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鳴
今天的人們,雖然對地震所知不多,難以預測,但畢竟知道地震是因為什么。古人沒這個條件,不曉得地震的真正緣由,但人活在世間,天覆地載,腳下的地出了大動靜,非得有所解釋不可,否則大家都不安心。于是,就在自家身上找原因,當政的人,不管情愿與否,都檢討自己的行為,皇帝下罪己詔。天人感應,自然有動靜,是人事惹的禍。
傷亡不會太大
其實,地震對古人,破壞性遠沒今天那么大,即便強烈地震也是如此。古代的建筑,高層的不多,亭臺樓榭,高至三四層,已經(jīng)很可觀了,再高的就是塔了,而塔一般不住人。一般人住平房,即使房倒屋塌,傷人總是有限。古代又沒有今天意義上的學堂,各級官學,從府州縣學到太學或者國子監(jiān),都不像今天這樣集中上課,私塾則在老師自家的后屋就可以辦,三五個人,咿咿呀呀讀書,斷然不會像今天那樣,一個學校成百上千人聚在一起,一旦教學樓質(zhì)量不好,一垮塌下來,一堆人壓在里面。
除了學校,其他的公共建筑,埋人的可能性也不大??磻虻膭霾簧伲喟胧锹短斓?,只有唱戲的臺子上有頂,其他地方空空如也。如果正在看戲,趕上地震,大家一哄而散就是。加上古代的城市,規(guī)模沒有今天大,人居住的密度,也大大小于今日。因此,即便趕上強震,震中趕巧在城市,死的人也不會很多。雖然歷史上強震的記載,也相當可怕,動輒說“壓斃男婦無算”,但“無算”到底是多少,其實不好說。那年月,很多時候,兩國交兵,殺死對方幾百人,也稱無算。以離近代最近的康熙十八年京師大地震為例,雖然也說死人無算,但災后并沒有發(fā)生大的疫情,在救災和善后工作都談不上的古代,這種情況說明死人不會太多。
不過說起來,古代的建筑,按理說沒有今天的條件建得更堅固。因為沒有鋼筋混凝土,不過磚木和磚石結(jié)構(gòu),材料間彼此的黏合,最堅實也最奢侈的也無非是用糯米湯,碰上強震,多半頂不住??捎行┨貏e的建筑,還真就特別結(jié)實,比如趙州橋,1000多年了,經(jīng)歷多次強烈地震,至今依然巍然不動。北京的皇宮也是如此,康熙十八年(1679)京師大地震,民房倒塌無數(shù),皇宮卻紋絲不壞,只是考慮防備萬一,才勞駕皇帝從宮里搬出來,住進帳篷。
地方官府少作為
古代救災設備有限,醫(yī)療條件更有限。因此,地震到來,官府基本上不作為,負責任的地方官,頂多維持一下災后的治安,協(xié)助民間組織處理掩埋一下尸體。民眾對官府的要求也不高,并不指望他們做更多的事幫助災民,如果有地方官做了一點,很可能會被老百姓總惦記著,活的時候立生祠也說不定。其實,那個年月,倒是水旱蝗災,對國家和百姓威脅更大,官府的防范和救助力度也要大得多,攤上這種災害,地方官必須賣力救助,否則會被追究。因為這樣災害,往往會造成大規(guī)模的民生問題,弄不好,就會危及統(tǒng)治的穩(wěn)定。
象征性的災異
與地方官府對地震災害的基本不作為相比,地震受最高統(tǒng)治者的關(guān)注度卻相當之高。按道理,只要在統(tǒng)治區(qū)域之內(nèi),哪怕一點小地震,都是要被記錄下來的。這種事,由皇家的天文兼歷史記錄的部門來管,具體地說是有太史管。張衡發(fā)明地動儀,不是為了預報地震(這不可能),而是為了更好地記錄地震,因為他老兄,就是官拜太史令的。
顯然,在古代,地震和日食、彗星出現(xiàn)乃至月蝕一樣,都屬于象征性的災異,屬于上天對地上統(tǒng)治者的一種警告。當然,地震可以造成某種具體的傷害,而日食和彗星則沒有,但它們的出現(xiàn),基于自身文化的某種因素,引起某種恐懼的聯(lián)想,則是一樣的。正因為如此,地震才如此地被高度關(guān)注,關(guān)注之后,卻又基本無作為。天人感應的學說,是董仲舒總結(jié)出來的,但在他之前,統(tǒng)治者也大體這樣認為。史書上記載,每逢日食,天子都要換上一身素,戒齋若干日。只要接受君權(quán)神授的學說,就得隨時忍受時不時上天垂儆這種難受。
說不作為,當然也不盡然?;实酆痛蟪紓冏晕覚z討肯定會有,如果地震足夠強烈,臣子的奏章一定會如雪片似的飛上來,皇帝肯定裝模作樣地下詔書,檢討一下近來的過失。如果趕巧剛做過某個虧心事,那么就會趕著糾正。有的有心計的皇帝,也許還會借機整頓一下吏治,把某些令人討厭,但又沒有辦法趕走的大臣趕走,或者趁機改變某些政策。整頓,找的都是所謂據(jù)說作為令上天不愉快的官員的茬兒。一個象征性的災異,對聰明的皇帝,就是一個革故鼎新的機會。自然,通過這些檢討和反思,受災和沒受災的老百姓,也能得到一點心理上的安慰。畢竟,人家貴為天子,都自我批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