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辯證唯物主義與實踐唯物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不同闡釋。本文概述了二者的核心觀點及其相互間的批評與反批評,認為二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不同流派,都有存在的理由;但相比較而言,辯證唯物主義帶有前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色彩,實踐唯物主義則具有中國本土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征。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流派的出現(xiàn),不是反映馬克思主義哲學界的混亂,而是標志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成熟。
[關(guān)鍵詞] 馬克思主義哲學 辯證唯物主義 實踐唯物主義 批評與反批評 本土化
一、同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不同流派
辯證唯物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統(tǒng)闡釋。但馬克思生前并沒有把自己的哲學命名為辯證唯物主義,他只把自己的哲學稱為新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名稱,最早始于19世紀末德國工人哲學家狄慈根。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釋體系,則形成于和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蘇聯(lián)。列寧有“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 [1]P378之論,斯大林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之作。這樣,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的觀點逐漸形成。
辯證唯物主義的主要觀點,是認為世界從根本上說是物質(zhì)的,意識是物質(zhì)高度發(fā)展的產(chǎn)物,就其內(nèi)容而言,是對物質(zhì)的反映;這種反映是以實踐為基礎(chǔ)的能動過程,它依賴于實踐,又轉(zhuǎn)過來為實踐服務。世界處于普遍聯(lián)系和永恒發(fā)展之中,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宇宙的最根本規(guī)律,它是一切事物的變化和發(fā)展的內(nèi)在根源。把這一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推廣到歷史領(lǐng)域,即是歷史唯物主義。故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常連稱并提,稱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這一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理論,自上世紀30年代從蘇聯(lián)介紹到中國以后,就為當時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普遍接受,被認為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最準確的闡釋。新中國成立后,在哲學教科書中,也一直把辯證唯物主義等同于馬克思主義哲學。1961年,艾思奇在其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中說:“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的全部學說的哲學基礎(chǔ),是革命的工人階級的世界觀。”1982年,李秀林在其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第一版說:“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理論基礎(chǔ),是無產(chǎn)階級及其政黨的世界觀的科學體系?!彼麄兌及艳q證唯物主義看成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反過來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包含歷史唯物主義),在很長的時間內(nèi),似乎這是不證自明的真理。
實踐唯物主義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闡釋。在我國,用實踐唯物主義命名和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始自改革開放以后。肖前說:實踐唯物主義思潮,“實際上,它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根本標準’大討論的深化和展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我們許多做法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則,理論和實踐相脫節(jié),教條主義相當嚴重,真理論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使我們開始從教條主義的束縛中擺脫出來,也使我們開始反思原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80年代初,在編寫《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時,我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薄皬母旧险f,中國的實踐唯物主義研究和討論,是新時期社會主義實踐的產(chǎn)物?!保?]這說明,實踐唯物主義的提出,在我國還是近二十多年間的事。
與辯證唯物主義不同,實踐唯物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范疇不是物質(zhì)而是實踐。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里,實踐不僅是認識論的范疇,而且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范疇。因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它具有基礎(chǔ)性和世界觀的意義。以此來看待自然,自然是以實踐為中介的自然,因為作為人類實踐對象的自然界,并非開天辟地以來的自然界,而是由人類改造過或有人活動于其中的“人化自然界”。以此來看待歷史,歷史是以實踐為本質(zhì)的社會歷史,因為構(gòu)成社會的人是從事社會實踐的人,推動歷史發(fā)展的也是從事社會實踐的人。以此來看待認識,認識是以實踐為基礎(chǔ)的認識過程,因為認識始于實踐,并在實踐中發(fā)展和檢驗真?zhèn)?。由于強調(diào)實踐的作用,而實踐的主體是人,因而實踐唯物主義也就合乎情理地強調(diào)主體性原則和人的主體地位,一如辛敬良所說:“在舊唯物主義理論體系中,沒有人自身的地位,人不僅不是主角,而且被排除于哲學體系之外,成為消極的旁觀者,這是極不公正的。這種撇開人的實踐活動,純客觀地‘公允’地描繪外部世界,排除一切主觀因素,還是舊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征和缺陷,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舊唯物主義哲學的超越正在這一點上?!保?]P5
