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陶瓷工藝技術有著漫長的發(fā)展歷史,曾經對陶瓷燈具產生過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陶瓷工藝技術的成熟化、多樣化,定必能為陶瓷燈具的生產、制作打開新的局面。本文主要從陶瓷成形技術、裝飾技術、燒制技術三個方面分析探討陶瓷工藝技術對陶瓷燈具的影響。
關鍵詞 陶瓷成形技術,陶瓷裝飾技術,陶瓷燒制技術,陶瓷燈具
1引 言
技術是造物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手段。陶瓷是金、木、水、火、土綜合利用的結晶,其工藝技術的復雜性不言而喻。明代學者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形容景德鎮(zhèn)瓷器“共計一坯功,過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其詳盡節(jié)目不能盡也?!逼渲?,“過手七十二”就是指從泥料的開采到燒煉出瓷共有七十二道工序之多。陶瓷燈具因其獨特的陶瓷工藝區(qū)別于其它燈具,所以,在陶瓷燈具的設計過程中,陶瓷工藝技術的影響力不得不加以重視,下面筆者將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2陶瓷成形技術對陶瓷燈具的影響
陶瓷成形技術從古代的手捏成形、泥條盤筑、轱轆拉坯逐漸發(fā)展到現代的注漿成形、滾壓成形、干壓成形等等。每一種成形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手捏成形,比較自由隨意;泥條盤筑技術在原始社會的彩陶時期就已經產生,是把泥坯制成長條形,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盤筑成器形;轱轆拉坯,即手工輪制法,是把泥料放于轉動的輪盤上,用手拉坯制成,操作起來方便快捷;注漿成形,即石膏模制法,是將所制的器形用石膏翻制成外模,再將坯料漿注入石膏模具的內部,最后利用石膏的吸收功能脫去石膏模、取出成形器胎,這種技術適合復雜器形的制作;滾壓成形、干壓成形技術,是利用現代機器將坯料進行機械加工成形,這種技術效率極高,適合制作具有現代感的器物,造型簡潔明快。
豐富多樣的成形方法為陶瓷燈具的藝術設計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使制作繁復的造型成為可能。設計者應當充分在多種成形技術中加以利用、選擇,同時也要注意,成形技術的選擇會影響陶瓷燈具的照明和使用功能,成形方法的難易程度也直接關系到制作的成本,從而影響產品的價格和銷售。
圖1中這件注漿成形的陶瓷燈具,由外模和內模兩個模具共同翻制而成。燈外部的造型(包括鴛鴦戲水的淺浮雕裝飾)由外模完成,左上方橢圓形孔洞由內模完成??梢韵胂蟮玫剑绻麤]有高超的注漿成形技術,要大批量生產這種燈具產品是非常困難的。
圖2是一組陶瓷燈盞,共六件。這組燈具呈盞(碗)形狀,無燈座,體位低。碗底盛放蠟燭,裸露在外的燭光通過泥漿之間自然產生的空隙散發(fā)光線,可以產生斑駁的光影。這組燈具共有制模、潑灑泥漿兩道工序,在運送和燒制的過程中容易產生開裂和變形的問題,成形率較低,燒成后薄且易碎。這種似碗狀的造型在唐代的長沙窯就有生產,因制作簡易、價格低廉而廣泛應用于普通人家。與唐代長沙窯的碗形燈不同,這組陶瓷燈盞不便于移動,使用空間小,不太適用于有年幼孩童的家庭。
3陶瓷裝飾技術對陶瓷燈具的影響
陶瓷裝飾技術包括釉上裝飾、釉下裝飾、色釉裝飾和綜合裝飾幾大類。釉上裝飾有古彩、粉彩、貼花、刷花、噴花、描金、電光彩等;釉下裝飾是在素坯上制好紋飾,然后罩釉放入窯中燒制,如青花;色釉裝飾是用天然礦石或人造氧化金屬為著色劑加入釉中,入窯燒制后使器體表面呈現五彩斑斕的裝飾效果;綜合裝飾是釉上和釉下或與低溫色釉結合以及繪畫、剔劃、堆貼、雕刻、鏤空等裝飾手法的綜合利用,斗彩就是通過結合釉下青花與釉上加彩使器物色彩鮮艷、裝飾精美。
