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維·李是荷蘭AEGON保險集團大中華區(qū)的首席執(zhí)行官。一天,他在電視上看到了河北一個山村小學的相關報道,他被孩子們艱苦的學習環(huán)境所震撼,決定要幫助他們。
通過多方聯(lián)系,雅維·李將個人的10萬元人民幣捐獻給了這個小學。電視臺對雅維·李進行了采訪,并邀請他和幾個來自他所捐助的那所小學的學生一起錄制一檔節(jié)目,以贊揚他的慈善行為,并以此來吸引更多的人關注那些需要幫助的學校和孩子。
制片人以為雅維·李會很樂意參加這個節(jié)目??墒茄啪S·李卻一口回絕了。制片人很不理解,按照他的理解,做了像捐資助學、為公益事業(yè)做貢獻這樣的事情,誰不渴望電視臺給予報道,在屏幕上展示一下自己的高大形象呢?雅維·李的解釋是:“幫助那些孩子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是我心靈的需要,不需要大張旗鼓地報道。更重要的是,不應該讓那些孩子出現(xiàn)在鏡頭中,在電視上曝光對他們的心靈會造成傷害,盡管他們是未成年的孩子,但他們依然有尊嚴?!?/p>
我想,許多人都會為雅維·李的選擇和解釋感到驚訝。但若是了解荷蘭這個國家、了解荷蘭人慈善精神的人就不會為此感到驚訝了。荷蘭人熱愛慈善公益事業(yè),他們把慈善事業(yè)作為自己的一項義務,不需要動員,不需要號召,每個月從工資中拿出一些來捐給慈善基金會是很多荷蘭人的習慣。
在荷蘭,慈善的含義在于只是奉獻不求回報,慈善的目的是使接受資助的人從此改變他們的生活和命運,不是良心發(fā)現(xiàn)時偶爾的施舍和恩賜,而是每個人從內(nèi)心深處發(fā)出的對他人的同情與關愛。因此,在荷蘭,人們自覺地把平等作為慈善捐獻的基礎,而尊重則是幫助受助人的最高原則。
在荷蘭人心目中,不論身份、地位、貧富,人和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應該尊重他人,同時獲得尊重。在捐獻者和受助者之間如何實現(xiàn)平等呢?這要源于荷蘭人的慈善理念。他們認為做慈善不僅僅是因為受助者需要幫助,更重要的是響應自己心靈的召喚,通過行善可以獲得心靈的愉悅感。也就是說,荷蘭人把做慈善看成是自己心靈的需要。所以,在助人時獲得受助者的感謝后,作為施助者也會向受助者表示感謝,感謝他們給了自己行善的機會。正是有了這種理念,在荷蘭,即使做了再多再大的好事,也不會四處宣揚,烘托自己的高大形象。那樣做只會被公眾蔑視,認為他慈善的動機不純。同樣,也不會有受助者在獲得幫助后對幫助他的人千恩萬謝、感激涕零。一切都在平等、自然和和諧的狀態(tài)下進行。
平等是慈善捐獻的基礎,正是因為有了平等,尊重這一助人的最高原則才能得以實現(xiàn)。在荷蘭最大的慈善機構(gòu)——荷蘭郁金香基金會的總部院子里有一座紀念塑像。塑像的底座刻著一行字:一手給予幫助、一手給予尊重。塑像的形象是一位老人,老人名叫費爾南德。
在二戰(zhàn)期間,荷蘭遭到了德國的侵略。戰(zhàn)爭讓許多人流離失所,四處逃難,食不果腹。費爾南德一家因為德國后裔的身份得以逃過德軍的傷害。盡管當時家里的經(jīng)濟狀況談不上富有,但費爾南德卻還要去幫助那些饑餓的逃難者。每天早晨,費爾南德就會早早地站在自家門前,看到有逃難者經(jīng)過,他就會走上前請求其幫忙,到自家院子里把一根長木頭抬到門口。作為感謝,費爾南德就會拿出自家的食物送給逃難者。等逃難者帶著食物離開后,費爾南德會再次站到門口等待下一個逃難者,請他把門口的那根長木頭幫助他抬到院子里去,同樣,費爾南德會拿出食物以示感謝。就這樣,一根木頭每天都反反復復被抬來抬去,費爾南德用這種特殊的方式幫助了一個又一個饑餓的逃難者。
費爾南德這種既給予幫助又呵護了受助者尊嚴的行善方式受到了荷蘭人的推崇。在1964年,在費爾南德逝世一周年后,荷蘭郁金香基金會成立,決定為費爾南德建一座塑像以示對他的紀念,并在荷蘭大力提倡他這種“一手給予幫助、一手給予尊重”的慈善行為。
為了保護受助者的尊嚴,在荷蘭,許多慈善活動都不會大張旗鼓地進行,媒體在報道慈善活動時也不會提到某個具體的受助人。記者也不會去采訪受助人,報紙上沒有受助者的照片,電視上沒有受助者的鏡頭。在荷蘭人看來,媒體的曝光會侵犯受助者的隱私權和人格尊嚴。
荷蘭鹿特丹一家電視臺在報道一次慈善活動時,不慎出現(xiàn)了一位受助者的鏡頭,盡管僅僅是短短的一秒鐘,就遭到了這位受助者的起訴,也遭到了觀眾的譴責。最后,電視臺臺長不得不在黃金時段發(fā)表道歉聲明。所以,在荷蘭,你看不到受助者展示自己“家徒四壁”的苦況;看不到滿臉通紅、眼含淚光、衣衫不整的孩子在鏡頭下表示感謝;聽不到遭遇災難的不幸者在公開場合講述自己的不幸……
尊嚴無價,如果傷害了受助者的尊嚴,給予再多的物質(zhì)幫助也無法彌補。想一想,我們身邊大大小小的慈善活動,有多少人,有幾家媒體想到過去呵護受助者的尊嚴呢?真正的慈善是給予貧弱者物質(zhì)幫助的同時,也要給予他們更多的尊重。在這方面,我們不妨學習學習荷蘭人,把平等作為慈善捐獻的基礎。
(張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