億美元,占整個服務貿易出口總值的0.1%,所占比例微乎其微。這一現狀要求我們必須盡快完善中國出口貿易結構和文化產業(yè)的結構,通過加大文化產品的出口,改變文化貿易格局,為國民財富的積累創(chuàng)造條件。[2]
2、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國。長期以來,中國的國際形象在國際社會中一直被誤讀,一些外國政治力量和媒體利用外國民眾了解中國的渠道少、無法得知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真實情況的機會,肆意歪曲中國,誤導了民眾對中國形象的認識。這些政治力量和媒體的不道德行為縱然為人不齒,但我們也必須從中汲取教訓,要認識到中國確實缺乏足夠的渠道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只要我們能夠積極地利用各種渠道來宣傳自己,就完全可以改變國外民眾對中國形象的誤讀。2008年北京奧運會宏大的開幕式所展示的中華文化形象雖然只是短時間的展示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但已經極大程度地改變了許多國外民眾對中國的認識。中國要全面地改變自己的國際形象,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就必須以此為契機,加大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力度,將一個真實的中國展示給世界,讓世界民眾了解中國,為中國國際形象的樹立奠定一個良好的民眾心理基礎。
3、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功的經驗需要通過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特別是走向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為他們提供經驗借鑒。中國是一個發(fā)展速度相當快的發(fā)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國的綜合國力迅速提升,中國成功地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此同時,世界上其他一些發(fā)展中國家卻在現代化進程遭遇到了一系列難題,甚至出現了重大挫折。這些國家在反思國內現代化建設進程時,更多的將目光瞄準了中國,希望借鑒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曾任南聯盟總統(tǒng)外交事務顧問西米奇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巨大成就時指出:“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目前,歐洲沒有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運動遭遇重大挫折,而社會主義在中國卻得以繼續(xù)發(fā)展。于我看來,惟一能解釋這種現象的就是中國文化本身蘊藏了某些社會主義的價值觀:比如說重視群體力量,個人修養(yǎng)等。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了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內涵,順應時代發(fā)展,成功地走出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彼嘈?,中國的發(fā)展可以給人帶來許多啟示。[3]西米奇的觀點,應該說是當今世界上許多發(fā)展中國家政治家和民眾的共同觀點。確實,中國取得成功的經驗,對世界上大量的發(fā)展中國家都有極好的借鑒意義,當代中國先進文化走向世界,恰恰可以更好地為這些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提供經驗和借鑒?!?/p>
注 釋:
[1]http://portal.unesco.org/culture/en/.
[2]http:// www. gse. pku. edu. cn / yearbook / dataset / yearbook/yearbook02 / indexC.
[3]環(huán)球時報2002-11-11日.
責任編輯 張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