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琳
Three and two is five. 三加二等于五。
好的學習方法不但能提高學習效率,還有助于發(fā)揮自己的潛能。而不良的學習方法則是學習的大敵,一些同學學習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存在一些不良的學習方法。請你對照一下,在英語學習中,是否有下列不良的學習方法,如有,請抓緊糾正。
一、不注意及時復習。有句諺語是:“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熱打鐵。)當學過的知識還清晰印在大腦皮層時,當天復習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對遺忘現(xiàn)象的研究實驗表明,遺忘的規(guī)律是先快后慢,特別是識記后48小時以內(nèi)遺忘率最高,以后逐漸減慢。到后來相當長時間幾乎不再遺忘。根據(jù)這一規(guī)律,剛學的知識要“趁熱打鐵”及時復習。因此,與其在遺忘后再去修補已經(jīng)倒塌的“記憶大廈”,還不如及時鞏固它。這就要求我們“當天帳當日清”,及時復習一遍,勝過遺忘后復習十遍。
二、孤立死記單詞。孤立地背“死”單詞,很難在腦子里生根,不是很快忘掉就是攪成一團亂麻。因為它們是脫離句子和課文的“死”單詞,難以給大腦留下深刻的印象。艾賓浩斯曾拿自己做過實驗:記住18個有意義的音節(jié),只需要9遍,而記住18個無意義的音節(jié),卻用了80遍。不僅如此,孤立地背“死”單詞,還難以掌握它在句子中的靈活用法。因此,即使記住了一部分“死”單詞,它們也多是“殘疾人士”罷了。如何使單詞“起死回生”呢?最有效的辦法是背誦文章!在大量的整段的背誦中,多次的重復不斷激活所記憶的單詞,其用法自然而然就深入骨髓了。實際上這種“深入骨髓”就形成了學語言最重要的語感!
三、不重視朗讀背誦。有些同學認為英語的意義識記要比機械記憶更有效,因此過分重視意義識記,這種看法是片面的。大部分同學由于課業(yè)負擔重,普遍朗讀不夠,閱讀面偏窄,量不足。課文是語音、詞匯、語法的結合體。只有經(jīng)常不斷地朗讀模仿,培養(yǎng)語感,才能達到熟能生巧的效果。怎樣讀?跟老師讀、跟磁帶讀,最重要的是自己讀。朗讀力求做到瑯瑯上口、音正詞明、聲情并茂,口讀、眼看、心記,切不可有口無心。讀什么?讀句型、課文,讀原著,精彩句段要熟讀成誦,這對英語語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重要意義。
四、過分重書面表達能力,而輕口語表達的流暢性與準確性。大部分同學為應付中考,特別重視書面表達能力,而忽略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一些同學發(fā)音不清、不準、生硬,有的同學能寫出一篇語法正確的英語習作,口語表達卻成了“悶葫蘆”。輕視口語表達是英語學習中最不良的習慣之一。語言是交流的工具,不開口說又怎能交流?大量的口語練習是形成英語語感的最重要的學習手段。有些同學把能否看懂當作學習的標準。學過的東西認為自己已經(jīng)看懂了,也就以為掌握了。殊不知,看懂了不等于會說,把這些你已經(jīng)學會的東西流利地表達出來,口語才算過關。否則,搞不好學成“殘疾英語”,如眼能看口不能說的“啞巴英語”。這樣就失去了學語言的意義。學口語最好的辦法,不是做練習,不是背誦,也不是看語法書,而是反復地高聲朗讀課文,這樣做的目的是培養(yǎng)自己的語感,只有具備了語感,才能在做習題時不假思索、下意識地寫出正確的答案。而且,當你熟練朗讀幾十篇課文后,很多常用的句子會不自覺地脫口而出,所謂的“用外語思維階段”就會悄然而至。
五、不注意反思。反思和自我評價學習效果,總結經(jīng)驗教訓,特別是在反思和評價過程中,能不斷的校正自己的學習方法,才由此獲得最佳的學習效率。相反,總是直線式學習,不及時反饋自己的學習效果,對階段性成敗不能正確評判,特別是不經(jīng)常反思和評價自己的學習方法,校正自己的學習策略,就不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如,有位同學用“諧音背誦法”背英語單詞,但不久發(fā)現(xiàn)此法不適合自己,他又學到了“詞根法”,結果發(fā)現(xiàn)效果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