由此可見,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雖然都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闡釋,但二者有明顯不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石是“物質(zhì)”,實踐唯物主義的基礎(chǔ)是“實踐”;辯證唯物主義只把實踐看成是認識論的范疇,實踐唯物主義則把實踐提高到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范疇;辯證唯物主義最關(guān)注的是客體和客觀規(guī)律,實踐唯物主義最關(guān)注的是主體和主體原則;辯證唯物主義突出自然對人的優(yōu)先地位,實踐唯物主義強調(diào)自然的“屬人”性質(zhì);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在歷史領(lǐng)域里的推廣,實踐唯物主義則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辯證唯物主義最重視意識對實踐的依賴作用,實踐唯物主義最看重實踐對世界的改造意義。這說明,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不只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不同稱謂,更主要的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zhì)的不同理解。
二、實踐唯物主義對辯證唯物主義的批評
在我國,實踐唯物主義既然與傳統(tǒng)的辯證唯物主義多有不同,因此對辯證唯物主義就有很多批評。
第一,認為辯證唯物主義落后于時代。辛敬良在他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中說:“我國長時期來,不僅在經(jīng)濟和政治體制方面存在過僵化的模式,在哲學方面也同樣存在著僵化的模式。這就是本世紀三四十年代從蘇聯(lián)傳入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模式。應當承認,這種模式的哲學曾經(jīng)對我國廣大干部和群眾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chǔ)知識教育起過積極的作用。但是,這種舊的自然本體論的哲學模式,已經(jīng)遠遠落后于時代,不能反映當今時代的精神。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論著的基本特征是突出‘物’,以‘物’為主線。只強調(diào)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所繼承的,舊唯物主義早已正確論述過的這樣一些觀點:世界本質(zhì)上是物質(zhì)的,物質(zhì)是自我運動的,物質(zhì)運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guī)律性,等等。而沒有充分闡述馬克思主義超越舊唯物主義,對人類思想史作出重大貢獻的新觀點。并且,許多正確的觀點被片面化,公式化,庸俗化,以至變得僵化。我們要看到,在舊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中,沒有人自身的地位,人不僅不是主角,而且被排除于哲學體系之外,成為消極的旁觀者,這是極不公正的?!鳖愃七@樣的批評,我們在實踐唯物主義論者的論著中,是隨處可見的。
第二,認為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解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文本依據(jù)。陸劍杰在其所著《實踐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邏輯分析》中說:“把以往通行的教科書所陳述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同馬克思哲學原本進行比較,結(jié)果表明:我們熟讀銘記的教科書雖然在某些方面吸收了新的實踐智慧,但總體來說,同馬克思的充滿時代精神和科學內(nèi)涵的原作相比,不但學術(shù)水平相去甚遠,而且存在著實質(zhì)性的差異。這些教科書的根本問題在于沒有深刻領(lǐng)會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實踐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沒有貫徹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實踐論?!毙辆戳紕t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里說:“正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明確聲稱他是‘實踐的唯物主義即共產(chǎn)主義者’。馬克思寫的《關(guān)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是一個表明新的唯物主義區(qū)別于一切舊唯物主義的提綱。十一條中沒有一條是離開實踐的,始終從實踐這個基點上來闡明一切哲學問題,拿它同斯大林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相對照,立即可以看出后者不同于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哲學?!行┪恼轮肛煂嵺`的唯物主義背離了馬克思主義,我們不敢茍同。按此觀點,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的哲學似乎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后來一個人的哲學才是‘馬克思主義’,這怎能說得通?又怎能使人信服?”認為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解在馬克思的著作中沒有依據(jù),它只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蘇聯(lián)學者和斯大林的觀點,這是實踐唯物主義論者普遍的觀點,因而不少實踐唯物主義論者提出了“回到馬克思”、“重讀馬克思”、“走進馬克思“的口號。
