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據筆者多年從事陶瓷創(chuàng)作與教學的經驗,概述了陶瓷雕塑的“刀”法在陶瓷雕塑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陶瓷雕塑,刀法
1引 言
這里所指的刀已不僅僅是狹義上鋒利的、尖銳的鐵制工具,而是能夠制作設計陶瓷雕塑作品的“刀”。
陶瓷雕塑所采用的工具多數以具有較好的密度和韌性的木料自制而成,有扁的、圓的、尖的、薄的、厚的、利的、鈍的、寬的、窄的各種形式,其制作與使用方法歷代都傳承有序。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在不斷提高,對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藝術的審美能力也隨之提高。因此,陶瓷雕塑藝術的制作應不局限于傳統的工具,而選擇采用更多種多樣的工具,只要能夠準確表達作者的想法和作品的內涵就應當毫不吝嗇地使用,提出“物有所用”的思想,這就是寬泛意義上的陶瓷雕塑的“刀”。
2刀與手在陶瓷雕塑中所起的作用
刀是手的延伸。心靈的感受和意圖借助于大腦,通過手的語言來完成它的表達,為了更好、更豐富、更完美地在作品上表達某種情感,就必須通過工具來實現,這種工具已不局限于作為利器的刀?!爸袊Ψ颉钡氖终凭褪且话选暗丁?,它能劈、砍、切。手是最靈活最直接的“工具”,用手制作的作品自然生動流暢,有強烈的手感,富于彈性,但也有它的局限性——手的體積較大,質地較軟,有一定的厚度,只是偶爾用一用指甲,因此,在表現細、尖、薄的時候只能利用質地較硬的工具。
有刀就會有“刀”法。很多人以為石雕、木雕才會有刀法可言,由于石雕和木雕都屬硬質材料,所以采用的制作工具自然鋒利、尖銳,用鐵制工具制作的作品也就有著強烈的“刀”味,而陶瓷雕塑采用的是可塑性的粘土材料,制作起來相對更靈活。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在制陶時就懂得用硬質工具在陶器上刻出簡單的圖形和符號,之后更塑造出簡單的人形和動物,其“刀”法簡約、樸拙。通過時間的推移,加上大腦的不斷開發(fā),市場的不斷需求,制作陶瓷雕塑的工具日趨精致實用,“刀”法更加細膩,造型完整,線條流暢,給人的感受柔和、精美。
“雕塑”本來就有兩種不同的含義,雕是在硬質材料上進行雕刻,塑是利用可塑性材料來進行塑造,由于雕與塑在操作時是共同存在的,從而雕塑成為同一概念。陶瓷雕塑的制作方式有鏤雕、捏雕、堆雕、卷雕、圍雕,還有挖、按、印、琢、刻、劃等手法構成陶瓷雕塑的技法和語言因素,寶貴的傳統制作經驗應研究和利用,通過繼承傳統的技法來準確地表達作者的情感與感受,創(chuàng)作出有強烈時代精神的作品,同時也能夠帶動大眾提高藝術的審美。
傳統的石灣陶瓷微雕制品“山公”,現今仍保留著強烈的“刀”法,作品一般為三寸以下,憑借一把扁頭鼠尾的鐵制工具,用扁頭部分先做出大體的輪廓,再用鼠尾部分壓出衣紋,一刀一線條,隨意自然,速度飛快,一氣呵成,不再重復,不做修改,極具“刀”味。由于要求高產,也就必然產生程式化,不論男女老少、文人武士都是相同的表現,只是形象有所變化而已。
人的生存狀態(tài)是一個非常細膩而復雜的過程,因此,我們不是以單一的而又簡單的雕塑語言就能夠充分和準確地表達某種現狀和瞬間的意境,此時“刀”法的運用就顯得無比重要。
3“刀”法在陶瓷雕塑中的體現
刀法的選擇與運用,對人物題材和材料有著重要的關系。人物不同的性別、年齡、職業(yè),都具有不同的個性。尤其是制作神仙、佛教人物時更應注意。劉傳大師的作品“太白醉酒”以寫實的手法塑造詩人李白抱著酒罐席地而睡的情態(tài),材料是中溫陶土,大師在創(chuàng)作時,對衣紋的塑造下意識地保留了較為明顯的工具軌跡,粗中有細、聚中有散、靜中有動、起中有伏、強中有弱,而形象的塑造則是以手為主要工具,并且留下了自然的手紋。軟硬工具的結合,把“刀”運用得恰到好處,精準地表現了似醉非醉、似人似仙的藝術效果。
陳鐘鳴大師的“十二金釵”則運用了唯美主義的表現手法。材料是高溫瓷土,在寫實的基礎上,對人物造型進行概括和提煉,以長線條淺衣紋來表現,“刀”法顯得細膩、輕快、微妙,方和圓的結合,塑造了十二個不同人物的性格,給人以淡雅、高貴、輕盈的感覺,作品的成功是本土文化的升華。
過去由于環(huán)境的關系以及市場的約束,創(chuàng)作時不能隨心所欲,自由發(fā)揮,作品缺少突破性的進展,近來筆者在創(chuàng)作中更加重視“刀”法的研究,作品“同樂”采用中溫陶土,塑造了一位身穿短褲的老人坐于長凳上,自娛自樂地拉起了二胡。以手直接作為主要的雕塑工具,造型夸張以至變形,高低點的對比形成強烈的骨感,跳動的肌肉隨音樂共舞,充滿激情。以手作刀比較圓潤,所表現的形象沒有僵硬的線條,整個造型顯得更富有彈性和活力,節(jié)奏強烈,是任何工具所不能比擬的。“金色大道”采用中溫瓷土,造型飽滿渾厚,塑造了一男一女和三輪摩托的組合,刀的軌跡已相互重疊,見不到明顯的紋理。形體與形體之間的過渡流暢,渾然一體。有一位雕塑家說過,讓一件雕塑作品從山上滾下來,剩下的就是好作品,這說明了整體感之美。
4結語
縱觀中國書畫,也能夠感受到其中的“刀”韻,古代書法家張旭就是受到舞劍的啟發(fā)。陶瓷雕塑工具的使用同樣也有“中鋒”、“側鋒”和破筆,現代的藝術家也一直以此作為研究的課題。因此,在繼承傳統刀法的同時,必須開放思想,吸收各流派各兄弟藝術所共同追求的“刀”味,探索和發(fā)現更準確更適合各種雕塑語言的工具,豐富陶瓷雕塑的表現,滿足人們對審美提出更高的要求。藝術的境界在于積累,不斷地學習,再加上對人文修養(yǎng)的提升,拓寬視野,以包容的心態(tài)去吸收或被吸收,才能促進陶瓷雕塑不斷地向前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