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快速發(fā)展,教學質量的提高非常關鍵;教學質量的提高,課堂教學改革非常關鍵;課堂教學改革,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非常關鍵;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非常關鍵。怎樣才能深入進行校本教研,徹底地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呢?作為一名校長,我有如下體會。
一、 宏觀調控,凝聚科研智慧
“搞好搞不好,關鍵看領導”。建立科學、高效的組織領導機制是校本教研制度能否規(guī)范實施的首要保證。校長是學校建立以校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是學校教學研究的身體力行者,校領導分包年級組及學科,參加并指導聽課、評課等教研活動。尤其是校長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學研究和教學管理,確保教師參加教研和培訓所必需的經費投入,合理整合教導處、教科室、教研組、備課組的力量,使之具備促進和指導校本教研順利開展的職能,形成教學、教研一體化的格局。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加大骨干教師培訓的力度,不斷增強他們的科研意識。建立教研激勵機制,大張旗鼓地激勵教師人人爭當“學科領袖”,確立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的學術權威地位,創(chuàng)造一種崇尚研究、樂于研究的環(huán)境。
二、 教學研討,強化科研意識
教學研討的重點應該是公開課研討。即舉行各類示范課、試驗課、創(chuàng)新課、移植課等公開課研討,確定研討的內容、對象、目標、要求等,確保每一次研討,參與者都能有所得。活動要經常性開展,為教師互相交流與學習提供機會,促進教師深入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學生、研究學習,提高教育質量。另外,還要向家長開放課堂,允許家長隨時走進課堂聽課,聽完課召開家長座談會,廣泛聽取家長的意見,然后再把意見整理上報給學校,學校再召開全校性的教學研討會,提出整改意見。這樣,家長不僅看到了全學科的老師每天是如何上課的,也觀察到了學生的一天在校表現(xiàn)。老師把每天的批改檢測情況拿給家長看,家長不僅了解了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及其他孩子的學習情況,有的還把看到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反饋給班主任老師,提出整改意見。對教師來說,這種大開放的課堂展示形式,不僅接受來自學校的評價,也接受來自社會的評價,對促進教師們去研究課堂教學是大有益處的。
為了把教學研討落到實處,我校還從以下幾個方面細化教學研討行為,讓教師們通過具體的每一件事來扎扎實實地做好教學研討工作。
1.教學案例征集制。我們每一個月對教師進行一次教學案例征集,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典型案例征集上來,然后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研討,從而增強教師突破教學難點的能力。每周的教研組活動時間,每一位教師都必須提出一個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組內進行交流,尋找解決的方法,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2.行家權威點評制。我們組織各科的骨干教師,不定期地對學科教學薄弱教師采取推門聽課制度,聽完課立即進行點評,指出該教師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并給他以整改意見,甚至連教師教學中的口頭禪都給以點評。每學期,我們還舉行一次教科研沙龍活動,讓教師和專家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談,提出自己的困惑,解決教學中的困惑。
3.教學能手引領制。我們每年都要在教師中評選教學能手,根據學校制定的《教學能手評比條例》進行積分,讓那些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成績突出、教學成果豐碩的教師脫穎而出,成為學校的教學能手。然后啟動青藍工程,讓每位教學能手帶好一名新手,達到新老教師共同進步的目的,從而大面積提高我校教師的業(yè)務素質和教學科研水平。
三、 集體備課,統(tǒng)一教學行為
集體備課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就應該完善集體備課制度,充分發(fā)揮學校各備課組作用,反對單打獨斗、各自為戰(zhàn),有效開展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我校規(guī)定一周兩次集體備課,一次為各備課組自行組織備課,不定時間,不定地點,針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進行討論、解決;一次為每周三晚自習(文科)和每周四晚自習(理科)的全校定時間、定地點、定人員、定內容的集體備課。集體備課的要求是:提前布置,確定一人為本周備課人,定內容、定目標、定重難點、定教法、定學法指導、定練習設計,在規(guī)定時間,備課人主講,集體參與,各抒己見,遇有疑難由備課組長總結定奪。開始老師們對集體備課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有的班主任有時到班級里組織學生自習,消極對待集體備課。
為了規(guī)范集體備課制度的落實,在校領導和骨干教師的精心策劃下,我校搞了集體備課示范觀摩活動,即一個備課組活動,全校教師坐在旁邊觀摩。集體備課之后,大家點評,取長補短,校領導給予總結,肯定優(yōu)點、指出不足。通過集體備課的典型示范引領,全校教師明確了集體備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參加集體備課已成為全體教師的自覺行為。在集體備課中,有時因為一道習題設計,有時因為理解教材有爭議,老師也會爭得面紅耳赤。但是這種互助合作的集體備課方式,起到了互相學習、共同切磋、分享經驗、不斷提高教學研究水平的作用。在教師的集體參與中,讓你的一個思想,加上我的一個思想生成了新的思想;讓你的智慧加上我的智慧成為集體的智慧。最終讓集體智慧和個人風格有機統(tǒng)一,促進每一個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現(xiàn)在,我校教師的課堂教學基本上離不開集體的智慧,沒有集體備課的課堂教學,教師操作起來總覺得不太如意,集體備課之后的課堂教學,教師操作起來揮灑自如。本學期,我校的集體備課成果——“四步教學模式”正在全校推廣,我們還針對這一課堂教學模式開展了“紅燭杯”四步教學模式課堂教學大賽,教師們在這一模式的規(guī)范下進行課堂教學,業(yè)務水平和教學能力都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四、 教學反思,提升科研水平
只有善于對自己的行為或觀念經常反思質疑的教師才能得到較快發(fā)展,上課之余,通過寫教后感反思課堂教學得失。用研究者的眼光,對自己的教育實踐和身邊發(fā)生的教育現(xiàn)象進行審視、反思、分析、研究,這樣就能促進教師把日常教學工作和教學研究、專業(yè)成長融為一體,形成在研究狀態(tài)下工作的職業(yè)生活方式。這項制度的確立也是經歷了一個漸變和不斷完善的過程。起初,我校教師都在備課筆記本上的每一課時教案的后面,寫上一兩句話式的教學后記,年級組檢查教案時進行記錄檢查、講評,這樣的教學反思只是流于形式,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后來,我們專門設計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學反思筆記》本,要求教師在每周的星期五,對自己一周以來的教學情況進行反思,找出自己一周以來最得意的課和最不滿意的課,并進行剖析,寫出自己的感悟。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使教師由開始不能自覺地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到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學活動、教學研究進行深入地思考、反省、探索,逐漸養(yǎng)成主動進行教學反思的習慣,最終成為自覺反思者。教師通過反思、研究,觀念不斷地被更新,教學行為不斷地在改善,教學水平不斷地在提升,教師真正地體會到了反思給自己帶來的益處。
以校為本和實踐第一是校本研究的基本理念,是統(tǒng)帥和靈魂;團結合作、自我反思和專業(yè)引領是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是力量和憑借。作為一所農村中學,作為一所農村中學的校長,在開展校本教學研究工作中我感到力不從心,我們還存在著時間、經費、技術、評價、資料等諸方面的困惑,我也深深感到了校本教學研究工作任務的艱巨性與復雜性。但我相信我們一定會依托校本教研,把教師隊伍建設和走內涵發(fā)展之路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責任編輯孫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