第三,認為辯證唯物主義在內(nèi)容上倒退到舊唯物主義。陳志良1989年在答《哲學動態(tài)》記者問時說:“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體系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種扭曲的形態(tài),是對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歷史倒退?!薄拔覈軐W界的重要工作之一,應是告別和揚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時代。因為這一哲學形態(tài)是對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全面倒退,它的要害便是忽視人的主體性以及社會、人類發(fā)展的自主性和多樣性,而所有這些問題又源于‘物質(zhì)本體論’這個根,它是馬克思所批判、所揚棄的舊唯物主義在現(xiàn)代的‘復活’。”[4]王金福則在其力作《馬克思的哲學在理解中的命運》一書中,指出辯證唯物主義有十四個方面的不足和缺陷。他說:辯證唯物主義對馬克思哲學理解的基本缺陷在于它不理解馬克思的科學實踐觀及由此在哲學上實現(xiàn)的變革的實質(zhì)。具體表現(xiàn)在這樣一些方面:第一,它沒有正確理解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第二,它始終沒有理解馬克思的意識對象觀。第三,它不能深刻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第四,它不能理解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在哲學出發(fā)點或基礎(chǔ)上的變革。第五,它不能把實踐、社會存在范疇理解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范疇。第六,它不能正確理解實踐的客觀物質(zhì)本性。第七,它在真理標準問題上陷入邏輯困難,它對“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的命題的論證是自我否定的論證。第八,它具有本體性的傾向。第九,它既不能科學地理解認識的主體性,無力對付哲學界的“主體性”思潮。第十,它既不能把馬克思的哲學理解為歷史唯物主義,也不能合理地說明舊唯物主義何以不能有唯物主義歷史觀。第十一,它不能正確理解“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范疇”。第十二,它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觀也存在一些缺陷。第十三,從原著研究的角度看,它始終不能正確地理解馬克思的《關(guān)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特別是其第一條的基本思想。第十四,它的解釋學觀念也存在著缺陷,主要表現(xiàn)為絕對主義的傾向,如此等等。在實踐唯物主義論者里,王金福對辯證唯物主義的批評是全面而系統(tǒng)的。
值得注意的是,實踐唯物主義論者雖對辯證唯物主義采取批評態(tài)度,但其中的不少論者又同時強調(diào)實踐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是一致的。如肖前說:“我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質(zhì)上就是實踐唯物主義。”同時也指出:實踐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二者并不是對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是前者又是后者”[5]。陸劍杰說:“實踐唯物主義的理解同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解是一致的,按照這樣的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可叫做“實踐的、歷史的辯證唯物主義”。[6]P19周穗明、翁寒松在他們所著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里,雖然激烈地批評了辯證唯物主義,但他們依然認為,“實踐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不是三個東西,而是一個東西,是同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三種不同表達”。這種情況說明辯證唯物主義在我國哲學界的正統(tǒng)的、主導的地位,以至實踐唯物主義論者既想以實踐唯物主義取代和揚棄辯證唯物主義,又不想給理論界帶來過多的震撼,造成不必要的爭論,它所期待的是“和平”的取代而不是批判地取代。
三、辯證唯物主義的抗爭和反批評
我國自建國以后,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作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解,一直居于主導地位。辯證唯物主義(包括歷史唯物主義)幾乎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代名詞。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辯證唯物主義,這似乎是不言自明的真理。期間雖然也有幾次關(guān)于哲學問題的討論,如建國初關(guān)于過渡時期經(jīng)濟基礎(chǔ)與上層建筑問題的討論,1955年關(guān)于綜合經(jīng)濟與單一經(jīng)濟基礎(chǔ)的討論,1956年至1957年關(guān)于過渡時期先進的社會制度和落后的生產(chǎn)力之間矛盾的討論,1958年關(guān)于思維與存在有無同一性的討論,但這些哲學討論都是在辯證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框架內(nèi)進行的。無論討論的結(jié)果如何,都沒有動搖辯證唯物主義作為主導哲學的地位。而改革開放以后實踐唯物主義思潮的興起,卻使辯證唯物主義受到空前的挑戰(zhàn)。
因此,對實踐唯物主義的批評,辯證唯物主義論者不能不進行抗爭和反批評。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黃楠森就多次申明他不贊同實踐唯物主義的觀點。他說:“不少學者主張以實踐唯物主義來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命名,取代原來的名稱——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并寫出幾本題為《實踐唯物主義》的專著。我曾寫文反對這樣命名?,F(xiàn)在我仍然對此不敢茍同。且不說這些《實踐唯物主義》的具體觀點,單單這個名稱就可以引起不少思想混亂?!保?]P317又說:“現(xiàn)在勢力很大的一種觀點,就是要用實踐唯物主義來取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但是,究竟什么是實踐唯物主義,意見也是非常分歧,還沒有達成什么共識,怎么能貿(mào)貿(mào)然用它來取代辯證唯物主義呢?”[7]P7邢賁思亦說:“馬克思把自己哲學的一個基本特征即實踐性表述的很明確。但從中并不能得出馬克思把自己的唯物主義定義為、命名為實踐唯物主義的結(jié)論?!保?]他們都不同意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命名為實踐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論者反對把實踐提高到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和基本觀點。