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作文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不會作文有兩大硬傷:一是部分學生寫作時沒有材料,無從下筆;二是部分學生積累了不少的材料卻不會用,或者是運用不恰當。針對這一發(fā)現(xiàn),筆者在小學生作文素材的積累與運用方面做了些初步的探究和嘗試。主要依循的原則有:簡單性原則、生活性原則及敘事性原則。
簡單性原則是一種重要的科學思維方法。教師指導學生進行作文素材的積累與運用的方法簡單,容易操作,并且容易被學生接受和掌握。
生活性原則是一種貼近生活,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思維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學會感受、學會積累與運用。
敘事性原則是一種符合小學生的智力水平而采取的思維方法。通過這一方法,幫助學生在敘事中學會思考,學會運用自己積累的作文素材。
一、積累什么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這句話充分說明了積累在作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過“舊知識是新知識停泊的錨樁”。
所以,學生若想突破不會作文的兩大硬傷,首先要做的就是積累——字詞句段篇、生活素材與思想。字詞句段篇的積累可以解決表達困難、語言貧乏的問題,生活素材的積累可以去除言之無物的毛病,思想的積累則能使作文立意深刻、神思雋永。
二、怎么積累與運用
依循簡單性原則、生活性原則,筆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初步的嘗試。
(一)課內(nèi)閱讀與作文素材的積累與運用緊密結(jié)合
學生不會寫作文,寫不好作文,很多老師認為是學生的閱讀量太少,認為現(xiàn)在的學生不愿意靜下心來閱讀。據(jù)筆者觀察發(fā)現(xiàn),雖然有部分學生確實如此,但絕大部分學生其實是很愿意去閱讀的,可惜的是沒有時間,各科的功課壓力都很大。因此,筆者認為:何不充分利用好課堂上的時間來幫助學生積累和運用寫作材料呢?
1.以朗讀訓練幫助學生積累作文素材
朗讀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方法,也是學生必須具備的閱讀能力。朗讀訓練,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豐富學生的想象,而且還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達到發(fā)展學生語言的目的。學生通過朗讀,可以糾正發(fā)音,可以根據(jù)文章的內(nèi)容掌握停頓和語氣,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語言習慣。這種訓練實質(zhì)上也是一種口頭作文訓練。通過多讀、熟讀,文章的語言就會內(nèi)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無論詞語、句子,還是表達方式,都會進入到學生自己的語言儲備。從而,實現(xiàn)積累寫作材料的目的。
2.以復述訓練幫助學生積累和運用作文素材
在小學語文教139dcfb3e42b2d09eb046bf621d480a4學中,復述的要求是:把讀物的主要內(nèi)容用自己的話說出來,這不僅是加強學生理解課文的一種手段,也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重要訓練方式。復述訓練要求學生正確、規(guī)范地改變書面語的詞句,或者改變表述方式和順序。因此,在提高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的同時,也實現(xiàn)了語言材料的運用及再積累。
3.以仿寫訓練幫助學生運用作文素材
學生積累了好材料,卻不一定能寫出好作文,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不會謀篇布局。那么謀篇布局的方法從何而來?只能從閱讀中來?,F(xiàn)行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都是極好范文。因此,筆者就有意識地把作文教學滲透到閱讀教學之中,以模仿為橋梁,片斷訓練為手段,引導學生學習范文,仿其神,仿其意,仿其路,仿其格,仿其法,以讀導寫,以讀仿寫,做到讀寫結(jié)合。從而幫助小學生學會運用作文素材。
?。ǘ┱n外閱讀以作文素材的積累與運用為價值取向
課外閱讀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豐富知識、開闊視野。智力越是低下的學生,越應當多為他們打開一些認識周圍世界的窗口,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窗口就是書。
因此,筆者在平時教學中就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初步的嘗試。
