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歲末的中國經濟,朝著“軟著陸”的方向漸行漸近。
改革開放20 多年來,中國有過三次宏觀調控。上世紀80 年代末的那一次,以“治理整頓”收局;90 年代的那一次,最后又走入通貨緊縮;2004 年的第三次宏觀經濟調控則有驚無險地走出困局。
2004 年的中國,實際上在打一場反經濟過熱的“遭遇戰(zhàn)”。前兩個月,固定資產投資猛增53%,超過經濟全面過熱的1992 年。讓人迷惑的是,過去的20多年里,中國經歷的兩次大的經濟過熱,其表現往往是全面過熱和通貨膨脹,這一次,卻是部分過熱、部分偏冷,通貨膨脹的脈搏游移不定。
2004 年,宏觀調控的“組合拳”打出“中醫(yī)式”手法調理中國經濟,放棄“一刀切”式的狠手策略。7 月,居民消費物價指數跨過通貨膨脹的警戒“紅線”,8 月、9 月、10 月四度跨過“紅線”。11月,這個指數終于退回安全區(qū)。
財政政策也加入了宏觀調控的“組合拳”。12 月8 日,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在《中國財經報》上發(fā)表《積極財政政策應當適時轉向》的署名文章?!胺e極”之于“穩(wěn)健”,雖然僅僅是兩個字的變化,但其中卻蘊含著三重內涵,即“適度、避險和公平”,穩(wěn)健財政政策意味深長。12 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
2005 年起,實施了7 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將轉為穩(wěn)健的財政政策。
其實, 早在2003 年12 月24 日的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金人慶就提出,2004 年中國財政要豐富和完善積極財政政策,“既要防止通貨緊縮,又要防止通貨膨脹,既要治‘冷’,又要治‘熱’。”
國內媒體這樣說:從2003 年年末的“豐富和完善積極財政政策”到2004 年年末的“穩(wěn)健的財政政策”,在財政政策轉型過程中,財政部可以說表現出了堅定的決心與勇氣。因為“積極財政政策這么多年,形成了很多既得利益群體;轉型為穩(wěn)健財政政策,是要有一定勇氣的?!?/p>
境外《銀行家》這樣說,財政政策由積極向穩(wěn)健的重大轉變,長期建設國債的逐步削減,金人慶因之聲名大振。財政在2004 年度采取了多種手段,旨在控制借貸尤其是在建設項目上的借貸,削減非重點項目,舒緩過熱的投資。這些措施的效果逐步顯現。
但這并不意味著財政對促進經濟發(fā)展不積極。年初,金人慶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說,財政部初步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財政工作的基本思路,第一項就是千方百計地促進經濟發(fā)展,做大財政收入蛋糕?!盎ㄥX得有錢,所以做好財政工作,首要的是要想辦法多生錢。財政部門的本事不只是分錢,而應該把生財、聚財、用財這‘三財’之道融會貫通,著眼點就在‘融匯’兩個字上。”
生財為公,金人慶說,不能把建設公共財政與財政支持經濟發(fā)展對立起來。這一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高達2626 億元,增長22.5%,創(chuàng)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