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題回放】
請從以下兩題中任選一題作文:
1、請以“從此,我(他/她)不再_________”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記敘文。
提示:①先把題目補充完整,然后作文。橫線上可以填寫的詞語如:任性、自卑、孤獨、偷懶、害怕困難、迷戀網(wǎng)絡(luò)、受人關(guān)注、擁有笑容……②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校名、人名。
2、同學們都讀過下面的名著和課文,請從中任選一部(篇),寫一篇600字左右的讀后感。
名著:《水滸》(施耐庵)、《西游記》(吳承恩)、《魯濱遜漂流記》(笛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奧斯特洛夫斯基)、《朝花夕拾》(魯迅)
課文:《送東陽馬生序》(宋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散步》(莫懷戚)、《皇帝的新裝》(安徒生)、《海燕》(高爾基)
提示:①題目自擬②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校名、人名。
【滿分作文】
悲劇的誕生
——讀《水滸》有感
一考生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神勇的一百零八將,就在歷史的嘆息中流傳著悲哀的結(jié)局。
《水滸》是一部動人的小說,講述了一百零八位綠林好漢與封建統(tǒng)治者英勇抗爭最終走向失敗的悲劇??蓯勐收娴睦铄印⒂⒂聼o畏的武松、身世可憐的林沖……無數(shù)英雄好漢都成了這次失敗抗爭的犧牲品,人們批評甚至咒罵著那一心想著招安的宋江。
但是,這出悲劇真的是由宋江一人造成的嗎?
不,不是的,從秦始皇開始,皇權(quán)主義便在中國人的心中扎了根。皇帝是至高無上的,任何人不得侵犯,這種觀念被一代代傳承了下去。到了漢武帝時期,中央集權(quán)的進一步實行,這種觀念就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了,此后便很少有下層人民率先對統(tǒng)治者進行抗爭了。在這樣的思想觀念下,宋江便成了典型的犧牲品。他提不起任何力量去抗爭那高高在上的皇權(quán),他只能選擇服從,選擇招安,這就是所謂的“愚忠”。但看看他麾下的好漢們,除了幾位激烈的反對者,便沒有人再站出來說話了。他們只是安靜地待命,在強權(quán)的消磨之下,他們喪失了自己的抗爭能力,只能接受或許他們不愿接受的命運。悲劇就在這些有血性卻沒思想的人群中產(chǎn)生了。
其實,梁山好漢們并沒有弄清自己抗爭的最終目的,他們以為劫富濟貧就可以為百姓謀求到幸福。他們沒有看到,連吳用也沒看到,貧苦百姓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是永遠無法翻身的,只有推翻這黑暗的政權(quán),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好漢們只看到了“小惠”,忽視了“大惠”,在這樣“短淺”的目光中,他們只能走向失敗。
許多人都把《水滸》當作反面教材。其實不然,在當今的中國,存在著一些不和諧的因素,但義無反顧地站出來維護公平正義的人還不多。我想,這也是我國在發(fā)展物質(zhì)文明的同時,也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shè)的原因之一吧!只有精神思想發(fā)展了,社會才會進步,才能避免悲劇的重演。
【點評】
寫讀后感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見解,切忌人云亦云地饒舌。對于《水滸》的眾好漢,一般讀者都為他們的神武豪爽所折服,而為他們在宋江帶領(lǐng)下接受招安而悲哀,很少思考個中的“為什么”。本文作者卻能從中刨根問底,挖出眾好漢招安的根子,就顯得比一般讀者略高一籌,很可貴。如果讀后感光是就事論事,它充其量說明作者的眼光犀利而已,這樣的文章也算是較好的文章,但卻沒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這里,作者把《水滸》的狀況與現(xiàn)實掛起鉤來,使文章內(nèi)涵得到升華就顯得較有深義了。(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