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淦銘
牢記“三緘其口”
說話最大的智慧就是說話要謹慎,要慎對言說。“三緘其口”的成語大家都知道,孔子還和它有關系,大家不一定就都知道了?!犊鬃蛹艺Z·觀周》中記載,孔子從魯國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游學時,一次去參觀了周朝的供奉周太祖后稷的宗廟。在廟右邊的臺階前面有一個“金人”,就是用銅澆鑄的人像,而且是“三緘其口”,“緘”是封口的—意思,這是說有三重封口,當然這不是叫你不說話,而是表示說話時要慎重再慎重,小心再小心。這還不夠,還在“金人”的后背上寫了一篇長長的銘文,有許多的箴言,都是關于要慎重言說的:一、“金人”是古代教人說話要慎重的人。后入要以此為警戒。二、一個人要“無多言,多言多敗”。不要多說話,多說話就多失敗。三、“誠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傷?禍之門也”。如果能夠謹慎行事,那就是幸福的根源??谟惺裁磯奶?口就是禍害之門。
孔子認認真真地讀完了這篇銘文,感觸很深,他回頭對跟隨他的人說,弟子們要記住啊!這些話是實在而中肯的,合情而又可信的!孔子接著引用《詩》上的話:“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并且說:“行身如此,豈以口過患哉!”如果像這樣處世行事立身,難道還會因為說話招來禍患嗎?
因此在《論語·于路篇》中:“剛、毅、木、訥近仁?!逼渲小霸G”字,就是要人們說話不輕易出口。另外,今天“三緘其口”成為了一個成語,還有“言多必失”、“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多吃一口飯,少說一句話”等等,都稱為一種文化的沉積了。
孔子的說話藝術
人在逐漸成長中就會感受到,有些人很會說話,不論遇到什么人,什么言論他都應對得嚴絲合縫。相反也有很多不會說話之人,往往言語已經(jīng)重傷到別人了,自己還全然不知。所以寓言故事中提到,世界上最美的是“舌頭”,世界上最丑的依舊是“舌頭”。那么孔子會怎樣說話呢?
辭達而已
首先孔子說話講究“辭達”,子曰:“矣。”(《論語·衛(wèi)靈公篇》)言辭足以達意就可以了?!稗o達”有不同的解讀,我覺得洪亮吉所說比較適合,他在《曉讀書齋初錄》說:辭達就是“繁簡適中,事辭相稱”。我們看一下《論語》中所記載的孔子說話的情況就能感受到,辭不貴多,也不貴少,取達意而止。
舉個例子,《論語·憲問篇》中有人問子產(chǎn)是怎樣一個人,孔子說:“惠人也?!本褪钦f,他是一個施恩惠給別人的人。有人問子西、即公孫夏是怎樣一個人,孔子說:“彼哉!彼哉!”就是“他呀,他呀”??鬃記]有具體評價,而是用“彼哉!彼哉!”表明了自己輕視的評價,意思這兩個人算什么,根本不值得評論。對自己學生的特點,孔子往往只用一個字就揭示出來,比如《論語·雍也篇》里孔子說:“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每個學生用了一個字,子路是“果”,就是果敢決斷;子貢是“達”,就是通情達理;冉求是“藝”,就是多才多藝??鬃幼サ煤軠?把學生的個性與才能凸現(xiàn)。這是他的說話的又一藝術。我們經(jīng)??吹嚼蠋熃o學生寫評語,領導給人寫評語,往往寫了很多的套語,卻淹沒了人的真正個性。
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除了“辭達”,孔子還主張“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孔子說:說話沒有文采,說的話就傳播不遠。孔子還說:以文采足言。孔子很重視文采,善于用對偶、對稱、排比的句式等等,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等。
孔子是很善于說話的,在《論語》中記錄了那么多的警句,如“過猶不及”、“道不同不相為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吾師”、“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等等,都是膾炙人口,既是辭達,又是“言而有文”、“文以足言”、“行而能遠”?!墩撜Z》中孔子的言論樸實而不淺陋,言能引人入勝,意能發(fā)人深省,詞約意豐,言近旨遠,在簡短的話語中傳達了自己的思想、觀點,乃至人格、風采。
言必正名
孔子強調(diào)“名不正,則言不順”,因此言必正名??鬃釉谟嘘P禮制、名分上的用詞是十分注意的?!墩撜Z·子路篇》中記載了“冉子退朝”的事件。就是冉有協(xié)助季氏辦理公事回來,孔手問道:“何晏也?”為什么回來得這樣晚啊?冉子回答說:“有政?!庇姓隆?鬃诱f:“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笨鬃蛹m正他說,這是一般的事務,只能稱為“事”,不能叫做“政”、政事。如果是政事,雖然國君不再任用我孔子了,但我也會知道。雖是一字之差,但是深里就是孔子的“正名”理念,即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這樣的邏輯鏈。因此孔子作《春秋》有“一字褒貶”之說,說話用字,特別謹慎、特別重正名、褒貶。
(節(jié)選自:SMG紀實頻道《文化中國》)