豐富的陶瓷裝飾技術能夠帶來豐富的藝術效果,陶瓷燈具因此而格外與眾不同。綜合化的趨勢也使現代陶瓷燈具的裝飾技法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間。
圖3中這組陶瓷燈具就是使用鏤空手法進行裝飾的。鏤空的裝飾技法很早就已經出現在陶瓷燈具中。古代陶瓷燈具鏤空的圖案一般為傳統(tǒng)紋樣,而現代陶瓷燈具的鏤空圖案千姿百態(tài)。現代陶瓷燈具中,鏤空的陶瓷燈罩主要起裝飾、釋放光線以及柔化光線的作用。鏤刻在泥胎半干狀態(tài)時最容易進行的,這是由泥的特性決定的。坯體不宜過厚,過厚的坯體不易鏤刻,而且鏤刻之后形成的寬截面會影響陶瓷燈具的透光性。鏤空的面積最好不要超過坯體表面積的三分之一,鏤空圖案相對均勻地分布在表面,這樣可以減少燒成時坯體塌毀的風險。
青花是一種釉下彩繪的裝飾技法,有白地藍花和藍地白花兩種,裝飾紋樣多為花草魚蟲、飛鳥瑞獸、人物故事等傳統(tǒng)紋樣。元代燒制成熟的青花器,改變了陶瓷燈具以單色為主的局面,開創(chuàng)了彩瓷的新天地。
明代永樂、宣德兩朝是青花瓷器發(fā)展的黃金時期,素有“青花貴永宣”之說,這個時期流行青花纏枝花卉紋八方燭臺(圖4)。這件青花燭臺上層臺座由上到下分別飾有蕉葉紋、回紋、變形蓮瓣紋,聯接兩層臺座之間的支柱飾有錦紋及纏枝花紋,下層外壁的八面繪有八組纏枝花紋。燭臺的主體紋樣以纏枝花紋為主,構圖疏朗,紋飾線條流暢,由上到下紋飾達七八層之多,但給人感覺層次清晰,構圖搭配比例勻稱。這件青花瓷燭臺發(fā)色深藍蒼翠、明艷深厚,料色透入釉骨,線條有暈散現象,類似中國畫在宣紙上形成的墨暈。若隱若現的暈點,使燈具越發(fā)顯出古雅沉著的韻味。
4陶瓷燒制技術對陶瓷燈具的影響
陶瓷的燒制技術,是陶瓷燈具成形的關鍵。泥土通過火改變了原有的化學性質,成為一種新的材料——陶瓷。精巧、奇特的燈具坯體只有經過燒制,才能成形而被人們使用。青花繪制的精美花紋,只有罩上肥潤瑩潔、白中閃青的釉汁,入窯進行燒制,才能產生幽凈明快、清新雅致的藝術效果。陶瓷燈具表面絢麗流暢的釉色變化也只有通過窯火的煅燒、窯溫的控制才能夠得以實現。
經過數千年的發(fā)展,陶瓷的燒制技術從露天土窯燒制逐步發(fā)展成氣窯還原燒制、電窯氧化燒制。在柴窯中燒制的坯體,不施任何釉汁也能產生讓人驚嘆的色澤;蘇打窯可以給陶瓷燈具的表面帶來自然淳樸的裝飾感。陶瓷燒制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必然為陶瓷燈具開創(chuàng)一條創(chuàng)新、環(huán)保之路。
5結 語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陶瓷工藝技術的發(fā)展過程包括手工技藝、機械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三個階段。手工技術使陶瓷燈具的造型裝飾性強,富有親和力,感性的成分較重;機械生產的陶瓷燈具產品關注成本,強調大量與快速,講求經濟效益,產品的形式規(guī)格整齊劃一,簡潔而具有理性;利用電腦進行陶瓷燈具設計,設計時隨意自由、操作時準確迅速,但造型多少有些呆板。
陶瓷工藝技術的種類與條件直接影響了陶瓷燈具的形態(tài),在造型、色彩、裝飾等方面對陶瓷燈具產生了重大影響。隨著對陶瓷工藝技術的不斷探索和研究,陶瓷燈具將會在紛繁的燈具品種中綻放異彩。
參考文獻
1 朱孝岳. 工業(yè)設計簡史[M]. 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1999,10
2 許平.造物之門[M]. 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3
3 李硯祖.產品設計藝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4
4 高豐,孫建君.中國燈具簡史[M].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1992
5 吳昊. 燈具設計[M]. 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