黃楠森認為,實踐誠然重要,但如果把它看成世界的本體,這就過分了。他說:“實踐對于人和人類社會來說,誠然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沒有實踐就沒有人和人類社會及其一切,實踐改造了世界,但把實踐夸大成整個世界賴以存在的基礎(chǔ),就太過分了。如果存在只是實踐中的存在,那么,究竟還有沒有人類實踐未達到的地方呢?人類實踐的歷史難道不是不斷在廣度和深度上向?qū)嵺`尚未達到之處進軍嗎?那種把自己束縛在自己范圍之內(nèi)的實踐還有多少意義呢?”[7]P59又說:“實踐的作用是很大的。沒有實踐就沒有人,沒有人類社會,沒有今天由實踐人化了的地球,但實踐的作用現(xiàn)在就到此止步了,地球以外的世界,實踐對之無能為力,即使對最鄰近的月球,人類也只不過是留下了一些腳印而已……”因此,“人化自然不是整個自然界,而是自然界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7]P333。因此,“實踐決不是怎么評價也不會過分的至高無上的偶像,夸大實踐的作用,過分抬高實踐的地位,使之脫離物質(zhì),脫離世界,就會導致實踐本體論或?qū)嵺`一元論,像近年來有些同志所主張的那樣,這種理論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唯物主義是格格不入的”[7]P120。在黃楠森看來,無限抬高實踐的地位,把它凌駕于物質(zhì)之上,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相悖的。
黃楠森還認為,過分強調(diào)實踐,否認物質(zhì)的客觀性,就會導致否定唯物主義而滑向唯心主義。他說:“辯證唯物主義當然應該貫徹客觀性原則,這在過去是不言而喻的。近年來有些學者把承認物質(zhì)世界的客觀存在,從客體的形式去理解世界,說成是直觀唯物主義,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只從主體的形式去理解世界,離開人及其實踐的客觀世界是無,或者說,是毫無意義的。這就是主體性原則,亦稱主體化原則。在他們看來,應該用這個原則來改造、建設馬克思主義哲學……上述觀點既然否定了客觀性這個唯物主義首要原則,還能叫做唯物主義嗎?”[7]P63還說:“應明確‘唯物主義’這一概念。馬克思一再明確稱呼自己的哲學為唯物主義,而唯物主義的最根本觀點是承認外部物質(zhì)世界的客觀存在,既承認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zhuǎn)移的。如果承認它的存在依賴于實踐,依賴于主體,這種觀點還能叫做唯物主義嗎?”[7]P101
辯證唯物主義的辯護者還反對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看成是人學。對于實踐唯物主義論者來說,他們既把實踐看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基本的首要的觀點,也就把人看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問題,因為實踐的主體是人,離開了人也就無所謂實踐。黃楠森批評這一觀點說:“我不同意近年來頗為流行的一種觀點,認為哲學研究的對象就是人,哲學就是人學……人在宇宙里是微乎其微的、微不足道的,怎么能把宇宙等同于人呢?”[7]P12又說:“有一種頗為流行的觀點,說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心,不僅歷史觀是人學,世界觀也是人學,這就把不同層次的東西攪成一團了?!保?0]陳先達也說:“在當今中國,把哲學視為人學,而且認為哲學從來就是人學的觀點是很為新穎而受到同行贊許的觀點。我對此一直有點不同看法?!保?1] 他們都反對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看成即是人學。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是世界,或者說,是關(guān)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學問,是不能僅僅歸結(jié)為人的。
值得注意的是,與實踐唯物主義批評辯證唯物主義時總是強調(diào)實踐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并不對立不同,辯證唯物主義在對實踐唯物主義反批評時,卻不認為實踐唯物主義有存在的理由。王金福指出,辯證唯物主義“表現(xiàn)在他對其他理解方式的態(tài)度上,就是對其他理解方式采取簡單的否定排斥態(tài)度……對于不同于‘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解方式,‘辯證唯物主義’總的來說是采取簡單排斥否定的態(tài)度。把這些不同的理解方式只看成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歪曲。它不理解,每一種理解方式都提供了一種理解視野,會有其合理因素,當然也會有其局限性。”[12]P327辯證唯物主義的這種態(tài)度,是由其長期居于主導地位的情勢決定的。
四、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的是與非
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的基本內(nèi)容及其相互間的批評,已如上述。那么,二者孰是孰非?孰短孰長?這是值得研究的問題。有人說,辯證唯物主義是從馬克思哲學倒退到舊唯物主義。有人說,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不同稱呼?!坝谩q證唯物主義’稱謂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為了透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所內(nèi)含的辯證法維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用‘實踐唯物主義’來稱謂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為了透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所內(nèi)含的實踐維度及其首要性和基本性”,如此等等。[13]P2
