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三十年,作為市場經濟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仡櫢母镩_放三十年來人民幣匯率管理體制演變的過程及選擇,總結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的經驗,有助于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改革;成就;經驗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自1978年以來,我國市場經濟建設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作為市場經濟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仡櫢母镩_放三十年來人民幣匯率管理體制演變的過程及選擇,總結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的經驗,有助于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一、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的歷史進程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我國人民幣匯率體制一直處在不斷完善和深化的過程中,根據人民幣匯率體制變化的特征,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1978~1981年,人民幣釘住一籃子貨幣階段
改革初期,人民幣實行釘住一籃子貨幣的“釘住匯率制”。這一階段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特點是:操作簡便易行,在很大程度上抵御或減少了國際匯率波動對本國貨幣的影響,保持了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wěn)定。但人民幣匯率由政府按照一定的原則制定,成為計劃經濟的調節(jié)工具。計劃管理體制使得市場對匯率幾乎不起到任何作用,匯率水平無法真正反映外匯相對短缺的情況。匯率高估造成企業(yè)出口虧損,企業(yè)出口創(chuàng)匯不積極。在這期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由1.57貶值為1.71。
(二)1981~1993年,實行雙重匯率制度階段
改革起步階段,具有當時經濟體制改革中最明顯的雙軌制特征。實行外匯留成制度,建立和發(fā)展外匯調劑市場,建立官方匯率與調劑市場匯率并存的雙重匯率制度,實行計劃和市場相結合的外匯管理體制。在這期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由1.89貶值為5.80。這個階段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1981~1985年,人民幣內部結算價和官方匯率并存的雙重匯率時期。2.1985~1993年,取消內部結算價,官方匯率和調劑市場匯率并存時期。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匯率波動頻繁,實施雙重匯率,外匯市場初步建立,外匯調劑價格初步反映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最終結果是由市場生成調劑市場匯率,官方匯率不斷向調劑市場匯率靠攏,市場化程度提高。
調劑市場匯率按照市場供求狀況浮動,波動頻繁。1988年至1993年由于經濟過熱、通貨膨脹、進口需求猛增,外匯需求大增,市場匯率不斷下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由5.70貶值為l993年2月的8.20。為了限制匯率投機性上漲,一度實行限價。1993年5月取消限價,市場匯率驟升至11.20。1993年7月以后,在國家加強宏觀調控和中國人民銀行對市場進行干預下,到1993年底市場匯率回落到8.72。
作為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改革的產物,由計劃匯率向市場匯率過渡的形式,雙軌制是當時最合適的選擇,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不過,隨著國內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外貿主體的開放及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市場匯率的并存,已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不利于外匯資源的有效配置,不利于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
(三)1994~2005年7月,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階段。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并軌。改變了以行政計劃決定和調節(jié)匯率的做法,發(fā)揮市場機制對匯率的調節(jié)作用。并軌后取消了外匯留成和上繳,實行強制結售匯制,取消國內企業(yè)的外匯調劑業(yè)務,建立統(tǒng)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并以銀行間外匯市場所形成的匯率作為中國人民銀行所公布的人民幣匯率的基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對我國的人民幣匯率運行機制形成了很大的沖擊,人民幣匯率管理力度加大,長期保持在8.28左右,這階段的匯率制度實質上是釘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由于持續(xù)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外匯供大于求,逐漸形成人民幣升值壓力。
(四)2005年7月至今,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階段。
這次匯率制度改革主要有:1.人民幣匯率不再釘住美元單一貨幣,而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管理和調節(jié),形成更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2.人民銀行于每個工作日閉市后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格,作為下一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3.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浮動幅度為中間價上下0.3%,并可根據市場情況,適時調整匯率浮動區(qū)間,保持人民幣匯率保持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
二、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的成就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是世界金融危機高發(fā)期,期間爆發(fā)了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金融危機,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機,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機,直至最近的美國次貸危機?;仡櫸覈母镩_放三十年以來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的歷程,不禁慶幸,在經歷了如此之多的金融危機之后,我國人民幣匯率仍保持相對穩(wěn)定,不僅促進了我國外向性經濟的發(fā)展,最終也為我國的市場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民幣經常項目實現了可兌換。從改革初期的外匯統(tǒng)收統(tǒng)支,轉變?yōu)橥鈪R留成制度,到了1996年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取消所有經常項目對外支付和轉移的限制。到2007年取消了強制結售匯制度,允許企業(yè)按需保留經常項目外匯,對個人購匯實行年度總額管理。
(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逐步提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審慎開放,按照“先流入后流出、先長期后短期、先直接后間接、先機構后個人”的次序,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從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適度對外借債、建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到實施有條件的企業(yè)“走出去”戰(zhàn)略、放寬境外投資匯兌限制、企業(yè)外匯強制調回要求及實施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制度。