1.課外閱讀的選擇性
法國盧梭說:“問題不在于所學到的什么樣的知識,而在于所學到的知識要有用處。”他的話說明了讀書要有用、有選擇性。選擇書籍是指導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第一步,它起著凈化小學生心靈、培養(yǎng)小學生品德的作用。因此,筆者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就尤其注意了以作文素材的積累與運用為其價值取向。
通過大量地閱讀課外優(yōu)秀讀物,品味語言凝練、內(nèi)涵豐富的古詩詞、名言警句等,領(lǐng)略不同的朝代、不同地域、不同社會背景下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在閱讀時,除了要求學生向作者學習怎樣觀察、認識自然社會外,更重要的是向作者學習怎樣運用語言來表達,做好語言的積累工作。
2.課外閱讀的指導性
據(jù)宜興外國語學校高年級語文組做的一份課外閱讀調(diào)查報告顯示,許多學生有課外閱讀的興趣,但在如何“讀”的問題上,卻是一知半解。
在對學生的讀書筆記和讀書小報的輔導中,筆者主要做了如下嘗試:①指導學生學會摘錄,寫摘錄筆記。教會學生在理解、品析的基礎(chǔ)上,摘錄課外書里的精彩語句、語段,提高鑒賞能力,加強閱讀積累。②指導學生學會歸納,寫提綱筆記。教會學生首先對閱讀材料認真分析,再對其思想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形式等方面進行歸納概括,培養(yǎng)化繁為簡的能力。③指導學生學會批注,寫心得筆記。教會學生將閱讀時大腦中閃現(xiàn)的靈感和智慧的火花隨時記錄下來,形成點滴體會,促進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內(nèi)化運用。
3.作文素材的積累性
作文素材的積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多讀、熟讀、廣記是最為有效的積累辦法。只有通過廣泛閱讀、大量積累,才能在日后寫作中發(fā)揮作用。筆者在教學中,一直努力把這一積累工作作為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來抓,力求豐富學生的語言庫存。
(三)學生生活對作文素材的積累與運用高度關(guān)注
對生活的觀察和心靈體驗的不足會直接導致學生作文材料的干澀。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方法莫過于寫觀察日記??吹绞裁慈?,聽到什么新鮮事及內(nèi)心體會到的情感都可以記錄下來,可長可短。日積月累,一本好的觀察日記,就是一座素材寶庫,文學素養(yǎng)也就在其間不知不覺地得到了訓練與提高,精神世界亦隨之成長、豐富。
所以,訓練學生在生活中學會觀察和積累對作文素材的積累與運用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因此,筆者在進行這方面內(nèi)容的探究時,不僅積極爭取了家長的配合,請家長在家里多帶孩子參觀一些場所或者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另外,就是經(jīng)常地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shè)生活中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體悟、積累。如,指導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讓學生練習口語交際、學會說恰當?shù)脑?,從而提高他們對作文材料的積累與運用的能力。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正所謂“留心處處皆學問”,留心處處皆材料。
(四)有效練筆實現(xiàn)作文素材在運用中的再積累
作文素材的積累只是思考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作文訓練的目的。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如果詞匯不是活躍在兒童心靈里,而只是一味背誦、接受別人的思想,卻不去創(chuàng)造自己的思想,不用詞匯把這些思想表達出來,那么他就會變得對詞匯缺乏領(lǐng)會力。所以,要讓積累的知識“活起來”,就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習作訓練時有意識借助積累的知識來深入思考,借助合適的語言去自由表達,進行真誠的創(chuàng)作。只有這樣,積累的字詞句段篇、生活素材及思想材料等才會內(nèi)化為自己的知識。相反,如果不將它們運用于寫作,那么這些知識將毫無用處,只會永遠被塵封在筆記本上或被歲月蒸發(fā)殆盡,所以,指導學生進行大量而有效的練筆,可以實現(xiàn)作文素材在運用中的再積累。
?。ㄘ熑尉庉嫞毫?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