平心而論,實踐唯物主義認為辯證唯物主義是一種倒退是沒有根據(jù)的。對馬克思哲學作辯證唯物主義理解,是恩格斯以后馬克思主義哲學界的主流,特別是列寧斯大林時代,更是如此。期間雖有匈牙利的盧卡奇、德國的柯爾施、意大利的葛蘭西等人,即現(xiàn)在被稱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不同理解,但他們的影響不能與辯證唯物主義的影響相提并論。如果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解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倒退的話,那么,在恩格斯以后,我國反思哲學時期以前的八九十年時間內(nèi),馬克思哲學的真諦不是如絲如縷,幾乎斷絕了嗎?不是只有靠現(xiàn)在的實踐唯物主義論者,才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道統(tǒng)接續(xù)起來嗎?顯然這是說不通的。而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唯物主義背離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說不通的。如果說實踐唯物主義是對馬克思哲學背離的話,又何以解釋馬克思《關(guān)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所批評的,是舊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對感性、對象、現(xiàn)實的直觀理解,亦即缺乏辯證性??梢?,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實踐唯物主義的理解,有其經(jīng)典文本的依據(jù),這是無法否認的。因此“背離”說是沒有根據(jù)的。而不同稱呼說,亦難令人信服,如果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的區(qū)別只是不同的稱呼而已,那么,二十多年來有關(guān)實踐唯物主義的探討,實踐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之間的相互批評,就是無所謂的了。如果只是稱呼不同,還爭辯什么呢?這場曠日持久的哲學爭論,還會有什么價值和意義?
問題是,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但不是稱呼不同,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發(fā)展中形成的兩個不同流派,二者同宗而不同派,同源而不同流,同根而不同枝。首先要指出的是,同一的馬克思哲學在發(fā)展中的這一分化,乃是學術(shù)思想發(fā)展中的正?,F(xiàn)象,不能視為思想界的混亂。在思想史上,任何一種有影響的學術(shù)思潮在發(fā)展中都是要分化的,以中國的學術(shù)而言,儒學在孔子之后,就一分為八,墨學在墨翟之后,亦一分為三。在魏晉,雖同為般若,而有六家七宗的區(qū)別;同為玄學,而有貴無、崇有、獨化的分歧。在隋唐,雖同為佛學,而有天臺、唯識、華嚴、禪宗的分別。在宋明,雖同為儒學,而有理學、心學、氣學的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亦是如此,有蘇聯(lián)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有東歐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亦有中國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雖然不同,但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則同。一種學術(shù)思潮的分化,正是這種學術(shù)思潮發(fā)達的標志,你在這一方面發(fā)展了這一學術(shù),形成了這一流派,他在那一方面發(fā)展了這一學術(shù),形成了另一流派,雖然不同,但同為這一學術(shù)則同。一種學術(shù)的分化,正是這一學術(shù)繁榮之所在,成熟之所在,一花獨放不是春,一弦之音不好聽,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是正常情況下學術(shù)界應有的氣象。高清海在其《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chǔ)》(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的后記中說:“在我看來,教科書可以采用不同的體系去表達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nèi)容,只要在這個體系中堅持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它的結(jié)構(gòu)基本上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性質(zhì),就是有價值的,就應當允許其存在。只有在有了各種不同體系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從比較中選定較優(yōu)的體系予以推廣,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應當允許多種體系并存。有不同體系相互借鑒和補充,對于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只能有好處?!备咔搴5倪@一觀點,是正確的。
但是,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雖同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不同流派,其高下長短也不是等量齊觀的。我們以為,就這兩個不同的流派而言,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解,帶有前蘇聯(lián)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征,而實踐唯物主義的理解,則帶有較多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色彩。誠如許多學者已指出過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體系,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由瞿秋白、李達、艾思奇等人從蘇聯(lián)介紹到中國來的。這個體系在中國傳播的幾十年中,雖然不能說一點也沒有變化,但大概的框架卻沒有變化。由于是外來的哲學,就存在著一個與中國革命相結(jié)合的問題。原封不動地拿來就用,最容易流于教條主義。老一代的革命家特別是毛澤東同志,在把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中國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實踐論》、《矛盾論》和《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問題》就是辯證唯物主義中國化的集中代表。但是,我國自建國以來,負責意識形態(tài)指導工作的領(lǐng)導同志,并沒有沿著《實踐論》、《矛盾論》所開辟的方向前進。由于只注意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純潔性,只注意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批判和斗爭,思想批判運動一個接著一個,政治斗爭一浪高于一浪,而忽視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遂使以哲學教科書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幾十年一貫制,日漸僵化。在十年浩劫中,唯心主義泛濫,形而上學猖獗,就是這一哲學體系僵化以后的必然結(jié)果。