(三)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由改革初期的固定匯率,轉變?yōu)楣俣▍R率和調劑市場匯率并存的雙重匯率制度。到1994年初,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并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匯率轉向由市場決定。到2005年7月,進一步改進匯率形成機制,人民幣匯率不再單一盯住美元,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作用進一步加強,匯率彈性進一步擴大,對國際收支的調節(jié)作用得到進一步發(fā)揮。
(四)建立了外匯市場且形成了多樣的外匯交易產品。改革初期建立了外匯調劑市場。1994年,實行銀行結售匯,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和銀行對客戶的結售匯市場。2005年7月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后,繼續(xù)改進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機制,擴大市場主體,增加市場交易工具。初步形成了既有場內集中交易又有做市商交易、既有即期交易又有遠期、掉期交易的外匯市場體系。
三、基本經驗
(一)必須堅持改革開放,服務大局
改革開放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三十年的實踐證明,對外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的過程,也是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的過程,是改革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的過程。匯率體制改革不僅是改革開放的結果,也是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的有力政策工具。改革開放提供了一個挑戰(zhàn)和機遇并存的環(huán)境。人民幣匯率改革就是需要在抓住機遇的同時,迎接挑戰(zhàn),維持外匯市場均衡發(fā)展,減小國際經濟中的風險。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有利于提高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有利于理順外匯供求關系和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有利于微觀經濟體轉換經營機制和提高抗風險能力,也有利于緩解我國與主要發(fā)達國家和經濟體的經濟糾紛和貿易摩擦,改革三十年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正是堅持改革開放,服務大局思想觀念的真實體現。
(二)匯率制度的選擇上,要符合本國經濟發(fā)展的實際狀況
在深入了解中國經濟發(fā)展階段和發(fā)展水平的前提下,我們認為,雖然中國經濟發(fā)展迅速,在對外貿易中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但我國仍然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不應該也不可能實行完全固定或完全浮動的匯率制度.而應將匯率作為一個調節(jié)經濟的有效工具,隨經濟發(fā)展和經濟改革進行及時動態(tài)的調整.對經濟產生促進作用。而真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的實現就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對外開放程度日益擴大,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企業(yè)市場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不斷提高。但是,我國人口眾多,推進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過程中增加就業(yè)的壓力很大,國內金融市場不夠發(fā)達,宏觀調控還需要進一步健全,經濟金融體系整體抗外部沖擊的能力有待加強。作為發(fā)展中大國和脫胎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后發(fā)國家,我國人民幣匯率改革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可以照搬,必須把國情意識和世界視野相結合,既要學習借鑒國際上較為成熟的經驗做法,又要結合國情特點,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在實踐中始終要注意把握改革力度和節(jié)奏,積極探索出一條符合國情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道理。
(三)堅持市場化導向,形成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堅持了市場化的目標,在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同時,逐漸完善了人民幣匯率機制,這對發(fā)展我國經濟,鞏固改革開放的物質成果,加快市場經濟的進程,促進對外貿易的發(fā)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只有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形成的人民幣匯率,才能夠真正反映出市場中外匯的供求情況,才能促進出口企業(yè)的創(chuàng)匯積極性,從而在外匯儲備達到一定程度后,逐步滿足企業(yè)及個人的各類外匯需求。特別是自2005年7月新一輪匯率制度改革啟動以來,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有力地保證了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持續(xù)平穩(wěn)快速增長,并成為了調控通貨膨脹的有力手段。而從微觀層面來看,匯率制度改革以后企業(yè)適應匯率波動的能力加強,在商業(yè)活動中開始考慮匯率未來一段時間的表現,并加以規(guī)避。
(四)逐漸完善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的國際化要求
如今,在進一步擴大金融和服務業(yè)開放的承諾約束下,在金融全球化的歷史潮流和金融開放的格局下,作為重要經濟杠杠的匯率政策必然無可避免地面臨一個日漸復雜和開放地金融市場,勢必無法維持原有地單一的、固定地匯率制度,匯率制度必將日趨彈性,以適應國際化要求。同時,人民幣名義匯率隨美元被動升值和被動貶值,從而增加了貿易伙伴國的摩擦與矛盾,給美國等主要發(fā)達國家以口實借機指責我國操縱人民幣匯率進行不公平貿易,制造國際收支不平衡等。盡管外界的壓力并不是驅動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力量,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基于人民幣國際化的需要,只要條件具備,就應該積極完善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地國際化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匯率制度從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發(fā)展為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不僅與我國經濟的發(fā)展歷程密不可分,更為重要的是,它與人民幣正被國際市場認同且逐漸具有作為結算和儲備貨幣的支付手段有關。不過,我國深化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實現人民幣的完全自由兌換和國際化,需要一系列配套改革的配合,包括金融體系的建設、外匯市場的培育和發(fā)展、利率市場化改革等。特殊的國情決定這一改革沒有現成的理論和經驗做指導,因此,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國際化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和世界經濟環(huán)境的變化,統(tǒng)籌兼顧、有條不紊地推進。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實踐證明,我國人民幣匯率體制的改革是成功的,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平穩(wěn)增長。外向型經濟發(fā)展迅猛,年進出口總額排名世界前三位,外貿外資對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yè)的拉動作用明顯。我國外匯儲備總額也由改革初期的供給不足到2008年6月變?yōu)?.81萬億美元世界第一的規(guī)模。這在改革的初期是無法想象的。雖然現在外匯儲備過大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我們將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經驗中繼續(xù)進行體制改革,以解決新的形勢下出現的新問題,為我國經濟能夠在高速增長之后繼續(xù)保持平穩(wěn)增長。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谥行闹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