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在對幾十年的哲學反思中而出現(xiàn)的實踐唯物主義理論體系,則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本土化的特色。雖然中國實踐唯物主義思潮,亦有西方馬克思主義中實踐唯物主義流派的理論影響,但從根本上說,則是中國改革開放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路線的產(chǎn)物。李德順在《中日學者關(guān)于實踐唯物主義的對話》中說:“實際上,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新形式的探討,包括實踐唯物主義研究在內(nèi),是和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問題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比如,我們搞改革開放,市場經(jīng)濟就涉及到用那種哲學思維方式來思考的問題。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的實踐還證明,現(xiàn)代化迫切需要有一個能夠科學地理解實踐及其內(nèi)在規(guī)律這樣一種哲學理論,而這正是我們原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沒有或不曾回答的問題。”[14]我國的實踐唯物主義思潮,還是在這種背景下發(fā)生的。
應該認為,辯證唯物主義強調(diào)世界的物質(zhì)性,強調(diào)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這并沒有錯。但是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不同于自然規(guī)律,不同在于,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即人民群眾社會實踐的規(guī)律,它并不外在于人。離開了人民的社會實踐,所謂社會規(guī)律就是空的,就是宿命論的。而辯證唯物主義屢屢強調(diào)社會主義客觀規(guī)律而不強調(diào)主體性,事實上是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并不是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的規(guī)律。離開了中國具體的國情,我們的經(jīng)濟體制和政治體制就會日漸僵化。因此,繼實踐標準討論而起的我國實踐唯物主義思潮,強調(diào)實踐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chǔ)性和首要性意義,強調(diào)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和主體性原則,這是為糾辯證唯物主義在傳播中的弊端而來。因此,它就具有較濃的中國色彩。依陸劍杰教授“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術(shù)語來說,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是“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而實踐唯物主義則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此,我們亦主張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實踐唯物主義的理解的。
總之,我們既不能說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倒退,也不能說實踐唯物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背離。相反,它們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屬于同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不同流派。在中國,在辯證唯物主義流行了幾十年以后而出現(xiàn)實踐唯物主義流派,它不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的混亂,而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脫離原蘇聯(lián)的馬克思主義的模式走上個性化、本土化發(fā)展道路的標志,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進入新階段的標志。至于實踐唯物主義理論內(nèi)部的意見分歧以至相互間的批評,當屬正常的現(xiàn)象。作為一種理論體系,特別是一個哲學理論體系的完善和成熟,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甚至很長時間的?!?/p>
參考文獻:
[1]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中日學者關(guān)于實踐唯物主義的對話[J].北京:哲學動態(tài)1994(8).
[3]辛敬良:馬克思主義哲學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
[4]陳志良、楊耕:實踐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的現(xiàn)代形態(tài)[J].北京:哲學動態(tài)1989(3).
[5]陸劍杰:實踐唯物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的實踐·序[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6]陸劍杰:實踐唯物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的實踐[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7]黃楠森:黃楠森自選集[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
[9]邢賁思:關(guān)于實踐唯物主義討論中的若干問題[N].北京:光明日報,1990-2-26.
[10]黃楠森: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怎樣加強關(guān)于人、實踐和主體性的內(nèi)容[J].北京:哲學動態(tài),1990(1).
[11]陳先達:我對哲學的幾點淺見[J].南京:世紀評論,1998(2).
[12]王金福: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理解中的命運第[M]. 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
[13]李秀林等主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則[N].北京: 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14]中日學者關(guān)于實踐唯物主義的對話[J].北京:哲學動態(tài)1994(8).
責任編輯 張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